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有城市生活焦虑症吗?细说大国大城的发展逻辑

都市世界 2021-01-15

城市的清晨

晨练的公园里,大爷大妈们唠着嗑,“说是要建设文明城市,这一带的小摊小贩估计就要被撤掉了……”。上班路上,着急忙慌的郑先生发现总买的那家早点摊最近完全不出现了,嘟囔了两句便继续往前走。张工程师刚生了小孩的太太又在抱怨,“月嫂的价格高得吓人。和老公的薪水相比,性价比实在太低”,明知自己对当地的气候、生活环境不太适应,还是一个劲儿地劝张工移居香港……

有些人从家乡飞到一座城市,一待便是数年,说走竟也是走了;有些人驻守“北上广”,不愿离去,却也无从归属。来来去去,伴随着青春,以及现实种种;而城市以自己的声色改变着、消失着、发展着,却也以它的无限包容接纳了形形色色的人。

人们在其中编织着自己的爱与梦,焦虑、失眠等等也如影随形:是“活”在一座城市,还是“生活”在一座城市?今非昔比,是去是留,又要怎样抉择?城市到底是什么?

城市与人群

大城市的房价高,供给不足的锅,人不背


人类历史上、全球范围内,存在一个普遍规律:人们总是持续不断地向大城市集中。人们为追求更多的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公共服务来到城市,不断到来的人们也成了城市的引擎,为城市注入了充沛的活力:

  • 密集的摩天大楼中,人与人不断碰撞出创意的火花;

  • 大街小巷中,有来自各地各种口味的美食;

  • 美餐之后,和友人共赴一场演唱会之约;

……

城市的服务业多样而发达,人们在辛勤工作之余也都能找到各种犒劳自己、娱乐休闲的方式。

美国航空航天局拍摄的全球夜间城市灯光图

充实、丰盛、美好,这是我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正如为了在演唱会中占得好座位而付高价买内场票一样,为了留在城市,眼下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高房价。不管买房还是租房,价格就成为谁留下、谁离开的调节机制。

市场存在调节机制,需求影响价格。大城市的房价会高,但高得离谱就是不正常,正如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陆铭所说,问题不是人多,而在于“土地的供应和人口流动的方向出现了背离”。人口流入地的大城市土地供应紧张,人口流出地的二三线城市却在大量的建设新城、卫星城。

结果,城市人工资的增长永远赶不上房价的上涨,无房可居;二三线城市的新城变成一座座空城,无人留守。

以上海为例,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口规划是到2020年,城市人口1800万,但眼下实际人口的增长就已远远超过了事先的预测和规划,各方面的供求不平衡,这是“供给侧”(对应“需求侧”)出了问题。解决办法自然不能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简单粗暴地抑制需求,把来到城市的人都赶走。

城市景观

大城市的公共交通,人多而不堵


大城市容易出现的交通拥堵问题,对症的解决办法恰恰得益于人口密度高。越是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越需要建高密度的路网、地铁网、地上地下连通网。正因为人多,人口密度大,才有了规模经济和消费需求,覆盖基础设施的成本。

拿东京与上海对比来看:东京因为拥有高密度的地铁网,居民在出行时,86%是乘地铁,高峰期是91%的人乘地铁,这就是为什么东京的地面交通在高峰期反而不拥堵的原因。     

东京、上海轨道交通网对比图

看看世界上各大城市的道路网,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大城市,道路往往细小、密集,大城市的道路并不是越宽越好。这些高密度、多分叉的窄马路,就像毛细血管一样能起到分流交通的作用。

世界主要城市路网对比图

当街上路网密到一定程度,大城市中其他服务业的活力也随之上升。适宜步行的区域增多,沿街商店就多,服务业的进门人口有保障,再奇特的地方美食也因为有食客光顾而不愁开张。在上海开了小诊所的针灸师,不愿离开,是因为之前在家乡,一天只能为几个病人扎针;而在上海,一天可以扎几十个、上百个。

上海某街区十字路口

东京涉谷街头夜景

人员混杂没毛病,是制度赶不上城市的包容


2008年,36%的纽约人出生在美国之外,接近一半的纽约人在家里不说英语,是移民;2011年,在伦敦,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居民占37%,外籍居民占了24%,白种人比例从2001年的58%降低到45%。

城市在不断发展,城市中的人们也希望和城市一起越来越高大上。

现实是,再高级的金融写字楼也需要保洁员和保安,再高档的餐厅也需要贴心的服务员。随着收入越来越高,吃和穿在消费中的比重会越来越下降,我们新增的消费往往都花在多种多样、方便快捷的服务上;而这些消费的提供者正是这些劳动者:餐馆服务员、家政服务员、护工、月嫂……

这些人来到城市,他们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出了需要社会应该为之付出的成本:没有户籍,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下一代上学的资格没有着落,等等;但他们还是依靠自己的本事留了下来。这反过来说明,城市也需要他们。

而一味地通过政策把这些人挡在社会保障之外,一方面只会降低他们对城市的信任,普遍的做法就是省吃俭用,把辛苦赚得的钱存好寄回老家,以防备疾病和养老;另一方面,本该用于消费的钱被用来储蓄,经济的活力受损,所有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会为此买单。

城市以它的无限包容接纳了形形色色的人群:怀揣梦想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努力站稳脚跟为更好生活打拼的年轻人,为了更高收入苦活累活都干的清洁工、保洁员、服务员……

每个在大城市安居无望的人都一样,故乡回不去、城市留不下,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总有一天要离开脚下这片土地的感觉却如影随形,不如趁着年轻打拼几年、多存点钱。以后,以后谁知道呢?

资料来源:凤凰文化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与交流,如有侵权请留言后台处理。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及作者。


 亲爱的读者:推荐微信号“都市世界”,ID:cityup。(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