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野蛮人攻占万科后,地产金融并购时代会有哪些特征?

2015-12-07 CRIC研究 克而瑞地产研究


小Q导读

无论对于万科本身还是房地产行业,这一事件都有重大标志性意义,地产金融并购时代的新序幕就此拉开。

文/克而瑞研究中心 房玲 尹鹏

12月6日,万科A发布公告,钜盛华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在二级市场共增持公司股票共计5.49亿股,本次权益变动后前海人寿合计持有万科20.008%的权益,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这一事件无论对于万科本身还是房地产行业,都有重大标志性意义,地产金融并购时代拉开了新的序幕。

近两年,险资对于房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参股房地产企业的保险企业不在少数。从目前来看,我们认为险资入股房企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类:

A

获取企业控制权,参与运营管理

险资入股房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取企业的控制权。对于险资而言,本身没有过多操盘运营经验,通过资本优势拿下管理成熟的房企却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1、植入管理意志,影响管理层决策。通过增加在董事会的席位,以及在股东大会的投票权等,险资能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影响企业的决策,甚至决定高管薪资和去留。典型的如金地,管理层2015年初提出了员工跟投计划,在股东大会上却遭到86.44%股东反对。持股比例近50%的生命人寿、安邦等很可能都投了反对票。

2、加强自身地产业务与外部的交流。如宝能系旗下自有地产公司宝能地产,前海人寿在取得话语权之后,完全可以加强宝能地产与万科的项目合作开发力度,甚至是人员调动。万科的房地产操盘经验和行业资源人脉等均对宝能地产有利。

3、资本运作,从股价变化中牟利。“野蛮人”的入侵势必会引起房企原有股东的重视甚至是反击,此次前海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华润如若选择增持很可能为前海“抬价”,前海则可获利走人。

B

谋求长期合作,取得双赢


如果说第一种类型像是“野蛮人”闯入家门,那么企业结合自身和险资需求,主动引入险资成为股东的第二种类型,则更可能产生合作和共赢。

对于房企而言,一方面,险资能够成为房企转型期的“资本守护者”。当前市场背景下,房企纷纷谋求转型,因而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和更长的回报周期,险资能起到支撑作用。如碧桂园引入平安人寿,能够降低资金成本,平衡其从布局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转型的发展风险;金茂引入新华保险,则能帮助其“两翼”中的金融业务快速起步,同时能对“地王”项目起到资金补充。

另一方面,险资或能成为房企在养老等行业多元化发展的支柱。房企都看中养老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并提前布局,险资则能帮助房企解决前期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问题。2009年中国人寿入股远洋之时,远洋就明确表示过是为了企业的养老产业发展,金茂和新华保险合作、保利地产和太平人寿合作养老、恒大与人保合作等都提到了养老领域。

对于险资而言,则能分享房企的发展成果,为未来自身发展地产业务做铺垫。险资愿意长期投资的房企均是实力雄厚,每年可享受相对稳定的分红。当前的政策导向对于险资投资有所放宽,但是仍然不允许直接进行房地产开发。如果未来政策有松动,当前布局房地产的经验也会为日后“单干”带来“底气”。

C

看好房地产行业,单纯财务投资


险资入股的第三类目的就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行为,或者说 “炒股”。这是险资对于房企股价短期或者长期发展的看好,借此通过买卖实现盈利,这其中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地产业务的看好,政府一系列的宽松政策加上15年不少房企的销售突破前高,市场对于行业的信心在恢复,险资自然谋求布局房企。另一种是对转型的期许,如华夏人寿持股中天城投。转型中的房企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业绩快速增长的可能,相应的投资回报也高。



险资入股房企只是当前房地产金融大趋势的一面,另一面则是房企也在积极收购保险、信托等公司获取牌照。近期一连串跨行业的合作、收购等事件标志着,地产行业已经全面进入“金融并购时代”。

更多大型房企可能成为险资的“猎物”。险资的“胃口”已经不仅限于“吞并”金融街、金地这样的中型房企身上,千亿房企万科、碧桂园等都已成为险资追逐的对象。相比用转型等概念炒作的小型房企,大型房企的运营和利润回报更为稳定,适合险资为规避汇率等风险作长期持有。未来,更多大中型房企的十大股东中将出现险资的身影。

金融全牌照将成为大型房企的“标配”。在恒大收购中新大东方、万达成为百年人寿第一大股东后,绿地的信托收购计划也在进行中,房企对金融企业的收购案例还将继续增加。房企的目标将是获取金融全牌照,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和租赁,起到帮助房地产主业发展、提供投资并购资金和单独形成盈利点三重作用。

资本不再为王,开发和产品力更重要。连续的降息降准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资本市场有大量资金,房企融资成本也不断降低。通过发债等方式融资后,不少上市房企可能并不差钱,反倒是金融机构缺少优质的投资标的。行业将从“房企四处找钱”,逐渐转向“有钱也难抢好房企”。

未来,三类房企可能最为“抢手”:1)产品有特色的,如滨江、朗诗等,差异化优势难以模仿;2)品牌溢价高的,如绿城、金茂等,能接受更高的土地价格;3)营销能力强的,如恒大、融创等,在各种市场环境下均能获得快速去化,库存风险低。



相关推荐

>>>点击图片浏览

野蛮人事件后,万科为何做起了绿景二股东?



中报季|转型之路亟待解决三大问题



房企并购潮背后的生存逻辑


专 业 • 深 度 • 客 观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回复关键词,系统将自动检索相关文章,如:

万科 | 绿地 | 万达 | 融创 | 房企

地产 | 销售 | 独家 | 排行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