其他
小麦大面积枯黄,20年来难得一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进入一月份以来,小麦田间出现麦苗发黄、干枯甚至死苗现象的信息屡见报端。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
小麦发黄、干枯甚至死苗,20年来罕见!
外因是指小麦植株本身之外的各种因素,如不利的气候、土壤条件和不适当的栽培措施等。如夏秋季降水少,土壤底墒不足,冬春少雨雪、多寒风,会加剧土壤干旱,使小麦分蘖节处在冷暖骤变的土层中,导致小麦生理脱水而死亡。再如,选种了弱冬性、分蘖节较浅的品种,幼苗受地温影响较大温差较大时也会出现死苗现象。此外,如果播种过晚、过深或过密,均易形成弱苗,不利于小麦安全越冬,特别在底墒不足的情况下不浇冬水,更易导致幼苗寒旱交加而死亡。
出现枯死现象的麦苗,又分为三种症状:
1、小麦整体干枯黄化,但根系正常。
2、田间麦苗整体长势不旺,枯黄现象呈不规则片状发生,枯黄严重的已经很难看到绿叶存在。
3、叶尖或叶片呈失水状干枯,但整体枯黄症状较轻。
枯黄原因究竟为何?
不明就里的农民朋友,有人认为是小麦种子导致的问题、有人认为是购买了假化肥、更多的人则怀疑是除草剂药害导致。
而农资经销商将此归咎于秸秆还田和严寒冻害所致。
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在农资经销商和农户之间,产生激烈反响。
小麦大面积枯黄,谁才是罪魁祸首?
种植不当。例如,在黄淮冬麦南片区,凡在寒露(10月8日)前后播种的小麦,由于气温偏高,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旺长现象。由于没能及时镇压或药物控旺的麦田,在遇到气温骤降时,就容易造成冻害的大面积发生。在较高气温影响下,部分水肥比较充足的麦田,同样是旺长苗“重灾区”。
旺长小麦在冬季休眠前就提前进入了拔节阶段,在遭受冻害后,只能依靠分蘖,重新形成分蘖苗,对来年小麦产量,埋下了较大减产风险。
所以,农民朋友种植小麦,可以参考往年惯例,但也要参考当年当地气候情况,以及田间肥水情况,来决定小麦播种量和播种时间,而不是跟风抢种。
秸秆还田不科学。据调查,凡是玉米茬口和大豆茬口的小麦,黄化现象比较严重,这是因为小麦根系悬空,根系附着土壤差,造成弱苗,当遇到气温骤降时(超过10℃以上降温),就会加重麦苗冻害。
而田间秸秆清理较为干净的麦田、播种后镇压过的麦田及非秸秆还田性质的麦田,除旺长因素外,几乎没有枯黄现象发生。
品种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不可否认的是,小麦品种的耐寒程度是不一样的,由于连续多年的暖冬,大家都比较关注3、4月份的倒春寒,种植户忽略了小麦越冬冻害管理,尤其是将矮杆大穗作为选种的唯一标准,却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因素。
小麦播种后至今,一直呈相对干旱的状态,加上秸秆还田不利因素及气温骤降等不良因素的叠加,加重了麦苗冻害现象的发生,尤其是部分不耐寒的小麦品种,冻害现象尤为严重。
解决办法有这些
麦苗出现大面积枯黄,该如何缓解?
当前麦苗正处于冬眠期,采取喷药施肥等补救措施已经意义不大,但有条件的区域,可以趁晴好天气进行冬灌。
好消息是,这几天,黄淮大部分区域有一次较大的雨雪过程。
待到春节后气温回升,小麦进入返青期,每亩可采取追施氮肥8~15公斤,待新叶长出后,可采取腐殖酸或海藻肥+氨基寡糖素进行叶片喷雾,对小麦恢复长势有着非常不错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麦苗出现大面积枯黄现象,是气候、秸秆和播种时间不适宜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减少死苗的栽培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选用冬性强、抗寒性好的品种。这是防御冻害死苗的有效措施。各地在引种时首先要了解品种的适应性,在考虑到其产量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抗寒性,所选的品种至少在本地大多数年份能安全越冬。
2、苗期灌溉对于底墒不足的早播麦田,可在分蘖期浇水,若土壤肥力不足可适当追施少量化肥,促苗早发,以利幼苗安全越冬。对于晚播麦田的管理应以提高地温和保墒为主,可进行中耕松土,苗期不宜浇水,否则会降低地温,影响苗情升级转化。
3、适时冬灌冬灌可形成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调节耕层中的土壤养分,提高土壤的热容量,促进植株生根且多分蘖,育出壮苗。浇冬水不仅有利于越冬保苗,还能减轻早春寒害、旱害和温度剧烈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预防小麦冬春死苗的重要措施。浇冬水要适期,以夜冻昼消、气温在4℃时为宜,气温低于4℃时进行冬灌易发生冻害。冬灌应视土质、苗情、墒情而灵活掌握。黏土地应适当早浇,避免封冻前水分不能全部下渗而发生凌冻。沙土地应晚浇,部分下湿地、稻茬地或底墒好的麦田可不浇,但对于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麦田必须浇冬水,以粉碎土团,冻死害虫。
4、适时镇压镇压可破碎土团、弥实裂缝、踏实土壤,使麦根和土壤紧实结合,促进根系发育。此外,镇压还有提墒、保墒作用。
5、适当覆盖冬季铺沙盖麦、破土盖麦。可以加深分蘖节的入土深度和保护近地层的叶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分蘖节处的水分状况,起到保温防冻的作用,一般覆土1-2厘米厚即可起到较好的防冻保苗效果。覆土的麦田在春季要及时清垄,在气温达5℃时将土清出田埂。对于抗寒性差的品种,播种浅且墒情差的麦田应及早盖土。越冬期进行地膜覆盖,可增温保墒,有效地防止冻害,促进植株生长,从而增加植株分蘖并促使其发育成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盖膜时间以气温降至3℃时为宜,盖早了容易徒长,盖晚了叶片易受冻。晚播麦可在播后随即盖膜。
但值得注意的是,凡是出现较为严重冻害的麦田,是严禁喷施除草剂的,至于春节后能否正常喷施除草剂,一切还要看麦苗的恢复情况,盲目喷施麦田除草剂,不但易造成除草剂药害发生,还会严重影响麦苗正常恢复。
安徽发布小麦抗寒防冻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今年安徽小麦适期适墒播种比例高,大部分地区出苗整齐均匀,苗情长势总体较好。据气象部门统计,2022年10月1日以来,日均温偏高0.8℃左右、降水偏多8成以上。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安徽省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部分播期偏早、播量偏大的麦田出现旺长现象。秋季“温高水多”、冬季“前暖后寒”,主产区小麦越冬期推迟,有利于弱苗转化,但增加了小麦旺长和冻害发生的风险。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小麦苗情,围绕控旺长、防冻害,强化田间管理,保苗安全越冬,切实夯实夺取小麦丰收的苗情基础。
一、控旺保稳长。部分播期偏早、播量偏大的麦田出现旺长,冻害风险增加。一是镇压。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因苗因地因墒开展镇压,作业时间宜选择10时至17时进行。对旺长麦田,在地表封冻前适当重压,控地上分蘖,促地下长根,保稳健生长。对土壤过湿地块、封冻地块不宜镇压,对晚播弱苗要轻压、避免出现机械损伤。二是化控。对旺长麦田,叶面喷施多效唑、烯效唑等化控调节剂,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喷施要均匀适量,避免重复喷施,在日均温度8℃以上进行。对群体偏大、叶片过长但个体瘦弱的假旺苗,以及有缺肥症状的麦田,不宜化控,可喷施磷酸二氢钾等生长调节剂,促根健苗、增强抗性。三是划锄。对苗龄过大、群体过旺的麦田,可采用中耕划锄,在小麦行间深锄5~7厘米,切断部分根系,控制养分吸收和地上部分生长,减少分蘖,培育壮苗。
二、防冻抓灌溉。因时因地因苗抓好灌溉,既可以改善土壤墒情、促进生根分蘖,又可以缓冲降温影响、降低冻害风险。对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的麦田,在日平均气温3℃以上时,选择中午前后及时浇水补墒,预防冻害、保障小麦正常生长,日均气温低于0℃时不能浇水。一般亩浇水量不多于40方,避免大水漫灌,浇后及时划锄松土。此外,对单根独苗的晚播弱苗可不冬灌,避免降低地温,影响促弱转壮。
三、促壮管肥水。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科学抓好肥水管理,培育壮苗,促弱转壮,控旺保稳,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对壮苗,如果墒情适宜可不进行肥水管理。对弱苗,如果施肥不足、群体偏小,趁雨或趁墒追施速效氮肥,促进苗情转化。对旱地小麦,如果土壤墒情较差、有旱象旱情,及时浇水施肥,促进健壮生长。对稻茬小麦,重点做好内外“三沟”配套,及时清沟理墒,确保沟系畅通,预防渍害发生。此外,对秸秆还田量大、土壤悬空不实的田块,适时浇水,踏实土壤,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