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代沟和文化差异 — 关心华二代的心理健康
Photo courtesy of YFV | Flickr
对第一代华人移民来说,受中国文化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培养孩子进名校是很多父母的重要目标,“爬藤”似乎成为华人圈中经久不衰的话题。然而,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最近加州又一例孩子的悲剧揪痛了我们的心,也再度引发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讨论。本文作者从身份认同,进名校与否以及孩子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希望唤起华人家长对孩子身心健康更多的关注。我们呼吁家长们在推孩子学业的路上能时而放慢脚步,给自己一个反思的机会,给孩子一个放松的时间,多一点隔代交流,多一些亲子互动,享受孩子成长过程中多样的风景。
我们第一代华人离乡背井来到美国,面对过各种挑战,心中有苦有甜。不管我们移民美国这个选择是对是错,都是我们做为成年人自己的选择。我们的下一代却因为我们的这个选择而“被迫”在美国这个不是以华人为主体的环境中成长。他们面临什么样的特殊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
如果我们问孩子这个问题,他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他们是美国人,因为他们在这里出生,在美国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朋友都是美国人, 但他们真的没有疑问吗? 其实我们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思考过这个“身份”问题,小时候他们看到周围的人或电影,电视里的男女与他们长得不一样,他们会好奇;当他们受到某种歧视,他们会感到委屈,迷茫,甚至有可能自我否定。我的孩子小学四年级去了一个几乎没有亚裔的学校,两年里他没有交到什么朋友,非常孤独。中学时我们为他选择了一个亚裔比较多的学校,他很快融入,如鱼得水。当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因为环境、家庭背景和个性的不同因人而异。美国不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我们需要特别留意我们的孩子有没有身份认同和融入的困难。
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有多个孩子的父母大都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父母所生,同一家庭长大,孩子们的个性,强项和短项都很不一样,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是不现实,甚至是不明智的,只会增加他们的压力。我们孩子的另外一个压力来自于纵向比较,由于第一代华人留学生往往毕业于国内的好大学,来美后也比较成功,我们会潜意识里把孩子与我们的成就相比较,希望他们比我们上更好的大学,在事业上也更成功。
这些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首先反应在我们对孩子进名校的期盼上。美国的好大学很多,努力的学生往往可以进不错的学校,毕业后也会有一份好的工作。但是我们华人家长往往把眼睛盯住那些数一数二的名校,这样的学校屈指可数,名额有限,即使这些学校把所有的名额都给了华人,也只是沧海一粟,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孩子进名校的竞争空前激烈。
我们希望孩子进名校没有错,我们应该努力培养我们的孩子;但是如果我们坚持非名校不可的原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可承受的压力。
在美国,一个努力的孩子进了任何一所好大学都会有很好的前途(上普通大学甚至没有上大学的成功人士也大有所在)。如果孩子大学毕业后想继续深造,他们还是有进顶尖名校研究生院的机会,因为美国报考名牌大学读研究生相对比较容易。
中国人重理轻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曾经是很流行的口号,我们这些移民来美的华人更是学理工科的占大多数。但美国有众多有意义的行业,我们的孩子也兴趣各异,如果他们的职业选择在我们看来是没有前途的,甚至是不务正业的,比如有的孩子想从政、当兵,或做专业义工等。家长的期望和孩子的意愿产生了冲突,怎么办?
我们曾经贫穷,有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好工作是我们很多人的人生目的,我们自然对孩子也有这样的期望。但是我们的孩子往往生长在小康家庭,他们对金钱可能没有那么强的感受。对于他们来说,人生的意义更在于追求理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值得欣慰的是,有无数例子证明,在美国一个从事自己所喜欢工作的人往往会更成功,更幸福,美国是一个真正的行行出状元的国家。
公益活动
第一代移民对美国有一个了解和适应过程,怎样培养我们的孩子更是一个学习摸索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一些孩子已经长大的华人家长那里寻求经验与借鉴,也可以向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请教,很多华人组织也在为我们提供排忧解难的渠道。
UCA (United Chinese Americans) 芝加哥分部将于2017年4月22日举办家长讨论会,探讨如何跨越代沟和文化差异,帮助华裔青少年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健康成长。届时,李佳信慈惠基金的Paul Li将着重探讨儿童情感需求的三个方面:安全感,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
具体信息请登录:
http://www.uca-il.org/events
(您需要在浏览器复制粘体上面地址,或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 (Read more)”
作者:
本文首发于“美国华人”公众号(ID: ChineseAmericans)
热门文章《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从华人的美国总统梦 谈奥巴马的八年功与过》
《呵护您的家园》
《美国华人200年 — 从王清福到赵小兰,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本文由作者投稿,内容不一定代表“美国华人”微信公众号立场。
一个客观公正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公众号:ChineseAmericans
网站:ChineseAmerican.org
投稿请邮至:editor@ChineseAmerican.org
阅读原文 Read more
今天就报名UCA芝加哥分部家长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