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座泸定桥,表现了康熙皇帝多少宏微圣明?

司马平邦 司马平邦说 2021-06-10
2021年6月7日,随队到访泸定桥,就是当年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第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队飞夺泸定桥的那个泸定桥,那个在中国革命史上极为传奇的大铁索桥。
真没想到,此来竟还有意外之收获:在泸定桥头,即泸定县城的当街,高立着一块大碑,为《御制泸定桥碑记》,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在泸定桥投入使用之后,清圣祖康熙帝亲自为此桥撰并书的碑文。
虽然现在距建桥立碑业已300多年,但这块大碑品相保持良好,无任何缺字漏字,细读之下,更觉这并非一块普通的记述工程业绩的碑文,康熙皇帝不但字写的好,文章写得也好,对造桥的原因、造桥的过程、此桥之功用,以及自己作为帝王的施政心得,皆能展现得精致细腻,甚至可以用感人至深来形容我读过此碑文的感受。
在康熙年间,于川西的大渡河急流之上,这么一个偏远的地方,能设计制造出如此一座可以屹立几百年仍无任何动摇的铁索桥,而且当时施工只有1年时间,这本身应该已在证明清王朝的盛世国力非比寻常,而当你细读《御制泸定桥碑记》中的具体记述,会对之体会更深;在封建王朝,国家的兴衰,民生的乐苦,差不多可以说系于皇帝一人,你细品这篇碑记,即可知康熙皇帝确实无愧于圣祖之名,也算是国家和人民之幸,也是中国历史之幸。
康熙皇帝手书《御制泸定桥碑记》
(碑记原文1)蜀自成都行七百余里,至建昌道属之化林营。化林所隶:曰沈村、曰烹坝、曰子牛,皆泸河旧渡口,而入打箭炉所经之道也。考《水经注》,泸水源出曲罗,而未明指何地,按《图志》,大渡河水即泸水也。大渡河源出吐番,汇番境诸水,至鱼通河而合流入内地,则泸水所从来远矣。
----上述,交待了打箭炉和泸水的由来,这里还可以引出诸葛亮《前出师表》中那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但按后来的地理学家的考证,三国时代诸葛亮说的是泸水,并非现在的大渡河,而是金沙江,康熙皇帝的碑文里有可能错会了其意,当然康熙皇帝应该并未到过此地,而古代的地理典籍的记述本来就又极为复杂,最后以讹传讹,就被康熙皇帝将“泸定”二字戴在了这座桥上,也戴在了桥边的这个地方。
还有,文中的化林营,应该在现泸定县城之南几十里,为川西的军事要塞。
(碑记原文2)打箭炉未详所始,蜀人传,汉诸葛武乡侯铸军器于此,故名。元设长河西宣慰等司,明因之,凡藏番入贡及市茶者皆取道焉。
----上述,交待了川西茶马古道的由来,点明了此一路是沟通西藏与中原的通途;当然这也可证明,在康熙皇帝确执政期间,全国商业贸易的繁荣。
(碑记原文3)自明末,蜀被寇乱,番人窃踞西炉,迄至本朝,犹阻声教。顷者,黠番肆虐戕害我明正土官,侵逼河东地,罪不容逭。康熙三十九年冬,遣发师旅,三路徂征。四十年春,师入克之,土壤千里,悉隶版图,锅庄木鸦万二千余户,接踵归附,而西炉之道遂通。
上述,记述了明末以来的川西匪乱,打箭炉(康定)西部被侵占(逭,huan,逃避的意思)。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川西之打箭炉一带的喋巴(土营官),纷纷反抗驻军垄断当地商易市场等举动,引起了四川提督名将岳钟琪之父岳升龙的高度警觉和不安,岳为防不测,增派陈枝华(字五云,官名彭成)等五百官兵进驻化林营,加强了对大渡河要塞的防务。康熙三十八年(1699),昌侧集烈发动叛乱,“侵占炉地,盘剥商旅”,杀害了朝廷册封的明正土司。更是自领五千余众,在大渡河右岸“立营十四”,隔着大渡河与清军陈枝华部对峙。
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二月,康熙皇帝下诏命岳升龙、陈枝华等随提督唐希顺率师平叛。清军兵马选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迅速渡过大渡河,分兵三路进攻,一自子牛攻哪吒顶,一自烹坝攻大冈,一自督兵出咱威攻磨西面及磨冈,经过5天激战,昌侧集烈被斩首,其五千余众亦悉数被歼。战后,陈枝华功加五等,提督岳升龙十分赏识其谋勇兼备,胆识过人,拔补其为为四川建昌镇把总。
(碑记原文4)顾入炉必经泸水,而渡泸向无桥梁,巡抚能泰奏言:“泸河三渡口,高崖夹峙,一水中流,雷犇矢激,不可施舟楫,行人援索悬渡,险莫甚焉!兹偕提臣岳升龙相度形势,距化林营八十余里,山趾坦平,地名安乐,拟即其处仿铁索桥规制建桥,以便行旅。”朕嘉其意,诏从所请,于是鸠工构造。
----上述,记述了泸定桥的设计动因,由四川巡抚能泰与岳升龙,文官武将合作,通过实地踏查,选中一处距化林营八十余里的平坦之地,原名为安乐,奏请建设一座铁索桥,目的是“以便行旅”;文武相和,同心协力,康熙皇帝自然嘉许,龙颜大悦,于是下旨聚集能工巧匠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程建设。
昌侧集烈是在康熙三十九年被斩杀的,泸定桥在康熙四十四年开工,第二年即康熙四十五年完工,由是观之,此桥之落成,对四川局面的安定有着极显著的象征意义,该称得上是盛世工程,直达帝王之心,所以才大笔一挥,把安乐就改成了泸定,泸水已定!
(碑记原文5)桥东西长三十一丈一尺,宽九尺,施索九条,索之长视桥身余八丈而赢,覆版木于上,而又翼以扶栏,镇以梁柱,皆镕铁以庀事。
----上述,描述了泸定桥的规格,简洁扼要。但我相信即使今天来过此桥者,也无不被这300多年前的铸造和建设工艺折服。
(碑记原文6)桥成,凡使命之往来,邮传之络绎,军民商贾之车徒负载,咸得安驱疾驰而不致病于跋涉。绘图来上,深惬朕怀,爰赐桥名日“泸定”。
----上述,是康熙皇帝解释亲自定名“泸定”的原因,“绘图来上,深惬朕怀”,遥远的川西老百姓的安乐,商业的繁荣,竟然如此牵系着京城皇帝的心情,当然也就有了此碑记的欣然命笔。
(碑记原文7)在事著劳诸臣,并优诏奖叙,仍申命设兵戍守。夫事无小大,期于利民,功无难易,贵于经久;然即肇建,兹举俾去危而即安,继自今岁,时缮修,协力维护,皆官斯土者责也。尚永保勿坏,以为斯民贻无穷之利。是为记。康熙四十七年二月初三日。
----上述,充分而深刻表现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康熙拥有宽广博大的心胸和真正怜爱人民、体恤臣下的难得品德;我以为,尤其是“夫事无小大,期于利民,功无难易,贵于经久”和“尚永保勿坏,以为斯民贻无穷之利”两句,既感动人心,又包含着治国理政的精微大道,后来从政安民者不能不读。
康熙皇帝最后说了,你们这些当官的,做事无论大小,都要为了利于百姓,追求功业无论难易,都要经得起历史的长久考验。如此看来,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并非今天的中国才有,其实,早在300多年前的康熙时代,封建皇帝亦深刻了解国家基意义。
仔细读过《御制泸定桥碑记》,也会感受到,即使我们这个国家现在已经是基于工业文明和互联网文明之上的现代社会主义时代,国家、政府、领袖等等这些政治要义与300多年前的大清相比,发生了极为显著的进步,但是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某些东西却仍然一直沉淀着,比如康熙王朝时代那种鲜明的执政爱民观念,300多年后的现在,虽然在政治制度上已经发生了质的蜕变,但说到底只是增加着这种观念的密度和质感,是的,这只能有增,而不可缺减。
司马平邦在泸定桥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