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吼孩子了……
作者 | 董董
产假结束后,妈妈要来帮我照看儿子。
我心里总是有点担心。
总是会想起,
那争吵不断却又让我割舍不下的家,
而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协调、如何去沟通。
然而在妈妈进门的那一刻,
我心里的不适感竟然完全消失了。
妈妈是那么耐心地陪着儿子玩,
耐心地陪着他笨拙地用勺子吃饭。
和记忆里的妈妈,完全不一样。
要换了我们,早就要挨骂了吧?
我忍不住打趣妈妈。
没想到妈妈竟然叹了口气:
“唉,那时候,咱们家里穷,
你们三个都上学,我又下岗了,
你爸爸升职又不顺利……
那么多事情攒在一起,哪还有什么耐心教你们……”
听了妈妈的话,我突然僵住。
一直以来,
我总是强调孩子的行为问题都是有原因的。
比如我坚信,
大部分把父母惹怒的孩子,
都不是故意给父母找茬,
而是有内心需求未被满足。
这无可厚非。
可是我忽视了一点,
当我们的爸爸妈妈在生活的重重压力下,
已经没有耐心去一次一次地陪伴等待我们时,
当他们的情绪已经到了极限时,
我们真的还要指责、控诉他们情绪失控吗?
记得以前看过一则笑话,有位网友对妈妈说:
“妈,你看,现在的科学证明,
你们以前打我骂我,
又不利于亲子关系,又不利于我们成长。
你白打了我这么多年。”
妈妈回答:“废话!我当然知道啊,
我打你,又不是为了你,只不过是出气罢了。”
听着是不负责的玩笑话,
落在心里却是满满的失落和无奈。
我们都知道,
暴喝打骂,不会教给孩子任何技能,
不能让孩子知道我们多么爱他,
不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父母歇斯底里吼过之后,
内心是深深的挫败感,是满满的无力感。
但凡在他们能力所范围内有更好的方法,
他们绝对不会乐于打骂。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在研究人脑功能时曾提到“第七感”的概念,其注释是这样的——
“这是一种能够照见内心想法,并理解他人想法,据此在人际间培养出情感连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慢慢发展起来的。
而如果在生活中,
经常不被理解、感觉情绪被忽略,
那么这方面的能力也会逐渐弱化。
很多“暴喝型”的父母,
都是或多或少缺乏这方面的觉察和能力。
我接触过一个爸爸,
打完孩子连连后悔,嘴上却不肯让步:
“他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我还打!”
甚至觉得,
反正我也是挨打长大的,也没什么太大的不好。
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
可是却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让孩子变好的方法。
有人以为打一顿,孩子就会做题了;
有人以为骂一顿,孩子就能理解了;
有 45 33163 45 14985 0 0 4066 0 0:00:08 0:00:03 0:00:05 4065以为吼一声,孩子就能记住了。
这是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情绪是有能量的,
父母发怒、孩子感到恐惧,
这样的情绪能量,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行为,
甚至有的人深信,
让孩子恐惧、羞愧会激发孩子的奋进和努力。
还记得在美国动画片《怪兽公司》中,
怪兽们就是依靠吓唬孩子得到恐惧的能量,
用来供应怪兽世界的电力。
可是最后,怪物们发现喜悦的能量更大,
于是他们再也不吓唬孩子们了,而是彼此友好。
对于这一点,
著名心理学家David R.Hawkins曾专门研究了人类的情绪能量等级,
从最负面到最有能量,
数值跨度为0-1000。
他研究出了如下的数值:
羞愧:20
恐惧:100
愤怒:150
勇气:200
爱:500
喜悦:540
平和:600
开悟:700-1000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父母愤怒是有能量的,
但是这种能量远远不如爱和自我觉察所带来的开悟;
孩子感到恐惧和羞愧,也是有一定能量的,
但远远不及喜悦平和所带来的成长更健康茁壮。
曾经被打骂过的父母,更不会情绪管理。
他们渴望孩子的成长,渴望自己的教育有效果,
然而他的方式却让自己陷入更大的无力感。
而最好的方法,
就是大人和孩子一起觉察和调控情绪,
让健康的充分的能量,更好地促进彼此的沟通和成长。
《爸爸去哪儿5》中,
陈小春的暴脾气让很多观众觉得不舒服,
但是他对自己的觉察和改变同样打动了我们。
要知道,陈小春童年所遭受的伤害,
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
他曾被自己的父亲用铁链锁,
曾被老板羞辱掌掴,被
严父高压管制下的他,
也无法脱离严父的行为模式。
这就是心理学上提到的“模因”,
这个词和“基因”是类似的,
指的是一个人的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
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类似的。
这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教育方式、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遗传的。
但是因为有了应采儿和他的良好沟通,
有了儿子的理解,
陈小春也能在发火后最快地觉察自己,并且弥补,
所以我们才看到父子沟通的暖心瞬间。
而《爸爸去哪儿2》中,
吴镇宇和儿子Feynman的沟通却没那么顺畅。
甚至吴镇宇曾说: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同孩子接触,
白天晚上都见面。
在家规定下楼梯要有人陪,
他不听,我就将他推一推,
他跌倒大喊,
这样他就知道原来跌倒会痛,以后就不再犯错!”
而这样管制下的Feynman,
也有着同父亲一样的火爆脾气,
有记者曾经目睹吴镇宇的太太接儿子放学,
一路上Feynman失控、发脾气十次有多,
情绪非常不稳定。
暴喝打骂型的家长,
会在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时,
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负面情绪上,
引导和教育演变成了尖锐的情绪对抗。
有人说,坏脾气是教育最大的敌人,
的确,暴喝打骂,
只会带来情绪的隐忍或者爆发,
而不是良好的教育。
著名作家、亲子阅读推广人粲然,
曾分享了她和儿子米尼的一段对话。
粲然问米尼:老师凶巴巴的时候,你们很害怕吧?
米尼说:不会吖,你跟我讲过了嘛!
粲然问:我和你说什么了?
米尼回答:你以前跟我解释过,人说话越凶,心里就越希望别人好好对待他。
其实父母也是如此。
那些暴喝打骂型的家长,
更渴望孩子的听话乖巧,
更渴望自己的教育方式能够发挥好的效果,
更希望自己游刃有余,
而不是只依靠打骂。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要暴喝甚至打骂时,
不妨让自己暂停五秒钟,做出以下尝试:
1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原因
很多父母在打骂孩子时,
是默认了孩子故意捣乱找茬的。
当父母的情绪被孩子不良行为引爆的那一刻,
最容易失去理智。
可实际上,
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在表达一种诉求,
一种内心未被满足的焦灼,
与其说孩子在捣乱,
不如说孩子在用行为呼唤,呼唤父母理解自己的需求。
因此,当看到孩子开始捣乱时,
一定要思考他究竟在表达什么需求。
2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
当我们明白孩子的状态之后,
就要开始思考我们究竟想教给孩子什么。
就像那个做题出错的孩子,
他需要的是一个思路清晰的讲解,
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
那么家长就要在教育中,
帮助孩子处理当前的问题,
同时,用良好的处理方式,
来引导孩子以后的成长。
3接纳孩子的情绪,为行为划定界限
孩子的不良行为出现后,
我们要善于觉察,孩子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是出于怎样的心理状态做出了这样的事情?
比如我们平和地对孩子说:
“我知道,你也很着急。”
或者“你一定是太伤心了才做出这样的事情。”
这样孩子会感觉自己被理解和接纳。
接下来我们就要和孩子明确行为的界限。
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当我们下次遇到这样的需求时,
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
孩子会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提升自控力和情商。
4寻找自己的幸福感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生活幸福,对孩子的教育才会充满幸福。
这是一种共生成长,协调向上的亲密关系。
绝不仅仅是一句训斥,一声暴喝,或者一个耳光。
暴喝打骂的那一刻,回顾一下我们自己,
最让我们生气的,是孩子的行为,
还是孩子引爆了我们的情绪呢?
作者:董董,专栏作者,从教八年,家有一儿一女。既要生活的烟火气又要灵魂有香气,追求从容闲适,也爱精进自律。专注育儿、亲子共读及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