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在徐州,说普通话的不一定是外地人,还可能是管道子弟……

2017-07-17 徐州广电 无线徐州

1995年,17岁的大志中学毕业,参军到了部队,虽然当兵是他从小的梦想,但是第一次独自离开大院那么远,大志的心里还颇有些忐忑。

大志生活了十几年的大院就在徐州南郊,那个被徐州人称为“管道”的地方。


管道在徐州


徐州有着“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地下输油管道。管道就是徐州人念叨了几十年的著名单位:华东输油管道局。

在《徐州大事记》上,关于管道,有这样一段介绍:1975年2月,山东至南京的鲁宁输油管道开始施工,由贾汪入境,从睢宁出境,在徐州市境内设输油泵两处,1978年投产。

从施工到投产,短短50字的背后是“华东输油管线指挥部”三年半,1000多日夜胼手砥足的创业之路。

1975年3月8日,新成立的指挥部机关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广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因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里,不但需要实力,更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

70年代的输油管道施工现场。没有浪漫可言,只有艰苦二字。

华东输油管线指挥部1978年9月更名为“华东输油管理局”,1998年6月由中石油划转到中石化,成立“中国石化集团管道储运公司”,2014年成立了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是中国石化唯一从事原油管道储运规划设计、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公司。


管道人的记忆

2017年的大志一家

大志一家有着典型的“管道特征”,父亲是管道小车队的司机,母亲过去在管道的招待所工作。他们从老家东北到徐州,跨越白山黑水,中原大地,跟随石油而来。

大志的爷爷是名建筑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就参加了祖国石油战线的建设,从东北的大庆油田到齐鲁大地的胜利油田,再来到徐州建设华东输油管理局。正如那首歌所唱: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在管道自建的淮河大桥附近,建设大军正在铺设管线。

指挥部召开表彰抢建基地会战表彰大会,大张旗鼓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

运管车来了。鲁宁管线建设前线

70年代的徐州南郊翟山,还是一片荒地,“管道”建设之初,条件非常艰苦,各种物资匮乏。靠着人拉肩扛,这群外地人愣是建设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建设西山临建房。男人是钢打的,姑娘是铁做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那个时代的真理。

机修厂职工自己动手盖起了一排排草房,解决了住宿问题。

早期的管道简易医院。

早期的管道食堂里,下了班的职工在就餐。


1986年,华东输油管理局集油协会成立纪念封。

1993年,内部专供的副食品购物券。

1996年的大志和爷爷。

那是管道子弟大志生命中最好的时光,不一定是最富足的,但一定是最有趣的:

“小时候我就是在管道这个相对封闭的大院里长大,在我的记忆里,在中学毕业之前,我对徐州这座生活的城市几乎没有太多的认知,甚至还有一些陌生。外面有的,大院里样样都有,几乎不用出去,所以对外界了解不多。大院里有厂区、办公楼、职工家属楼,还有当时设备先进的医院、建制完整的学校,电影院、少年宫、游泳池、食堂、商场、菜场、公园、运动场、招待所等等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城市。那时候徐州市区并不繁华,交通也不方便,所以大院里的人们也很少到市区去。


夏天的周末,院里会放露天电影,几乎所有人家都拿着板凳、马扎坐在广场上,孩子们叽里呱啦乱叫,其实演了点啥,我是一点记不得,就记得黑压压的一片人,东边在叫,西边也在叫,热闹非凡。大院北边有座围山而建的崔山公园,夏天孩子们都到那里上树、爬假山、捉知了。大院里还有一个有着铁路专用线的货场,放学或者放假的时候,调皮的孩子们会翻进货场的围墙去看火车,在堆满物资装备的货场里捉迷藏。


小时候,没有现在那么多课外辅导班,不过院里的孩子们一般都会在少年宫里报各种兴趣班,有乒乓球、美术、音乐、航模、书法、围棋等等各种班,还有大型游艺室。放学以后或假期里少年宫是大院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上兴起了跳交谊舞,那时候管道里面有几所空闲的大车间厂房到了夜间就成了年轻人跳舞联谊的去处,许多单身的年轻人在那里相识相恋。


管道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大多来自东北和西北地区,上万人聚集在一起,但是基本都说普通话。过去徐州外来人口少,到外面本地人只要一听我们说话,立马就知道你是管道的。成年后与徐州本地人打交道多了,也学着说本地方言。虽然自己觉得学的挺像,但本地人一听就能听出来我们说的“徐普”。像我这样的管道子弟,虽然生于此,长于此,但出门经常还是会被当成外地人。”


子弟学校的四十二年


1975年,华东输油管线指挥部成立,会战队伍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徐州南郊翟山脚下,职工子弟学校应时而生。

在这片山林里,第一代管道职工子弟在露天课堂开课了。

1975年12月29日华东输油管理局子弟学校成立。校舍坐落在翟山的山腰,两排平房共有8间教室,学生153人,教职工16人。

70年代学校学工班师生在为建设专运线的通讯工程深挖电缆沟。虽然都是青少年,但活干的一点也不偷懒。

管道中学学生们参加铁路专用线建设。这是第二代管道人引以为豪的经历。

1977年新校舍建成,学校迁入现在的校址。1980年,华东输油管道中学首届高中生毕业。

学校的老师们研讨教学。直到今天,管道中学在徐州,依然以教学质量见长。

校园虽还凌乱,高楼已经崛起。1998年,华东输油管道中学更名为中石化管道中学,2005年更名为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2009年增挂徐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2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现在的三十六中学已经成为中国矿业大学等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的生源基地,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90年代的管道中学

青梅竹马的同学,志同道合的同学,嫁给同学,娶了同学……在管道子弟里,司空见惯。

1992年,管道小学的媛媛跟同学在淮塔扫墓。20多年后,这些儿时的玩伴仍然和她低头不见抬头见。


当11路公交车经过翟山,

你不会再把这里当作城郊,

经过四十年的相互守候,

今天的管道公司,

已经不再是个“独立王国”,

当初他目光所及,望无可望,

如今,他跟这座城市的融合越来越深入。




你曾是哪里的子弟?部队大院?厂矿企业?学校机关?那是我们童年和青春里共有的背景,

是一代代人难以离弃的精神故园。

如今,你在何处?

无线徐州推出在徐州,有一种青春,叫做______

于时间的荒野里,

探寻最初的美好。

欢迎留言,提供资料

说出你的故事。

我回忆,故我在。

编辑:许波  责编:朱宸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