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却输在终点线

2016-09-30 凯叔讲故事


作者丨周海宏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和艺术普及

(本文由“凯叔讲故事”微信公众号独家首发,

转载请联系tougao@ksjgs.com)

    凯叔说

kaishushuo


周海宏教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副院长,当前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第一人,是公认的积极于音乐普及工作的中国音乐普及第一人。

认识周海宏教授,是因为去年我带当姐看了他制作的向儿童普及古典音乐常识的音乐剧《七耳兔之寻找乐器之王》。而且连看三遍,神作一部。后来在朋友圈各种推荐。并为这部音乐剧衍生的绘本作序。

后来,我的合伙人告诉我,他认识周教授是因为教授每年都会给中欧EMBA讲座,也是为了普及古典音乐。他的讲座之后,企业家们往往集体起立,鼓掌以示感谢。

后来和周教授成为了朋友。我经常向周教授求教。周教授也作为顾问在为“凯叔讲故事”APP的用户选择适合孩子睡前听的古典音乐。我们在对孩子艺术教育上的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我们都认为,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古典音乐,都最好不要用上课讲解的方式灌输给儿童,兴趣往往在此刻被抹杀。而是让它们变成孩子生活的背景。

昨天有幸请周教授讲了一堂妈妈微课,这篇文章就是对周教授讲课内容的总结梳理。

读了这篇文章,才会了解标题的含义。

别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却输在终点线。




如果问,父母培养孩子最终极的目标是什么,大概逃不出这两件事——

幸福和成功。

我们为孩子做的所有事情,追根溯源的话,都会落到这两件事情上。


感性素质给孩子体验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比较个人的内心感受,成功则是我们希望从外界获取的认可。这一内一外若能完美结合起来,相信是绝大多数父母心中的期待。

尤其是幸福。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

1、 如果可以,你会为孩子选择平凡幸福,还是精英式的成功未来?

2、 如果可以,你会为自己选择平凡幸福,还是精英式的成功未来?

你的答案是什么?

你猜,大家的答案又是什么?


有趣的是,为人父母的我们更愿意为孩子选一个平凡幸福的未来,而更愿意为自己选择后者。

大概我们从小在父母和外界的洗脑之下,在不断攀升成就高峰的时候,未必人人都认同和享受这种攀爬。而对幸福感的渴望,则作为基因代码,写入了每一个人的生命里。

 那么,为什么说幸福感和艺术教育直接相关呢?

很多父母也许没意识到,体验到人生的幸福,是需要能力的。

这不仅包括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能力,比如名利、能力、地位……但当这些都有了之后,未必真的能感觉幸福。

因为体验幸福还需要另外一种能力:就是感性素质,或者用更通俗的表达,叫做审美能力。

而艺术教育,恰恰是引导孩子关注自己感官感受的过程。无论是视、听、嗅、味、触这五感,还是对情绪、情感的感知,都构成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和感性需求。

审美素质高的人,往往有着非常敏锐的感觉。他们对美有追求,愿意感受和享受生活中的美。这种美的感受,就是幸福的源泉。

相反,审美素质低的人,比较麻木,与美绝缘。凡事只问:有用,还是没用?

我们都见过“不差钱”的人,但日子却过得乱七八糟。比如旅游时,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点拍照,回去啥都不知道。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拥有的是幸福生活的条件,却压根没有体验到幸福。


审美力和感受力是下一代竞争的焦点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总得先有幸福生活的条件,才能谈幸福感的体验啊。

或者:我们也没办法,不是我们功利,是被大环境所迫啊,没时间、没精力顾素质教育。只能什么有用,先学什么。

功利,并没有错。

如果说,把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童年,用在最有用的事情上,那教育必须功利。

只不过,我们认为的“功利”,并不是真的功利,而是目光短浅。

因为我们看不了某些素质的发展、某些领域的学习,对孩子未来的成功意味着什么;我们出于恐惧,要求孩子学习一些我们知道将来用不上的知识;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错误引导孩子的时间分配……

这并非功利,而是目光短浅,不懂孩子、不懂教育。

如果因为目光短浅,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孩子更重要的素质教育不完整,那么必然的结果就是:

赢在起跑线,但输在终点线。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更不用说孩子未来生活的时代。

我们今天所处的小康社会,和过去的温饱环境,最大的不同在于:过去能生存下去就行,现在要生活得更好——

过去吃饱就行,现在要吃好

过去穿暖就行,现在要漂亮

过去有房子住就行,现在要装修得美而有个性

过去什么东西能用就行,现在要考虑舒适和人性化

……

苹果这个品牌,是依靠什么征服了世界?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取得成功的关键,一定不是技术比其它公司先进多少,而是乔布斯异于常人的对美的感受力,把技术变成了艺术,让产品变成了作品。

也就是,今天最伟大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感性的竞争力、审美的竞争力,是对美的执着追求。

在我们孩子未来生活的更富足的时代,对感受力、审美力、艺术力的考验,相比今天,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这些务虚的学习,不像具体知识的学习,能见到立竿见影的结果,但当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时间抽拉长一点,恰好是这些务虚的学习,决定了孩子更长远的表现。

人生不是冲刺赛,而是马拉松。起跑线压根儿不重要。

 

挤压童年期的审美教育 得不偿失


所以,这就是父母为什么应该让孩子学习一些涉及美的课程。无论是乐器、美术、舞蹈、手工,都可以。

而审美教育是有关键期的。人的基本素质的发展,如果错过关键期,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发达国家的孩子在初中之前,艺术门类的课程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这是因为他们对儿童成长规律更专业的研究,让他们意识到,童年期的艺术教育至关重要,影响孩子一生。

如果我们用一些具体认知知识的学习,挤压童年最重要的素质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

相比那些迟早会学、大多无用的知识,对艺术的学习、美感的培养、感受力的激发、最基本的价值观树立、对生活和美的热爱、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才是孩子一生幸福和成功的保护伞。


--------End---------


本文内容来自凯叔“妈妈微课”、周海宏教授分享主题——

让孩子爱上音乐,学琴也可以很快乐



  微课完整回放,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