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一生缺爱,却让孩子活出了幸福的样子

2017-09-03 凯叔讲故事

凯叔说

kaishushuo

很多周围的妈妈都担心,由于各种原因,给了孩子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孩子是不是注定一生不幸?

妈妈最不容易的就是,明明自己过得不幸福,还要给孩子幸福。

但总有人能把受过的伤,走过的路,变成礼物传给孩子。

作者 | ShaSha 主播 | 羽洋

亲子相伴一程,如何衡量孩子对父母的认可?

也许就是,他希望把你的习惯传承下去。


在孩子的人生点滴里,能看到父母当年的努力。

所以,尽管很多文章说戴安娜一生悲惨,

但作为母亲,她一生挚爱的两个男孩没辜负她。


今年8月31号,是戴安娜王妃去世20周年。


时光飞逝,两个王子都长大了。

他们第一次面对媒体谈论:

妈妈的存在,如何影响了他们?


32岁的哈里王子直截了当的说:

“妈妈对我影响很深,她带我看到平凡人的生活。

如果今后我有孩子,我也会这么做……”


戴安娜曾经背离传统,但她当年坚持的,

20年后得到了儿子的肯定和承袭。

父母无价的爱,传递的不是基因,

更是一种信念。


01

每个人都需要被珍视,

每个人都有潜力去回馈社会。


很多人以为,长期被配偶或社会否定,

情绪不稳定,无法养育幸福的孩子。

这忽略了人在困难面前的自我修炼和突破。

戴安娜一生闪耀,但现实生活里,

她多年不被珍视。从原生家庭到皇室婚姻,

她在孤独当中,一点点变得强大。


她贵为斯宾塞伯爵家的小女儿,

童年却过得并不幸福。

前不久一部纪录片《戴安娜自己的话》里,

第一次公布了她生前一段禁播的采访。

戴安娜说父母曾经希望她是个儿子,

从小没有拥抱过她,一次也没有。

6岁时,父母就离异了,

她看着爸爸当面打妈妈耳光。


青春期被送去寄宿学校,不爱讲话,

只在体育运动和钢琴舞蹈中,

找到了一些自信和快乐。


认识查尔斯之前,她的恋爱经历一片空白。

这正好符合那个年代,上层社会对妻子的要求。

查尔斯的热情追求,很快俘虏了她的心。

她一直渴望被爱,然而,

查尔斯对她忽冷忽热,嘴上说爱她,

又常常把她放在一边。这让她很困惑。


即便如此,缺乏恋爱经历的戴安娜,

不太懂得如何分析判断。

其实当时查尔斯已有情妇卡米拉,

但卡米拉已婚已育,不适合皇室婚姻。

某种程度上,戴安娜是被“选中的”。


婚礼前几天,戴安娜收到卡米拉的信,

整个人都冰冻了。她想要毁约,

但是姐姐对她说:“头已洗了一半,来不及了。”

当时,英国经济正面临严重困难,

急需一场童话婚礼给人希望。

婚礼筹备了半年,印着王子王妃头像的纪念品,

早已遍布英国大街小巷。


仪式前一天,皇宫保安对她说:

“好好珍惜今天吧,

这是你人生中最后的自由时光了。” 


那场几亿人收看的世纪婚礼,

被戴安娜形容为“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


与戴安娜一起走在红毯上,

查尔斯的眼光却投向了卡米拉↓↓


婚后,她与查尔斯相处不快。

四次抑郁,用小刀自残,

还怀着孕滚下楼梯,为了挽留查尔斯不要离开……

但这些反而把查尔斯越推越远。

她像很多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女性一样,

不断折磨自己,希望得到对方一点关注。


按照规矩,王室夫妻公共场合要尽量顾及体面,

表现得恩爱快乐、幸福满满。

但这一点,真性情的戴安娜不是每次都做得到。


媒体也知道这一点,

所以他们会格外用力捕捉王妃不开心的照片。

当时,一张证明皇室婚姻不幸福的照片,

可以让摄影记者赚回一年的收入。

威廉理解他母亲的处境。他说:

“你无法想象,她作为威尔士王妃,

带着孩子,被19个媒体的摩托车追赶;

人们故意激怒她,冲她吐口水,

想让她哭,好拍下一张照片……”


02

戴安娜内心的成长,

并不在于学会了面对镜头强颜欢笑,

而在于身处矛盾中,最终选择了坚持自己。

作为女性,她没有得到最简单幸福的婚姻生活。

但作为母亲,她一直努力给儿子们自由和快乐,

没有成为一个终日郁郁寡欢,

惧怕外界、抵制改变的妈妈。


在当时,她的很多亲民的育儿尝试,

都打破了皇室传统。


1982年,威廉王子在伦敦圣玛利亚医院出生,

成为第一个出生在王宫以外医院里的皇室人员。


戴安娜还送孩子到宫外接受教育,

让他们了解真实社会。

两个孩子3岁入读伦敦蒙特梭利幼儿园,

开创了皇室宫外教育的先河。


戴安娜每天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

陪伴他们读书,她希望在制度礼仪之外,

用爱和真情抚育儿子。


虽然宠爱孩子,

但戴安娜从不是一个自私自保的母亲。

她的爱,除了给自己的孩子,

也延伸到宫里的服务人员,和宫外的民众身上。

她说: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理解人们的情感,

他们的不安全感,他们的痛苦不幸,

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小威廉刚上学时,对管束他的老师大吼:

“等我当上国王,我让侍卫杀死你!”

戴安娜知道后,严厉批评了威廉,

要求他向老师道歉。


两个孩子大一点时,

戴安娜会常常带他们一起参与慈善活动,

看望那些身处绝境的人们,

了解他人的生活和苦难。


她喜欢大笑,会打破禁忌带着儿子们出宫疯玩:

在街头吃汉堡、到游乐园玩飞车、

超市买好吃的……她拒绝优先买单,

和民众一样排队。


她走后,哈里曾在悲伤时,

一个人回到母子一起玩乐的迪斯尼,

一遍遍地坐飞车。


他说:“幸好有妈妈在,让我活在真实的社会。


03

一个母亲给孩子留下的财富,有两点特别珍贵:

一是开心相伴的幸福回忆;

二是推动周围社会环境变得更加良性。


父母的爱,是安全感的基础;

而社会良性,是安全和幸福感的延伸。

没人可以保证,我们的后代不会受到偏见歧视,

比如患上自闭症、情绪病、遭遇暴力,

或者出现离婚、同性恋等等状况。


在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人们互相攻击和指责,

即使有父母的加倍疼爱,

也很难给孩子撑起一片天。


戴安娜比母爱更伟大的是,

对于非血缘他人的理解和保护,

推动周围世界变得更有人情味。

她一生支援过100多家慈善机构,

身体力行拜访那些受难的人。


皇室做慈善是传统,但戴安娜与很多人不同:

她不是礼节性的握握手,讲讲话;

而是真诚的走入人群中,倾听人们的话,

感同身受的拥抱她们。

因此,她被称为“人民的王妃”。


80年代,西方人对艾滋病现象很恐慌,

认为接触会导致传染。

戴安娜张开手臂,

拥抱了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艾滋病人。

这个举动,

大大推动了西方国家民众的观念转变。


在她逝世前三周,已不再是皇室人物的戴安娜,

私下访问了安哥拉和波黑,

探望深处地雷区、生命受到威胁的人。

她还穿着防护服,亲自走过了雷区。

她的影响力,

促成了122个政府签订禁止地雷的国际公约。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在戴安娜的年代,

英国贵族教育女孩的主要目的,

仍然是教会她们如何戴白手套和举办乡村聚会。

而戴安娜对于世界的参与和影响,

让她成为这种思想的最后受害者之一。


她的很多努力,

直接推动了女性获得更多的平等权利,

让弱势群体得以发出声音,

也让王室从此进入了现代,不再限制自由恋爱。


威廉和哈里,终于可以打破传统,

寻找真爱,没有复制母亲的悲剧婚姻。


威廉带着凯特和孩子们住在戴安娜故居


威廉长大了,他特意带着自己的另一半

来到了戴安娜曾去过的象征爱情的泰姬陵,

怀念自己当年在此落寞留影的母亲。


离开时,威廉还是禁不住抹了抹眼睛的泪水。


一代没有重复一代,而是更加自由解放,

这是戴安娜留给孩子的巨大财富。


在今年公布的纪录片

《戴安娜:我们的母亲》里,

威廉和哈里坦然提到妈妈去世带来的悲伤。

他们终于可以不用像传统贵族一样,

努力压抑和掩饰自己的内心。

他们的生存环境,比戴安娜时期更加人性化了。


哈里坦诚,他曾经回避面对母亲的去世,

像个胆小鬼一样逃避。他醉酒、穿奇装异服、

还与传媒发生冲突。就像他的妈妈年轻时一样,

他也经历过困惑迷茫,

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出路。


22岁他主动请缨,参军到阿富汗作战,

成为英国仅有的20%主动参军的年轻人之一。


长达10年的军旅生涯,哈里认识了因战争

而受到身体和心灵创伤的士兵。

他更加理解这个世界和他人的苦难,

对自己反而是一种治愈。


如今,威廉和哈里致力于通过成立基金会,

帮助有情绪问题的人。

哈里还主动公布,自己在28岁时约见心理医生,

倾诉年少丧母的痛苦。


他们鼓励民众把情绪倾诉出来,不要压抑自己,

更不要歧视患有情绪和精神疾病的人。

像戴安娜一样,

他们希望留给后代们一个更加良性互助、

坦诚真实的社会。


有人说,他们是公众人物,

影响世界远远比我们容易。

但实际上,戴安娜做一次捐款、

发一条“朋友圈”呼吁,远远比我们阻力更大。

对于她的一些慈善行为,女王常常直接否定,

而媒体也会跟踪质疑。


她的坚持,给了孩子们一份精神信念和勇气。

哈里继承了她的事业,比如,

继续推动国际社会反对地雷。

哈里说:在20岁的时候,他只想做自己、

过自己的人生;但现在他长大了,

他更想去做母亲戴安娜未完成的事……

虽然可能做得不如她那么好。


威廉说:“我不希望妈妈看到我一直不开心……

我希望她感到自豪,”


20年,对于一个母亲最好的纪念,

大概就是这样默默的,活成了她期待的样子,

也让社会和家庭,变成接近她理想中的模样。


一瞬间,觉得戴妃生命未尽。

她没有拥有童话般的人生,

但她勇敢地走入世界,在经历苦痛后,

找到一片天空照亮自己、世界以及挚爱的儿子。

不虚此行,不枉此生。


“你走过的地方越多,你看到的越多,
你对人的同情心越大,
你就越能够欣赏和享受这个世界。”

——戴安娜 (1961-1997)


作者:Shasha,本科复旦,硕士英国,历经三个国家工作生活。分享国际化教育的观察和经验。



不幸的妈妈如何让孩子感受幸福,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给凯叔留言。


《妈妈越有趣,孩子越幸福》

《给妈妈放假,对家庭有多重要》


后台回复【妈妈】即可观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