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和它一起吃太致命了!一定要告诉家人
俗话说“一月葱,二月韭”。“二月韭”,指的就是农历二月所生长的韭菜。营养专家介绍,韭菜是春天里营养价值高且非常适合食用的当季蔬菜。
韭菜又叫“起阳草”,性温,有补肾补阳的作用。春天气候冷暖不定,吃些春韭可以祛阴散寒。而且,春季人体肝气偏旺,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多吃春韭可增强脾胃之气,有益肝功能。
图/广州日报
因肾阳气虚引起的夜尿频、盗汗、腰膝酸软、四肢怕冷、须发早白、易感冒、消化不良以及有跌打损伤、反胃、肠炎、吐血、胸痛等症的人群,都适宜吃韭菜。
但是,胃肠道疾病患者、呼吸道疾病发作期患者以及缺钙的老人、孩子及孕产妇等特殊人群不宜吃韭菜。而且,吃韭菜时,也要注意三大饮食禁忌,即:忌过熟过生、忌与酒和蜜同食、忌隔夜食。
三大好处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张志敏说,春天吃韭菜,有以下三大功效:
补肾温阳
张志敏说,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韭菜性温,可以补肾温阳,适用于因肾阳气虚引起的夜尿频、盗汗、腰膝酸软、四肢怕冷、须发早白等症及易感冒人群。
疏调肝气
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条达。春天人体肝气偏盛,木克脾土,因此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张志敏说,韭菜有一种独特的辛香气味,可疏调肝气,增进食欲。
散淤活血
韭菜的辛辣气味还有散淤活血、行气导滞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反胃、肠炎、吐血、胸痛等症。
三类人不宜吃韭菜
韭菜如果吃得太多,也会引发其他疾病。张志敏认为,以下三类人群不适合多吃韭菜:
1. 有胃肠道疾病或肠胃功能较弱的人。韭菜食用太多,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如果是有胃肠道疾病或肠胃功能较弱的人,吃韭菜容易产生泛酸、烧心等症状,不宜多吃。
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韭菜性温,有温阳之功,对于一些阳盛体质或阳气盛的人群,特别是处在阳盛疾病发作期的患者不宜食用。因此,有嗓子疼、上火、发烧、黄痰、咯血等症状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最好少吃韭菜。
3. 缺钙的老人、孩子及孕产妇等特殊人群。韭菜中含有草酸,容易和一些矿物质发生拮抗反应,影响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此外,有研究认为韭菜对子宫有一定的收缩功能。因此,缺钙的老人、孩子及孕产妇要少吃。
(配图,图文无关)
食韭菜三忌
张志敏提醒,春季食用韭菜,还需注意以下三大饮食禁忌:
1、韭菜既不可加热时间过久,也不可生食。因为韭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加热会破坏这些成分,加热时间越久,破坏越多。韭菜的纤维素较多,难以消化,又不像葱蒜可剥皮后生食,食用部分离地面较近,常受微生物、寄生虫卵污染,且分株较多,不容易淘洗干净,因而不宜生食。
2、不要与酒、蜂蜜同时食用。《本草纲目》曾记载:“韭菜多食则神昏目暗,酒后尤忌。”而且,韭菜和酒都可以助火,易引起胃炎、溃疡病发作。而蜂蜜性滑利通肠,韭菜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能导致腹泻,如果二者同食,更容易引起泄泻。故《本草品汇精要》说韭菜“不可与蜜同食”。
3、隔夜的熟韭菜不宜再吃。因为韭菜中含有较多硝酸盐,如果存放过久,硝酸盐会转变成亚硝酸盐,从而引起毒性反应。
韭菜的四种吃法
韭菜炒蛋
1、韭菜洗净,切寸段备用;
2、鸡蛋搅打均匀放入适量盐,然后将韭菜段拌入鸡蛋液中拌匀备用。
3、锅中放入2汤勺油,中小火烧热,导入蛋液慢慢炒熟即可。
韭菜火腿蛋卷
1、韭菜洗净,切寸段备用;
2、火腿切成5毫米见方的细丁,两颗鸡蛋打入碗内,加入盐,用筷子充分搅拌均匀;
3、玉米淀粉、清水在碗内调匀制成水淀粉,倒入蛋液中拌匀,加入韭菜碎及火腿碎拌匀,平底锅内放少许植物油,烧至八成热。
4、倒入韭菜鸡蛋,转动锅子,将蛋液摊开,并用锅铲将韭菜和火腿摊匀;
5、保持用小火煎制,待到锅边的蛋液有凝固,但中心的蛋液仍然没凝固时,掀起蛋皮,向中间卷起,待蛋皮卷成筒后,继续用小火煎至蛋皮两面金黄色,用锅铲按压下去比较结实时,即可起锅;
6、起锅后,用利刀将蛋卷切成小段即可。
韭菜炒河虾
1、鲜活河虾在清水中养护半日,使其褪去河泥土腥味。
2、韭菜洗净,切寸段备用。起炒锅,食油适量。
3、开武火,待油起青烟时,入河虾爆炒,翻炒数次,入韭菜,加精盐、料酒,翻炒至河虾外壳变红色,韭菜稍软就可。
豉油鲜虾韭菜丸
1、将虾先用牙签扎进虾背的第二节将虾线挑出来,然后去虾头、剥虾壳;
2、将剥出的虾仁剁成虾泥,可以留出1/3剁成有点颗粒的虾泥;
3、将肥肉剁成细腻的泥状放入虾泥碗中,放入少许盐、料酒、白胡椒粉、淀粉,朝一个方向搅打上劲;
4、将韭菜切成细末放入虾泥中,还是朝着原来的方向搅打,直到虾泥和韭菜末完全搅拌到一起;
5、将锅中放水烧热,不要翻滚,然后改小火,将虾泥挤成丸子直接下到锅里,全部下完后,开中火,煮几分钟后捞出装盘;
6、浇入蒸鱼豉油,然后将红油用炒勺在火上烧热浇到丸子上即可。
来源:健康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