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导 读
在我国处于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道重大课题。淝河新中心区域是合肥市城市通风廊道的核心区域,是合肥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重点,在该区域大力发展生态建设是实现合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从生态都市主义核心思想入手,分析总结出五种生态城市设计策略,并在合肥淝河新中心城市设计中予以实践,希望对今后生态城市建设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一些参考价值。
作者|张献发,耿雪(重庆大学,东南大学)
论文来源|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
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2018论文”下载2018年规划大会论文集电子版!
01
引 言
截止2017 年初,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7.35%,虽然城镇化持续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着源动力,但是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使得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乡村人口向城市的不断涌入、城市的蔓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在这一国家转型的关键时刻,生态都市主义的提出为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践行生态都市主义,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城市,将是我国永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国内对生态都市主义的研究较少,国外的研究者主要是莫森·莫斯塔法维,在2008 年末,现任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维教授适时提出生态都市主义(Ecological Urbanism)的概念,并于2009年4 月组织召开了 “生态都市主义”大会,并发表了同名会议论文集,提供了一个生态理念与都市主义相结合的城市建设框架,意图为“未来年月中城市的何去何从提供知识、阐述案例、提供线索”。
本研究基于生态都市主义,通过对合肥淝河新中心沿河地段的案例实践,总结五大城市生态建设策略,其主要创新性在于:
①生态都市主义倡导对不同城市“尺度”的区别分析,遵循其策略有助于搭建从宏观区域尺度、中观城市尺度到微观地块尺度统一的城市设计体系。
② 生态都市主义倡导观念的转变,人们应该有保护自然转变为亲近自然。
③生态都市主义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具有较高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④本研究对生态都市主义进行了总结与提炼,并将策略付诸实践,为今后的生态建设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02
生态都市主义概念解析
《生态都市主义》序言中对其概念进行了阐述:它将城市看做一个系统,一个城市生态系统,试图从社会、经济、文化、规划设计和技术等各个方面来创造一个和谐、高效、绿色、城市时代的人类栖居环境[1]。
生态都市主义不仅强调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而是从城市的方方面面出发,考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正视全球化城市化的浪潮,面对未来大多数人口都将居住在城市而城市资源越来越局促的现实,批判了现有的可持续发展仅仅停留在偏小尺度个别技术的提高上,无法真正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挑战[2],生态都市主义着重考虑的不是如何规划城市,而是如何用更少的资源建设城市[3]。
03
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的生态城市设计策略
3.1 区域化发展策略
城市与它们的区域以及更远的区域在发生关系[4]。城市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它以“人”为中心,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城市与它所在的区域(如乡村区域、自然区域等)之间发生着持续不断的能量流动,这种能量流动存在于自然、社会与经济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能量流动共同组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循环。
同时,这种关系存在的系统尺度具有多样性,它们包括国家与全球、区域与国家、城市与区域以及具体地块与城市间的关系。以上充分说明了分析理解这些关系的重要性。
在生态城市设计过程中,如果无视这种既定存在的关系,不对这种关系进行考虑与分析,将会使城市脱离于周边的环境而成为一个孤立的系统,这将阻碍城市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从而造成了城市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而需要大量的人力与资金投入加以维护,造成资源的浪费与自身生态服务能力的降低。
生态都市主义强调了城市的区域化发展,强调了分析研究城市与周围区域间关系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对生态城市建设如何加强对这种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区域化发展策,强调通过分析研究基地与更大范围区域间发生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分别从自然、社会与经济等三方面采取相应建设措施,加强基地或城市与更大范围区域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基地或城市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进而减少资源浪费与提高其生态服务能力。
3.2 多尺度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策略
生态基础设施(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 即由关键景观元素和空间格局组成的网络框架[4]。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 它能够持续地为城市及其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基础设施广泛地包含了一切能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
生态基础设施对保持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和独特性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只需占用很少的空间,就能保证以下四项关键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干净的水源;有效调节气候、预防洪涝与干旱等自然灾害;创造完整的食物链,为本地动植物提供优良的生态栖息地;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与陶冶情操的功能。
作为生态都市主义的一项核心空间战略,生态基础设施需要在不同尺度上进行规划。国家和区域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应确定战略性景观安全格局,以确保重要生态过程的安全,这一格局能够指导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增长模式的确定。
中观尺度上,应确定出生态廊道和斑块等重要结构要素,保证区域景观完整性:小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把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延伸到城市肌理中,以指导单个场地的城市设计。如浙江台州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实践,该方案通过建立保障土地生命系统完整性和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基础设施,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上来定义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图1)。
3.3 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生态都市主义倡导用最少的资源建设城市。资源高效利用策略是该思想下最为重要的一项策略,这里的资源不仅是那些具有直接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包括以往人们所厌恶的废弃物、污水等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
资源高效利用策略既强调尊重和合理利用场地自然资源,也强调对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和再利用,这和循环经济中“3R” 原则是相契合的,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利用(Recycle)”原则[5]。
在尊重和合理利用场地自然资源方面,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场地内的可见资源(如河流、湿地、动植物种群等),还要充分利用场地中不可见资源(如风向、地形地貌等)。
这些自然资源经过长时间的自然演替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它们的充分利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保证建设开发后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在废弃物处理利用方面,我们要深度挖掘废弃物的潜在价值并加以利用,从而减少城市垃圾的产生与资源的浪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如新加坡的新型水景观(图2),倡导开源节流,提高用水效率。通过污水与废水净化进行废水的循环再利用循环利用(NEWater 系统)、利用蓄水池。雨水花园等措施采集与储存雨水同时,通过法律的保障与民众的观念培养来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3.4用地混合布局策略
用地的分布模式一般有两种:低密度粗栅格分布与高密度细栅格分布,它们各有优势与劣势[6]。低密度粗栅格分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较大面积的自然斑块拥有更加强大的抵御人类影响的能力。
大面积单一功能用地能形成规模效应与鲜明的城市特色,比如城市在大面积的文化设施用地上建设剧院、艺术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以营造城市文化特色,而其劣势主要体现在:增加了人获取各种资源的通勤时间与成本;高密度细栅格的优势则主要体现在:促进土地的多样化利用与功能的高度融合,从而降低人们获取各种资源的通勤时间与成本,其劣势为是城市难以形成规模和特色。
生态都市主义强调城市用地的混合布局,这里的混合布局不仅是指用地功能的混合布局,也指用地不同尺度的混合布局。生态都市主义强调的混合布局赋予土地资源较大的灵活度,减少了交通成本,为城市用地多元化建设和城市特色营造等提供了可能;同时,大型自然斑块的完整性和特殊组成得以维持,并且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自然斑块抵抗人类带来破坏的能力与其生态服务能力(图3)。
3.5 促进公众参与策略
生态都市主义将“人”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利益群体博弈之下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工作的重要意义凸显[7]。城市规划与利益权衡密切相关,运用法律与技术手段维护社会公众、政府与开发商三者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职责。我们应客观考虑、从长计议, 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各方利益尽可能均衡的健康局面,以实现城市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目标。
04
案例实践——合肥市淝河镇新城市中心区沿河地段城市设计
4.1 项目总体概况
“淝河新中心沿河地段”位于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核心区,地块东临南淝河路,西接上海路,北靠东流路,南接龙川路,主要水系——关镇河贯穿而过(图4),地段总用地约 69.35 公顷。基地区位优势明显,处于多个城市重要节点的中间位置,它将是合肥未来城市建设的战略高地(图5)。
“淝河新中心沿河地段”项目面临着多重挑战。基地内部存在大面积的工业用地,且其沿河而建,直排的污水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基地内部的生态平衡,场地生物多样性极低。此外,基地功能单一且现状基础设施缺乏导致片区活力不足,难以吸引年轻人的进驻。同时,这片场地由于 现状凌乱的道路系统(乡道与工厂道路)与河道水系系统、未经合理规划的用地分布(农田与工厂用地)而变得支离破碎。
面对上述现状问题,本设计定下三大设计原则——“区域化发展,多元策略将城市、人与自然相连;生态先行,净化空气、水质和土壤以及改善生物栖息地;激发活力,塑造策划丰富多样的城市公共空间与活动”。在生态都市主义的指导下,我们总结五大策略并付诸实践以实现以上目标。
4.2 淝河新中心沿河地带的生态都市主义策略实践
区域化发展策略
基地场地由于现状凌乱的道路系统(乡道与工厂道路)与河道水系系统、未经合理规划的用地分布(农田与工厂用地)而变得支离破碎,丧失了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变成了一片“失落的空间”,进而失去了与更远的市中心的联系。设计通过生态、社会与经济三个层面来加强基地与周边区域的联系。
在自然层面,采用“绿廊引领,绿楔渗透;水廊环绕,节点植入”模式(图6)。
绿廊引领:沿关镇河河道营造生态廊道,连接基地南北的南淝河城市公园与上海路城市公园这两个大型城市公园(图7),也构建起基地的生态骨架。同时,沿河道修复被农业开发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不仅为动植物提供生态栖息地,更为小朋友提供接触大自然
的机会。
绿楔渗透:基地内设置小型指状楔型绿地从楔形绿地公园向周边城市区域(如住区、商业区等)延伸,连接周围的开放空间和绿地斑块。这不仅促进基地生态系统与周边生态系统的连接而形成一个整体,公园与城市的边界得以消减,更提升了周边城市用地的人居环境品质。
水廊环绕:将场地内现状存在的零散水面相连形成一条回环的水廊,为居民带来更多的滨水空间,水面的增加也抑制了城市热岛效应。同时,海绵城市系统结合水廊建设,有效收集场地内地雨水径流,经过生态湿地过滤后排入水系中,减少径流污染。
节点植入:沿水廊与生态廊道布置多个城市活动节点,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与欣赏大自然的体验。同时,优良的生态游憩环境将会吸引区域外的居民与游客前来游玩。
这几大措施不仅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鸣,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激发了人与自然间的融合共生,创造了一片前所未有的“人,自然与城市互利共生”的生态栖息地(图8)。
在社会层面,设置三大文化轴线与活力点,并策划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图9)。
本设计充分考虑“人”的活动需求,将商业地块、绿地公园地块、炮楼遗址公园地块与住区地块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活力点规划与丰富的活动策划。
首先,将绿地公园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分区,包括城市文化公园区、花园及探索景观区、市民公园及城市森林区、运动公园区和炮楼遗址公园区,然后根据每个分区的主题进行活动策划以提供丰富多样的体验(图10),然后通过关镇河生态廊道进行衔接,形成基地的生态文化轴线。
然后,在基地西侧商业地块中沿水廊公共空间布置充满城市活力的公共空间与活动,形成商业文化轴线;在东部居住地块与炮楼遗址公园布置相对安静的场所,营造宁静舒适的生活氛围,形成。最后,通过全长2.5 公里的慢行系统和桥梁系统串联这一系列活动空间,使得其浑然一体,并提供舒适不间断的空间体验。同时,城市公园的公共服务属性与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品质使得基地成为滨湖新区乃至整个合肥市的公共目的地。
在经济层面,采用公共交通引导的开发模式。
基地采用公共交通引导的开发模式,将商业核心区就近地铁四号线伊宁路地铁站建设,利用商业街廊道使游客在十分钟步行距离内到达绿地入口。地铁站不仅将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更有效提高了基地的可达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关镇河生态公园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影响范围。
多尺度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策略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促进可持续发展,设计全面地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构建了生态基础设施系统。
宏观尺度上,大型生态斑块承接城市生态廊道南北的联系(图11)。
基地位于合肥市通风廊道之上,但近年来的高强度城市开发使得通风廊道日渐收窄。关镇河生态廊道作为通风廊道乃至合肥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与周边地区的低密度开发为增强城市通风功能,减轻城市热岛效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将是合肥市整体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的关键一步。
中观尺度上,构建高效的的生态修复框架与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图12)。
规划将景观生态学原理融入设计和整体公园栖息地的配置中以提供有效的生态修复框架,创造一个具有高品质且相互连通的生态栖息地。
首先,将现行硬质岸线恢复成湿地过滤的自然河道,将破碎的小斑块森林的连贯的丰富森林生态系统,森林与水体之间围合界定形成了一系列休闲开放空间,贯穿整个公园的步道系统将这一系列公园活动空间串联起来,这些包括河流生态廊道、森林生态系统、开放空间系统与慢行系统的不同层级的系统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其中,大面积的森林为户外活动提供了最洁净的空气;滨湖区域作为整个绿地里最开阔的区域,其连绵的水面、湿地和山坡为城市微气候做出显著的调节;扩展的湿地边界全面提升关镇河的水质,细分的五种湿地系统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栖息地,与人工栖息地相辅相成,大大提升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微观尺度上,构建服务自然、社会与经济多层面的基础设施系统。
在自然方面,基地内所有的城市街道绿化都整合了雨洪管理的生态过滤槽,充分强调自然渗透和雨水灌溉利用,目的是减少暴雨径流量、改善公园中的水体水质,街道可将雨水排入生物过滤系统中,该生物过滤系统亦是人行道和车行道的缓冲带,使行人免受车流交通的影响。设有排水暗渠的行道树池,以及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下方结构性土壤的大量使用将显著提高行道树的健康与活力水平,进而提高树木的地下蓄水力(图13)。
公园内有潜在污染的灰地和棕地,则利用生物降解法和分期开发的策略得到治理;在社会方面,迂回绵延的湿地界面为孩子们提供了在都市中体验学习大自然的绝佳机会,让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品质,从而间接地保护大自然。
在经济方面,在与西侧的湿地接壤的无污染地块上建设作为生产性景观的城市有机农业园和社区花园,为都市居民提供体验农业生产的机会,获得观赏与粮食生产的双重效益。同时,基地将建设湖滨商业区和农夫市场,这为销售城市农场和社区花园里产出有机蔬菜与鲜花等农产品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将为市民提供农田到餐桌的独特体验。
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设计遵循资源高效策略,既强调尊重和合理利用场地自然资源,也强调对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和再利用。
在废弃物收集处理和再利用方面,利用场地内的工业遗存进行改造更新(图14)。
由于场地中有三家水泥制造厂,在拆迁之后留存有大量的水泥罐,本设计将其充分利用,结合活动场地改造成各种游玩与场地基础设施。
在尊重和合理利用场地自然资源方面,运用生态过滤系统与生物降解措施( 图15)。
设置生态过滤槽,加强雨水的自然渗透以减少暴雨径流量、增加土壤含水量与改善水体水质,此举不仅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也减轻暴雨期间下水道的排水压力和提高基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生物降解法和分期开发的策略得以实施以修复公园内存在潜在污染土地资源,促进场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用地混合布局策略
本项目的设计不仅强调用地功能的混合布局,也强调用地不同尺度的混合布局。基地中部地块设置滨河商业区和生态住宅区,滨河商业区作为整个基地的中心,将会提供宜人尺度的餐饮、零售、办公、酒店、会议中心与娱乐功能等多种城市功能(图16),成为合肥的公共目的地,滨水商业与自然紧密联系创造出混合式的娱乐休闲体验。
在用地不同尺度的混合布局方面,基地内存在大尺度的自然区域和小尺度、高密度的城市建设区域,也存在指状绿地这种小尺度自然区域与小尺度城市建设区域的混合模式以加强城市建设区域与大型自然斑块的联系,优化城市区域的人居环境品质。
促进社会参与策略
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建立了持续不断的公众参与计划。基地在文化活动方面创造性的开展线上概念征集活动与线下实地调研,这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和支持。该使得设计团队、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专家、以及对本项目感兴趣的团体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
设计团队反复听取会议中获取的信息,并应用到对场地设计的优化中,这实现了城市设计过程中多方利益的权衡与保证。
05
结 语
随着城市的转型发展,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迫切需要创新和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尤其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走在学科前沿的规划设计方法。
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也更加强调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和协同创新,形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城市规划新机制和新举措。
本文从生态都市主义核心理念入手,强调了五种生态城市设计策略,但是生态城市设计的研究不仅限于上述内容。
为了进一步完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目标,后续的研究工作将逐步展开,研究内容也将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实施措施、指标体系、技术方法等方面,这将充分体现城市设计的跨学科特点。
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对生态都市主义指导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分析,建立城市设计与生态环境要素的有机关联,进而提出基本的城市设计策略,以便在后续研究进行深化,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 莫森·莫斯塔法维,加雷斯·多尔蒂. 生态都市主义[M].俞孔坚,译.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
[2] Mostafavi M, Why Ecological Urbanism? Why Now? [M]/Mostafavi M. Doherry (GSD).Ecological Urbanism Lars Muller Publishers,2010:12—51.
[3] 周明艳,余依爽,田乐,莫森的生态都市主义[J],北京:莫森北京大学讲座,承办方景观中国,( 景观设计学》,2010 年.
[4] 莫森·莫斯塔法维,加雷斯·多尔蒂. 生态都市主义[M].俞孔坚,译.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84.
[5] 韩庆利,王军. 关于循环经济 3R 原则优先顺序的理论探讨[J]. 环境保护科学,2006(S2) .
[6] 莫森·莫斯塔法维,加雷斯·多尔蒂. 生态都市主义[M].俞孔坚,译.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15.
[7] 黄莹, 王希希. 利益博弈下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北京新城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模式的探索[J]. 北京规划建设,2015(S1):156-159.
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2018论文”下载2018年规划大会论文集电子版!
-END-
更多内容:
1 | |
2 | |
3 |
4 | |
5 | |
6 |
商务合作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联系人:潘鹏、宁坤
电话:010-88585610转815、807
手机:18510663273(同微信)
邮件:3251789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