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久然:要高度重视生物育种产业化时代的到来|种业•瞭望

期待大咖的农财君 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4-03-25


昵称是“玉米团长赵”

头像是丰收的玉米

近年,他和团队培育玉米新品种200多个,都通过科企合作的方式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累计推广应用超过四亿亩。

他领团队构建起已有10万多品种样品、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品种标准“DNA指纹库”,给玉米赋予“身份证”,以规范种业市场和保护玉米优质品种。

对生物育种,他说,要高度重视生物育种产业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都要重视将“优秀性状转化体+优良国审品种”组合产品及时推向市场

对2024年,他说,还要持续创新,为我国种业和玉米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他就是本期《新年问大咖》的嘉宾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 

赵久然




Q

1、回顾2023年,您有什么新尝试、新收获?


赵久然2023年,持续的育种创新能力,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种质创新及新品种培育团队,继续保持育成国审品种居于同行业前茅的位置。

  • 在已审品种中,京科968作为我国千万亩级主导大品种之一,仍表现稳定和突出;

  • 创制的早熟性突出、耐高温、抗锈病骨干自交系京2416,在全国玉米育种同行和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仅本单位就已组配育成京农科728、MC121、MC812、京科938、京科836、京农玉658、京科767等数十个早熟多抗宜机收品种在黄淮海、京津冀夏播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在夏玉米锈病爆发中表现出高抗,有效遏制了锈病的蔓延和产量损失

  • 多年来注重的“易制种”育种目标又有新突破,以京B547为母本组配育成的NK815、MC812等杂交品种,创出亩产1034.62kg最高制种单产记录;

  • 创新培育的“甜味糯”“香味糯”及营养强化等新型鲜食玉米,已育成审定并开始示范推广;

  • 创新研发的兼容固液芯片平台的Maize6H-60K玉米新型精准分子鉴定技术,成功入选2023中国农业农村十项重大新技术之一。

赵久然团队培育的玉米品种在抗锈病上的表现。


Q

2、您曾预测,2035年我国玉米消费总量将比2020年增长16%。您认为头部种企、中小种企该如何把握机遇,布局市场?


赵久然玉米虽已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种业市值最大的第一大作物,但畜牧养殖业和工业加工对玉米的刚性需求,还在不断增长。

只能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玉米的单产水平来增加总产我国的玉米单产与国际发达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关键。

头部大型企业应该构建自己的育种体系,紧盯国际前沿,不断创新育种方法,核心种质、杂优模式,测试系统及性状管理和产品管理系统等。不断培育出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

中小企业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特点,培育形成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Q

3、业内人称,以矮杆玉米为核心的第三次绿色革命即将到来。但目前被克隆的矮秆基因不少,却仍未见到突破性的矮秆品种,是什么原因?接下来该如何加快矮杆玉米育种创新?
赵久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矮杆育种就已在小麦、水稻等作物上取得了成功,并被称作“绿色革命”。但玉米走的是“杂种优势利用”技术路线,通过杂种优势利用和杂交种的普及推广,实现了玉米单产水平的大幅增长。发展到目前,玉米的杂种优势利用已经到了很高水平,甚至接近天花板。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需要通过降低株高、增强耐密抗倒性,提高种植密度使玉米单产水平再进一步得到大幅提升。国际种业巨头拜耳宣布,已经培育并于2023年正式推出了小于7英尺(213厘米)株高的矮杆玉米产品。玉米矮杆育种之前没有像小麦、水稻那样取得成功应用,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小麦、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相比,玉米普遍应用杂交种,而绝大多数矮杆基因都是隐性基因,需要将父母本都转育成携带矮杆基因并纯合之后,才能够应用在杂交品种上,是矮杆基因的应用增加了难度,并且很多矮杆基因还附带有降低单株产量等不利的累赘效应,所以说虽然克隆的矮秆基因不少,但挖掘到真正特别好利用的矮杆基因还很缺乏。我们团队利用分子育种,聚合多致矮基因和优良性状,培育出杂交种株高220厘米以下,但单株产量没有降低、综合性状优良的矮杆品种,正在试验和测试之中。据了解,目前还有一些单位,特别是有一些中小企业在从事矮杆玉米育种,已出现了一些很有潜力的材料和苗头组合,预计矮杆玉米也将很快得到应用赵久然和团队在田间查看品种。

Q

4、您认为未来3年,转基因玉米品种推广最大的挑战和风口在哪里?


赵久然不论头部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要高度重视生物育种产业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都要重视将“优秀性状转化体+优良国审品种”组合产品及时推向市场

现阶段,主要是尽快将通过安评的优秀性状转化体,转育到经过示范推广,得到大面积生产检验和多种逆境考验主推国审品种上高质量的转育,需要传统的回交转育与分子辅助育种相结合,在性状转育同时,确保原有底盘品种的优良性状能够完全保持,不要走样变形。


Q

5、对种业人,您还有哪些想说的话?


赵久然2023年我单位玉米科研团队在玉米种质创新、重大品种培育、分子检测技术研发等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已育成审定的200多个玉米品种,都通过科企合作的方式得到了成果转化、产业化开发和大面积应用,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数十个抗锈病品种的应用,均表现出高抗锈病对遏制锈病蔓延,减轻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我们继续奋发努力,持续创新,为我国种业和玉米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往期回顾:

张琴:种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 种业·瞭望

崔野韩:积极推进EDV制度实施丨种业·瞭望


日月更迭,2023年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年,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向纵深推进,“三年打基础”成效显著。品种创新研发持续推进,维权打假掀起热潮,“国家队”和金融资本加速入局,种业集团化发展成为趋势,行业整合强者愈强。这一年,51个转基因大豆、玉米种子正式获批上市,首个大豆基因编辑安全证书获批,生物育种产业化正式落地。


南方农村报 农财宝典连续八年“问大咖”栏目,为种业人奉上新年例牌菜,广受热评。今年,以“种业格局重塑”为核心话题,邀请生物技术领域权威专家、企业家,在2024农历新年来临之际,通过《种业·瞭望》,与行业人共同开启新一年的智慧之旅。期待您讲述过去一年的故事和对未来的期待。



记者丨钟海芳

设计|肖爱琦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微信改版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星标🌟“农财网种业宝典”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