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会论文精选】​上海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实施及对策研究——以庄行南桥塘为例

都市世界 2022-04-26

以“创新规划设计,提升城市活力”为主题,在国家部委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支持下,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第十四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将于2019年8月27至28日郑州市召开。


本次大会得到国内外相关单位和个人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响应,前期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论文750多篇,经大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共343篇,其中优秀论文23篇,同时2篇论文被推荐至中文核心期刊《城市发展研究》,本次大会所收录论文将被一同辑录成集,与大会召开同期出版发行。


本次分享内容来自《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中被推荐至核心期刊《城市发展研究》的其中一篇《上海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实施及对策研究——以庄行南桥塘为例》。

上海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实施及对策研究

——以庄行南桥塘为例



作者:周伊利1   王海松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2,上海大学建筑系,上海200072)

  摘  要  


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市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类型。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涵盖了不同于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以庄行南桥塘风貌区为例,从历史建筑保护风貌保护历史环境要素保护等三层面对该风貌区的保护规划实施情况做全面而深入的调研,总结保护规划实施过程中现存的保护意识薄弱风貌管控不力内生动力不足保障资金缺乏及支撑技术不强等问题。


以持续保护、合理使用为目标,本文提出了若干保护规划实施的策略,有助于对郊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发展议题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郊区;保护规划;实施;对策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指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地体现上海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1]。2004年,中心城区的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划定并获批准,总面积达26.96平方公里;2005年,郊区及浦东新区的3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划定并获批准,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


目前,上海市共有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对历史风貌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与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不同,郊区及浦东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所受关注比较少,保护工作的投入也少,尽管郊区发展密集程度弱于中心城区,人地矛盾的尖锐度也略小,但郊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大幅度落后于中心城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也显得力不从心。这些都是郊区及浦东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01

关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研究综述

十余年来,针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研究积累了较多成果,涵盖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多个方面,如风貌区价值分析[[i]](吴文治,2017)、保护与再生困境[[ii]]、基于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实践[[iii]](周俭,2007)[[iv]](莫霞,2018)、保护规划评估方法[[v]](周珂,2017)、发展模式[[vi]](张琳,2013)、更新规划思路[[vii]](苏蓉蓉,2019)等,都是围绕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与发展的议题展开研究。


但从研究对象分布来看,现有研究工作成果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的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如老城厢、衡山路—复兴路、提篮桥等知名历史文化风貌区,而针对郊区及浦东新区的3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研究数量较少,如青浦练塘古镇[[viii]]、金山枫泾[[ix]]、浦东高桥老街[[x]]、新场[[xi]]等历史文化风貌区,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信息介绍、探讨历史建筑与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关系(于莉,2006)、 指出风貌保护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对策[[xii]](方宇清,2006)等,针对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缺乏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与郊区历史文化风貌重要性不匹配。


本文以奉贤区庄行南桥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为案例,通过实地踏勘、部门座谈、居民访谈等方式系统收集保护规划实施的信息,并与规划文本逐一对比,查看保护规划实施的执行程度,从中发现并总结保护规划实施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02

风貌区及保护规划简况

庄行南桥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以下简称庄行南桥塘风貌区)位于奉贤区西北部庄行镇,南至南桥塘南路,北至南塘桥北路以南,西至八字桥以西, 东至厍桥,范围面积23.56公顷。庄行南桥塘风貌区保留了形成于1368年的东西街和河南街,主要建筑物有东兴楼,汇福园,现存的民居建筑以清末民国时期为最多。留存混堂弄,油车弄,露胥堂弄和牌楼弄等历史建筑群,古城墙,石牌楼等构筑物,以及八字桥,履匝桥二座清代的古桥。留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庄行暴动烈士纪念碑。老街的整体风貌保存较为完好,体现传统江南水乡的整体格局。


2011年批复的《上海市庄行南桥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通过历史保护要素、功能架构、交通状况、建筑状况和老街结构分析,提出保护目标、保护时序及条件,划定了保护范围(图1),明确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对交通流线、空间景观及绿化系统、基础设施进行了规划,并试图通过空间节点、沿街沿河重要建筑及界面、保护与更新历史建筑、建筑细部引导来指导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建设。


图 1庄行南桥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范围(来源:《庄行南桥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03

风貌区保护规划实施现状

历史风貌是指反映历史文化特征的城镇乡村景观和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面貌[1]。本文将从历史建筑、总体风貌、沿街沿河风貌、重要空间节点风貌及历史环境要素等五层面研究风貌区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



3.1历史建筑保护情况


历史建筑的保护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核心任务。庄行南桥塘风貌区的历史建筑沿南桥塘、庄行老街及周边水系分布,保护规划实施之前留存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42处,包括民居、商业建筑等,此外还有沿老街构成良好统一的历史风貌界面的历史建筑多处(图2)。


图 2庄行南桥塘风貌区代表性历史建筑分布图(来源:《庄行南桥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此次调研对风貌区内的超过50年乙等以上的历史建筑展开全面普查,全面覆盖保护规划文本上列明的历史建筑,用无人机对代表性历史建筑进行了重点航拍,如实记录历史建筑的环境与保存现状(图3);在编制《保护规划》时所做的建筑测绘基础上,对30栋历史建筑进行了校核和测绘。南桥塘风貌区现有4例(合称1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例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例为区级文物保护点,40余例为保留历史建筑,其余百余例为甲、乙等一般历史建筑。


图 3 庄行南桥塘风貌区历史建筑现状航拍总图(2018年9月袁君瑶拍摄)


3.1.1保护类历史建筑


保护类历史建筑经过修缮,整体结构、围护系统等保护措施基本到位,日常维护较好,较好地体现历史文化风貌特征,具备继续留存的条件。


庄行东街8-22 号、东街17-43号、东街26-34号及东街38-50号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是典型的江南明清古街商住楼——底层沿街做商铺,二层为居住空间。这四处的历史建筑经过专业修缮,民国时期的传统商铺风貌得以恢复,建筑保存良好,从建筑总体风貌到细部装饰,都比较完整。这几处历史建筑形成弧形的老街线性空间——上海最宽的古街,高宽比约为2:1,尺度较为适宜(图4)。



图 4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庄行东街局部


庄行南桥塘风貌区内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庄行暴动烈士纪念碑[1](图5),保护情况良好;5处区级文物保护点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西刁氏宅、李雪亭宅、何六其宅、李家宅和汪氏宅(图6-9),于2017年5月挂牌公布,其中前4处于2015-2016年经过修缮,保存较好。


图 5庄行暴动烈士纪念碑    图 6 西刁氏宅东南侧鸟瞰及仪门


图 7李家宅图        8何六其宅图            9李雪亭宅


3.1.2保留类历史建筑


保护规划文本中列举了42处代表性历史建筑,除保护类历史建筑外,大多属于具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但保存情况并不如人意。如八字桥附近的万家宅,在保护规划批复之后两年内(2013年),万家宅被整体拆除翻建,历史文化信息完全丧失。


南桥塘风貌区超过一半的保留建筑经过不同程度的改造,局部风貌特征丧失,如庄行西街113-119号民宅、庄行东街82-84宅(图10-12)。



图 10 地面铺砖、室内楼梯及木构架

图 11 庄行东街82-84号宅剖面和沿街立面图

(测绘:周伊利、袁均瑶、刘盼,绘图:刘盼)


图 12 庄行东街82-84号宅一、二层平面图

(测绘:周伊利、袁均瑶、刘盼,绘图:刘盼)


部分建筑空置缺乏必要的修缮和维护,处于自然破损状态,如庄行西街36号民宅。部分保留类历史建筑的使用状态不尽如人意。产权属于部门的历史建筑尽管保护较好,但历史建筑被用于对外租住,多户分割使用历史建筑,人口比较密集,日常使用频率有差异,这些都显然不利于历史建筑的持续保护。


3.1.3一般历史建筑


一般历史建筑分两类状态:使用中和空置,接近90%被不同程度改造,总体保存状况堪忧。


处于使用中的一般历史建筑往往经过居民自发改造,风貌缺乏基本管控,甚至被整体拆除翻建。空置类的一般历史建筑通常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历史建筑为公房,即产权归区房管局所有,这类历史建筑都被改造出租,收取租金以支撑修缮费用,这类历史建筑约占40%,如庄行东街单层店面就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房屋所有者长期身处异地,历史建筑属于居民,基本用于出租,改造程度不一,风貌围护良莠不齐,这类约占50%。


第三种情况是房屋所有者尽管近在咫尺,但缺乏修缮能力和意愿,使建筑物处于自然破损状态,如薛国雄宅(图13)。


图 13薛国雄宅现状



图 14 保护规划文本对当时保存状况的记录和整治平面图


事实上,保护规划文本对薛国雄宅提出了明确的整治意向:保持原建筑的西立面,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重新整合,保留建筑西立面山前的两个出入口,将入口的通廊修复,在内院形成回廊,增加厨卫设施,形成四户共享一个院落的现代邻里关系(图14)。然而保护规划里整治意向几乎完全没有落实,建筑在加速破败。



3.2南桥塘风貌保护情况

3.2.1总体风貌保护


庄行南桥塘风貌区以东西向南桥塘为主要脉络,串联南北向的万年泾、朱家港和褚泾港,形成两个“丁”字相交和“十”字相交的河流汇合形态,自然形成丰富的河道景观。


尽管不再承担传统航运的功能,南桥塘风貌区的整体水系仍然延续至今,奠定了风貌区的总体空间格局。一新街笔直穿越风貌区中部,将庄行老街分为东街和西街,在传统格局中加入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元素(图15)。



图 15 庄行南桥塘整体鸟瞰和水系图


庄行西街和东街的老银行桥以东街段改造、翻建较多,只有部分历史风貌得以留存,还保留不少晚晴至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对整体风貌有一定的锚固作用,新老建筑交杂在一起,共同围合出线形公共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庄行西街八字桥以西的八字新村沿街的所有历史建筑造已经被拆除(图16),现有建筑风格不同、用材也有差异,最明显的就是立面的色彩的千差万别,鲜有体现历史文化风貌特征。


图 16 庄行南桥塘风貌区西部区段八字新村


自保护规划实施以来,南桥塘风貌区内没有实施新的建设项目,多数的建筑保留了原先的体量、方位和临街临水的关系,但部分居民自建、改造翻建和局部加建,局部的空间肌理、形态及尺度有所改变,总体而言老街的空间格局、空间肌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


南桥塘风貌区内采用坡屋顶建筑数量在80%以上,其中红瓦屋面略多于青瓦屋面,比对保护规划实施之前建筑屋顶形式和颜色分布,发现平屋顶明显减少,从原先的约30%降至20%以内,原先的坡屋顶主要是传统的青瓦屋面,只有采用红瓦屋面的建筑零星分布,占比大约在10%,远低于此次评估调研统计的结果。可见,在保护规划实施之后,采用红瓦屋面的建筑数量在不断增长。


南桥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中还存在相当规模的厂房建筑,部分厂房已经废弃或者空置,这类建筑占地面积大,建筑体量大,与历史文化风貌想去甚远,严重影响整体风貌(图17),保护规划是将这些生产企业搬迁,拆除这些厂房,以更好地使用土地,逐渐提升风貌区的环境品质,增强历史文化风貌特征。


图 17庄南桥塘风貌区中厂房建筑的分布情况


3.2.2沿街沿河风貌保护


庄行老街的不同区段风貌差异较大,沿街临水形态也各有不同。东西街沿街风貌保存情况差异较大:东街沿街建筑保护较好,风貌比较完整;西街沿街建筑改造较多,建筑风貌特色不鲜明(图18)。


东街沿河风貌可分为两段,东段老街经过修缮,建筑沿河立面风貌保存较好,西段靠近纪念塔桥的建筑改造较多,搭建严重,风格杂乱,破坏了沿河的整体风貌;沿河一侧的暗埋排水管的线型花池对遮挡沿河驳岸,视觉上割裂建筑亲水的关系(图19)。西街沿河风貌保存较少,除个别住宅保持历史风貌外,大多数建筑经过改造,立面风格与总体风貌不协调,居民自主改造缺乏规划管控和建设导则指引(图20)。


图 18庄行南桥塘沿街风貌


图 19庄行东街沿河立面


图 20庄行西街沿河立面


3.2.2空间节点风貌保护


南桥塘风貌区共有三个空间节点,自西向东分别为:八字桥空间节点、一新街——老街交叉口空间节点和纪念碑——褚泾港空间节点(图21)。相比之下,八字桥空间节点和纪念碑——褚泾港空间节点是水系相交自然形成,更能体现水乡的特色风貌,一新街——老街交叉口空间节点则略逊色。


图 21庄行南桥塘风貌区空间节点分布图


对照保护规划文本中空间节点现状描述及整治策略,对三个空间节点进行了原位信息的比对,以八字桥空间为例进行说明。八字桥空间节点部分历史建筑经过整修,但并没有达到修旧如故的程度,万家宅沿街部分被拆除,其余部分被拆除翻建,该节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严重破坏。


通过全景图的比对,该节点视线范围内多处建筑被改造甚至翻建,出现各种与风貌保护规划不符的建筑立面及色彩,破坏了该空间节点的整体意境。南桥塘沿河两岸安装了栏杆,但风格比较简陋,绿化配置稍有优化,但万家宅附近几棵大树消失,南桥塘沿河水埠方便居民休闲活动,如钓鱼。


经过疏竣的南桥塘河道中杂物有所减少,八字桥及附属地段经过整修,方便居民日常出行。但古桥风貌尚未得到完全恢复,水泥桥现存风格与古桥风貌相去甚远。该节点的老街路面并未实施铺设石板,管线设施也没有实现入地,依然在老街上空穿越,历史街道的形象并未获得有效重塑(图22-25)。


图 22八字桥空间节点规划前后比对图


图 23八字桥空间节点环境全景展开图(上:2011年;下:2019年)


图 24八字桥节点环境与建筑(上:2011年;下:2019年)



图 25八字桥空间节点整治意向与现状图


总的来说,八字桥空间节点整治策略部分获得实施,只有局部达到整治目标,距离空间节点整体风貌改善的目标还较远。其它两个节点情况也类似,均未完全实施保护规划中整治策略,仅仅部分或局部达到整治目标。



3.3历史环境要素保护情况


历史环境要素是指构成历史风貌的驳岸、围墙、石阶、铺地、古桥、古井、古树名木等景物,是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庄行南桥塘风貌区内的毓秀桥和福善桥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环境要素。


毓秀桥位于一新街以东,始建于民国十三(1924)年,由庄氏捐建,又名油车桥。该桥南北跨南桥塘,三跨三拼平梁桥,属江南地区典型的石板桥风格。经过整修,恢复古桥风貌,与树木相得益彰(图26)。


福善桥位于八字桥空间节点,跨南桥塘,南北走向,始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20世纪60年代加设铸铁护栏,三拼三跨立壁墩平梁桥,是江南地区古建筑桥梁中典型的石板桥风格,铸铁护栏与古桥形象格格不入(图27)。



图 26毓秀桥        图 27福寿桥

04

风貌区保护规划实施现存问题

从现状调研来看,庄行南桥塘风貌区保护规划的实施过程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保护意识薄弱、风貌管控不力、内生动力不足、保障资金缺乏以及支撑技术不强等,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浦东新区及郊区的32片历史文化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4.1保护意识薄弱


保护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愿。保护意识主体可分为历史建筑使用者和管理者,保护意识薄弱可分为两种:缺乏基本的价值认识和片面的价值认定。


作为历史建筑的使用者,郊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对传统风貌、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自发性的改造、翻建,形成“建设性”破坏,导致历史文化信息的大量丧失,如南桥塘庄行西街部分。许多居民为了获取外租的利益,擅自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乃至于面目全非,与一般新建住宅无异,历史建筑事实上成为寻租获利的载体。此外,历史建筑的违章搭建时有发生,不仅损害历史建筑本身面貌,也对整体风貌造成负面影响。


管理部门对历史建筑的价值认识也存在不足,在注重发展本地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忽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保护工作重视不足,管理方式比较被动。


另一方面,现有的风貌保护工作较多关注建筑单体、工程性的风貌保护,对承载历史文脉与文化内涵的空间肌理、历史环境、生活方式等整体性保护的规划控制与引导不够。如针对薛国雄的保护规划中整治策略以合居为导向,将南庭院放弃,只关注了北庭园及建筑的活化利用,整治平面格局对历史建筑空间改变较大,即使实施,也无法完全恢复该建筑特有空间序列和历史风貌。



4.2风貌管控不力


保护规划实施以来,庄行南桥塘风貌区内并没有工程项目获得建造实施和运行,保护规划实施集中于老街风貌修复、重要通行桥梁改造、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的修缮及部分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保留类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缺乏必要管理和风貌保护,导致这两类历史建筑的风貌保护处于失控状态。


出于改善生活的需求,南桥塘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普遍存在自主改造、翻建非保护类历史建筑的现象;尽管相应的宅基地管理办法对居民建设行为存在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停留于粗线条、浅层次、低水平的管控,不能满足保护甚至恢复历史文化风貌的引导性、精细化的管控需求。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对违反保护要求的惩处力度不强、执行不严,没有配套的细则,对于自发保护没有相应鼓励、奖励措施及保障优惠。


保护规划的少数整治策略缺乏可实施性,脱离风貌区实际情况。如庄行南桥塘风貌区的纪念碑——褚泾港空间节点,保护规划建议拆除沿河东南地块的多栋六层住宅,将所在地块建设成公共绿地。事实上,这些多层住宅建造于1990年代,建筑质量较好,当时还没有确定历史文化风貌区,拆除住宅不仅推行难度较大,而且安置成本非常高,因此对多层住宅进行风貌改造可能是更优的选择。



4.3内生动力不足


与中心城区的风貌区不同,处于郊区的风貌区活力有限,产业能级较低,历史建筑空间的经济价值不高。保护规划实施以来,相关部门对历史建筑采取一种“低值保护”、“统一管制”的策略,公房普遍采取分割出租的形式,如西刁氏宅。这样既无法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历史文化资源应有的独特经济价值,又在财政资金捉襟见肘的条件下无法保护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桥塘风貌区在有限历史文化资源锚固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一般建筑面向生活、面向城市的改造和更新活动缺乏有效的风貌设计指引。在“改善民生”等政治正确的口号下,管理部门对那些自主翻建突破高度管控的行为采取选择性忽略的态度,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就无法落实。


目前历史建筑存在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保护者和使用者错位的现象,房管局或文保等部门是保护类历史建筑的保护主体,而历史建筑的使用者多为一般市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基本不具备对历史建筑自主维护的条件,多数人也没有这种意愿,也无力承担历史建筑损坏的风险。



4.4保障资金缺乏


与郊区其它31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相同,庄行南桥塘的保护资金主要来自于区级地方财政的支持。风貌区内历史建筑量大面广,财政支持力度有限,目前只能对已登记的保护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日常维修等保护工作。目前,南桥塘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几处保护类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居住为主,缺乏多元化、高品位、高价值使用的有效途径。部分公房的租金收取较低,无法平衡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的开支。


居民所有的历史建筑由于维修成本较高,家庭也很难承担,因此缺乏保护维修的积极性和动力。部分历史建筑由于存在产权的纠葛,相关方无法达成保护费用承担的共识,一直没能获得合适的修缮保护,处于自然破损状态,如薛国雄宅。


庄行南桥塘风貌区以社区生活性的服务功能为主,缺乏特色的观光旅游等产业来吸引人流,历史建筑的所有者无法从中获利,历史文化资源无法转化为居民资产,也就缺乏为之持续投入的热情和条件。此外,市场资本的力量尚未得到合适的引导和鼓励进入风貌区的开发和保护。事实证明,量大面广的一般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可以通过相关市场主体的参与得到较大的推进,如浦东新场古镇。



4.5支撑技术不强


郊区风貌区的保护缺乏地域建筑文化符号的提炼,对历史建筑及风貌区的价值缺乏认识;对相关的历史、文化没有深入了解,忽视地域特色和历史原貌的考证,在历史建筑修缮时采取不合适的措施,如在建筑外立面统一粉刷涂料。郊区传统工艺失传严重,管理部门缺乏对地域传统艺匠的挖掘,造成历史建筑特色施工无法进行,只能选择相关替代品,无法满足“修旧如旧”的要求。


保护工作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历史建筑及风貌区保护研究团队介入,以一般的工程项目形式对保护工作进行管理,模糊了历史建筑及风貌保护工作的学术性、特殊性和长期性。


部门管理人员对历史建筑及风貌的价值认知参差不齐,缺乏专业背景的管理人员,区县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05

风貌区保护规划实施应对策略

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应以持续保护、合理利用为目标,对历史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和活化利用,从信息平台、规划实施、产业策划、资金保障以及技术支撑等多方面构建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的策略体系。



5.1建立历史建筑及风貌区信息平台


郊区风貌区的保护工作缺少公开发布、资料分享、观点讨论等信息平台,保护工作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利用现代信息方式(如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等),将历史建筑及风貌区的保护信息主动递送到关注者手中,组织稳定的运行维护团队定期发布信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多部门信息向公众开放,为多角度的研究提供条件。重要建筑物的修缮和保护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形式,既普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和提升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风貌区的关注度,带动人气。


此外,结合风貌区的保护研究,定期开展历史建筑及风貌区摄影竞赛,与高校相结合开展建立教学基地,展开设计竞赛等,向社会招募筹划老宅历史文化口述史研究等,营造各界关注风貌区保护的氛围,并为这些研究提供一定的资助。



5.2完善保护规划的实施机制

5.2.1规划管控权限的整合


历史风貌保护的规划管理由区规土局牵头实施;风貌区内保护类历史建筑日常保护管理与修缮、建筑风貌控制由区相关部门统一管控。


完善风貌区规划审批机制,风貌区内农民个人建房审批,须经区镇两级联合审查;镇统筹保护性项目建设的实施,相关主要部门参与指导。除房屋的拆落地重建外需要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外,立面装修工程也纳入管理审批范围。在项目审批中,建筑风貌作为重要的审批要素进行审批。


5.2.2违章搭建的严格执法


对于风貌区内的违章搭建,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坚决拆除一些危害通道、侵占公共空间、损害周边历史建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为历史建筑塑造良好的场所环境,更好地展现风貌区中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促进整体风貌的生成。


5.2.3制订风貌区建筑风貌修复导则


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历史风貌区内的建设活动不得擅自改变街区空间格局和建筑原有的立面、色彩。但缺乏相关配套细则,需要给每个风貌区制订建筑风貌修复导则,对居民自主改造和修缮做出约束和指引,在融合现代生活的同时,逐步修复风貌区的历史风貌。



5.3发展郊区风貌区文化旅游


郊区的风貌区距离中心城区大多1.0至1.5小时的车程内,发展郊区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倒逼风貌区特色的呈现。


除个别风貌区(如枫泾、新场等)外,郊区多数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尚未将稀缺的历史文化资源很好地转化为地区的特色和热点,主要原因是缺乏整体业态的策划。庄行南桥塘的业态以社区生活为主,无法承载文化旅游的基本功能。偌大的风貌区还没有一家旅馆或民宿产品,活力不足可见一斑。


事实证明,郊区风貌区的文旅产业可以带动风貌区业态转型,使之朝向更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方向发展,也为风貌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和消费,增加地方财政,反过来又可以增加风貌区保护的财政支持,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5.4建立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


完善与风貌区保护相关的财政预算办法,提高历史建筑及风貌区保护专项资金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上海市一级财政应对郊区风貌区应有一定的倾斜支持力度,区财政配套不少于市财政投入资金的50%,主要用于风貌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规划编制,修缮、整治及相关技术研究、宣传等工作。


整合多部门在历史建筑及风貌保护的有限资金,设立历史风貌区保护基金,构建历史建筑保护的保障机制,统筹运用,将保障作用发挥到最大。


每年从财政拨付一定数额的抢修基金,对损坏比较严重的历史建筑进行抢修,确保结构安全和建筑主体风貌特征的延续。


居民自主修缮历史建筑,经审核符合保护要求的,给以一定额度或一定比例的修缮增额补贴。


风貌区管理部门应为有志于活化利用历史建筑的市场主体(如公司、个人工作室、创作室等)创造便捷的条件,积极引入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提升风貌区的文化品位。



5.5建立全面的技术支撑体系

5.5.1建立规划师和总建筑师制度


借鉴上海中心城区的社区规划师制度,在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立规划师或总建筑师制度,邀请行业内知名有经验的规划设计团队,负责控制与协调历史风貌区整体风貌保护工作,提升历史建筑保护水平。借助专业技术力量,深入挖掘、及时发现风貌区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减少不合适的保护措施,稳步推进历史建筑及风貌区的保护工作。


5.5.2建立地域特色艺匠工作平台


深入挖掘地域营建的人才,储备有专业资质施工队伍及服务咨询团队,建立有资质施工单位名录,建筑地域特色的匠艺工作平台,提升历史建筑的修缮水平,传承传统工艺。


5.5.3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


郊区风貌区组织应与高校、行业协会等组织结对,安排一线的管理人员定期参加与历史建筑及风貌区保护相关的培训、讲座等,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保护意识和技术理念。

06

结 语

本文通过对庄行南桥塘风貌区的深入调研,从历史建筑存留、风貌保护及历史环境要素保护三方面考察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初步总结了南桥塘风貌区保护规划实施过程的问题:保护意识薄弱风貌管控不力内生动力不足保障资金缺乏支撑技术不强等,建议风貌区持续保护、合理使用的目标,本文提出了建立历史建筑及风貌区信息平台、完善保护规划的实施机制、发展郊区风貌区文化旅游及建立全面的技术支撑体系等对策。


在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过程中,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是体现上海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上海人文之城的必要步骤。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海郊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吴文治.上海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价值分析[J].工业建筑,2017,47(1):62-67.

[[1]]胡淼.从“拆违”看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再生困境[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10.

[[1]]周俭,梁洁,陈飞.历史保护区保护规划的实践研究——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07(04):79-84.

[[1]]莫霞,王剑.城市核心地段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与发展——以上海市张家花园地区规划实践为例[J].城乡规划,2018(04):41-48.

[[1]]周珂, 吴斐琼, 王剑. 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的实例探索——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衡复风貌区实践为例[J]. 城乡规划, 2017(02):98-108.

[[1]]张琳,刘滨谊.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园林,2013,29(11):60-63.

[[1]]苏蓉蓉.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规划思路与路径探讨[J].规划师,2019,35(01):38-44.

[[1]]徐立勋.练塘古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探究[J].城建档案,2016(06):102-105.

[[1]]王昕慧,王怡然,肖华.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J].上海城市规划,2008(S1):110-115.

[[1]]于莉,黄宏智.制约与促进:上海郊区历史建筑与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关系研究——以上海浦东高桥老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06(04):49-53.

[[1]]上海市新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J].建筑遗产,2017(02):118.

[[1]]方宇清,林维航.关于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工作的思考[J].上海房地,2006(05):53-54.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自200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3届,在国家相关部门及多个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大会规模和影响力稳步扩大,已经成为国内城市规划发展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最具学术水平的会议之一。

每届大会贴合当年热点话题,选择在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召开,继北京河北廊坊黑龙江哈尔滨河北秦皇岛江苏扬州广西桂林广东珠海天津广州湖南长沙海南海口江苏苏州之后,2019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移师到国家中心城市——郑州


以“广泛交流我国城市发展经验,深入探讨当前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难题”为目的,大会的召开不仅是我国城市良好发展的有效展现,更是诸多城市的管理者、规划者、建设者等专业人士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预计将有三千规划界同仁参会共商宜居活力城市大计!


同时,作为城市规划领域国际型代表会议之一,注册城乡规划师报名参加本次大会可计入本注册期继续教育选修课9学时


2019(第十四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

主 题

创新规划设计,提升城市活力

时 间

2019年8月27-28日,会期2天

(8月26日报到)

地 点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内环路中央公园一号)

-END-

更多大会讯息及规划内容:

1

正式通知 | 2019(第十四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权威阵容揭晓!

2

论文录用名单 | 2019( 第十四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征集结果揭晓!

3

@城乡规划师,领取继续教育选修课9学时!郑州欢迎您!

4

第13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总议程,顶级专家,行业精英齐聚苏州,盛况空前!

5

与城市对话 | 回顾“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十三年发展历程

6

不容错过!2019(第十四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火热报名中……

商务合作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联系人:潘鹏、宁坤

电话:010-88585610转815、807

手机:18510663273(同微信)

邮件:325178909@qq.com

点击阅读原文,进行参会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