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嘉兴“好人家”的标准,居然是家里要有三种虫
一说到虫子,
相信很多小伙伴的反应跟小编一样:
但是你知道吗?
在过去的嘉兴,
有三种虫子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童年时,经常听大人说,家里有米虫、酱虫、菜虫这三种虫,就是户好人家了。这是从前的农民衡量家庭经济条件好差的标准。
家里面有这三种虫,就说是户好人家了,听起来真是好笑。可仔细一想,没错!旧社会里农民过的大多是吃不饱、穿不暖,糠菜半年粮的日子。遇上有的年份,农民还要挖草根、刮树皮吃。
民以食为天,米是江南人家的主粮。俗话说“柴米夫妻,酒肉朋友”。一户人家米和柴是最要紧的,米需要靠柴火配合才能生米煮成熟饭;只要有米有柴,夫妻间就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记得从1964年起,家乡农民告别了粥饭吃不饱的日子。那时农户家里都是用传统的稻草制的米囤来储藏大米。应该说,用稻草米囤藏大米,有它的传统,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但有的人家为什么储藏不足一年的米会出现米虫呢?原因是农村绝大多数人家当时的居住条件差,最差的是稻草棚,其次就是低矮潮湿、破破烂烂的泥墙瓦房,屋里是“晴天三百个日头,雨天三百只钵头”,到了梅雨季节,屋里泥地皮起青苔打滑。潮湿,使米囤里的大米非常容易生虫、发霉变质。
再说酱虫。在上世纪50年代,厨房里能有酱油的农家很少。肉和鱼是当时逢年过节才买的,烧时需要放酱油。但农村人家一年能购买几次肉几次鱼?所以家里备有酱油,显然是一种浪费。如有亲戚来,为了烧小菜上街购买酱油,大多也只零买半斤。那时候乡下商店没有瓶装酱油可售,都是自带瓶子,称为吊酱油。吊好后,店里会给瓶子口上塞个纸质塞子。没有亲戚来的话,瓶子里烧剩的酱油一直就放着。因为家里几乎每天都是打“蔬菜官司”,酱油没有用处。只有在吃炖蛋的日子,用调羹倒半调羹酱油,在炖蛋上面洒涂,使蛋面呈酱红色,这加进去的酱油还似乎具有色香味的高档享受呢。有时,小孩子白米粥不上口,就在粥里滴上几滴酱油,作为让小孩快吃的调味品。而酱油瓶子没有密封,时间一长就会变霉甚至生虫,这就产生了酱虫。
最后说说菜虫。农民家庭,吃食的储备要数腌菜最多,俗称臭咸菜。俗话说“长梗菜饭无厌日”,一年四季过粥饭的小菜,几乎都是一碗炖咸菜或者生咸菜。而且连咸菜卤也充分利用,卤烧毛芋艿、毛豆荚,卤豆腐、豆腐干、萝卜、嫩南瓜等。如此,冬天腌制的咸菜,有的到第二年热天就生菜虫了。但菜虫的多寡对过去的农家来说不足为奇,臭咸菜清洗后照吃。
旧社会,农民是“吃了上顿无下顿”,哪来的米生出米虫来?甚至连咸菜都有可能不够食用,又哪有条件购买酱油呢?所以,人们才把有这三种虫的人家说成是户好人家。
我们了解过去,就会格外珍惜今天的生活,从而努力去创造更幸福的明天。
作者:严金祥
来源:嘉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