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还记得1991年的徐州吗?

2017-07-16 无线徐州

1991年,徐州郊区农民刘书杰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他家的二层小楼被划进了拆迁区。

当时,刘书杰家的小楼是一个高端的存在,12间房,1 个车库,一个小院,造价9万多元。1991年,徐州市职工平均工资是2877元,合到每月239块7毛5分。9万元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是31年的工资总额。

刘书杰没有纠结太久,他决定无条件搬迁,并亲手拆了自己家的小楼。两年后,郊区更名为泉山区,刘书杰的小楼原址已经成了三环路车道的一部分。


80年代的徐州环城西路,厂区林立,来往的大货车使路面破损严重。

二环西路。那时候,出了二环路就算农村了。

曾经,“车水马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那意味着百业兴旺,国富民强。

80年代末,104、206、310、311四条国道穿城而过,早期的愿望已变成“道畅路通”这四个字。生活在这座城市边缘地带的百姓有一个最不愿意提及、也永远说不完的痛:阻碍出行的是脚下一条环城山石路。

环城山石路上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型货车。沿路的孩子上下学都面临种种险情。


有专家提议:沿徐州外环修一条风雨不“洗”尘的沥青路,实现与现有的104等四条国道无缝对接。1991年,徐州市委市政府达成了“快修路、修大路、修好路”的共识,名字就叫“徐州三环路”,“大不了再打一次没有枪林弹雨的淮海战役”。

1991年,集资修路是徐州人的一件大事。下淀乡带着七万元的大红包,披红挂彩地送到了环城路建设指挥部。

作为三环路全程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70多岁的孙茂洪老人还清楚地记得:按常规,整条三环路需要5亿元,地方财政挤出不多,省里也只能支持很少。为解决这一困难,决策者们制定了以资代劳的办法:“坚持自愿、多者欢迎,困难减免,军人、学生和离退休干部、职工一般不要求尽义务”。


凡在范围内的人都有负担六方土或以资代劳42元的义务,个人尽义务超过30元的通过电视宣传表彰,超过1000元的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所以在1991年的《徐州新闻》里,每天都要播出以资代劳市民名单。没有电子版的日子里,光是打出那些人名,工作量就很大了啊!

第一笔个人捐款是12块7毛8分钱,当时在青年路小学上二年级的8岁男生王威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这些零零碎碎的毛票,分分角角,代表了徐州人火热的心。

1991年,为了给三环路的修建让道,拆除了沿途很多房屋、油库、礼堂等,三环路建设得到了百姓们的鼎力相助。

20多天,20多万平方米房屋拆迁完毕。拆下来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被他们精心的保存下来。为了这条路,他们不计得失,做出了最大的牺牲。

深秋的徐州,弥漫着壮丽的色彩。1991年11月20日,这条路在成千上万人的注目下,开工了。手握精兵和粮草的三环路建设指挥部隆重举行了奠基、授旗、开工典礼。

在此之前,道路设计者已经用了2个月时间,完成了需用时一年的勘察设计等开工前的准备工作,8000多名筑路大军已是箭在弦上,只等一声令下便进驻工地。这些人,既有从市、区、县施工队中选拔出来的精兵强将们,也有不少是主动报名请战的“志愿军”。

1991年三环路建设现场


从1991年的11月20日到1992年的12月,仅仅一年多一点时间,8000多筑路大军用几乎没有人相信的“徐州速度”,就让这条长60公里、宽60米、6车道,耗资数亿元的高等级公路俯首贴地,蜿蜒盘绕在千古名城,这是当时继北京、天津之后的极少数高标准环城道路。

1993年5月,三环路举行通车典礼,巨大的气球在古洲飞虹雕塑上空飘扬。相信见证过那一刻的每个徐州人,都哭了。

三环路雕塑曾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标。那时,每个人说起6车道,都觉得奢侈。

徐州各企业的花车游行,为三环路竣工添上传奇一笔。

那时候,从外乡回家的徐州人,和到徐州来玩的外地人,都会收到这样一个充满善意和自豪的推荐:去看看三环路吧,可办四了!

20多年过去了,随着汽车时代的提早到来及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当年徐州人引以为傲的三环路需要一场新的变革。从2012年起,徐州逐步在东、西、北三条环路上修建了高架快速路。


2014年5月1日,徐州东环高架快速路如期建成通车。

即将通车的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上,一名摄影师正在寻找最好的拍照角度。


夜色下的徐州东三环立交桥

2015年10月1日,徐州西环高架快速路在毛毛细雨中举行通车典礼。

2016年10月20日,徐州三环北路高架快速路正式通车。至此,徐州三环东、西、北三条高架,把徐州核心城区串联了起来,形成“倒U”型城市快速路体系。


翻开1991的徐州日历,

看到的,

是一张张生动的脸,

有决策者的果断,

有建设者的汗水,

更有普通徐州人的赤诚一片。

如果不嫌晚,

请你为1991年的徐州人点赞!



编辑:许波   责编:朱宸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