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频丨种业人的南繁、岁月和青春

刘丽梅 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4-08-30



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

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


一粒种子埋入土中

关于它生长的故事

也是时间的故事



南繁育种基地

位于赤道边的海南 

常年温度不低于20℃

是育种家的天然大温室


每年,全国700多家科研机构

7000多名育种家都会来到这里

每年有上百万份种子

在这里试验、繁育

建设“南繁硅谷”的底蕴深厚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曾说,我们培育一个品种要8个世代,如果不到海南去,我在湖南要8年。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李登海说,每年我们只有一次拼搏的机会,人生能有几次搏。


自上世纪50年代

育种家们开始了“迁徙”


茄子育种家、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茄子育种研究室主任樊绍翥说,那时候老的同志背着包,一个人带着多少份材料来。


棉花育种家、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赵国忠表示,一走走十几天,石家庄到武汉,武汉又到湛江,从湛江坐汽车,还不是大巴,坐汽车去海南,从海南……



长途跋涉来到海南
可迎接他们的
却是异常艰难的生活

玉米育种家、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程相文追忆道:想象中,这里应该会呈现出中国南方固有的一片景象,处处莺啼,鸟语花香。

可不想迎接我的竟是“三只老鼠一麻袋、十只蚊子一盘菜,三条蚂蟥做条裤腰带,毒蛇窜到身上来”。


远离故土 
难免对至亲的牵挂

来自宾县宾丰玉米育种科学研究所的玉米育种家刘显斌回忆,写一封信邮到家,得要十天,二十天到家。

“梦断关山外,别亲百日余。惊醒音容在,痛碎游子心”。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戴景瑞眼含热泪写下的诗篇。身在海南的他,梦里仍在牵挂远方重病的父亲。

身心之苦固然在
初心使命却永存

程相文回忆,20世纪六十年代时,粮食很紧缺,当时的群众拉着我的手,说想吃饱。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种家颜龙安说:“我的妹妹,他们说饿死的。所以我学农,就是要为农业服务,民以食为天,这个含义,我是有深刻的体会。”


育种家们深知
一粒种子对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意义所在

他们年复一年地“迁徙”
将青春与岁月
都抛洒在了这片热土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


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
而增产的粮食
可多养活约8000万人

一个个中国玉米高产的奇迹
更让我们欢欣鼓舞
中国人有能力养活我们自己!

国产抗虫棉占市场份额99%以上
减少农药使用65万吨
直接带动增产累计650亿元
实现了转基因抗虫棉全面国产化


不断攻关,不断攀登
60余载
南繁事业群星璀璨
累计近60万人次
来到南繁育种制种

他们践行着
“艰苦卓绝 拼搏进取
创新创业 求真务实”
的南繁精神
还有一些人 
永远睡在了这片土地

如今的南繁是
我国农业科研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
到2030年
南繁硅谷将全面建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稻种质资源专家钱前表示,从南繁到南繁硅谷,我们把整个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来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说,南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南繁硅谷崛起之时,就是中国种业振兴之日。


南繁的故事 
仍在这片土地上演

这个故事
关于四季的更与变
关于人的生与息
关于国家、民族的兴与衰

而写下这个故事的
是这一群南繁人




作者丨刘丽梅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

微信改版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星标🌟“农财网种业宝典”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农财网种业宝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