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这个行为,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我们对孩子的爱无条件,但对孩子的付出一定有边界。
——凯叔
文 | 子夜 主播 | 羽洋
1
我有个朋友,孩子4岁,原本是有房子的,但不是学区房。
为了能让孩子上好的学区,结果把房子卖了,凑了全部的积蓄,换了一个又破又小的老学区房。带着老人,一家四口挤在50多平米的空间里,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但她却说:
为了孩子的未来,就是得有所牺牲的。
前阵子再看到她的时候,竟是憔悴了许多。
问起来,孩子现在转到了一家知名的私立国际双语幼儿园,平时还报了绘画、英语培训班。想到孩子未来的教育,夫妻俩除了工作外,又找了份兼职。
我劝她别这么拼,但她很倔强: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有钱的。孩子的教育就是用钱砸出来的,这钱必须得挣出来。
看着她的样子,我不知道是该心疼,还是该无奈。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着远超家庭承受能力的钱?
明明已经快要承受不住,可还嫌自己付出的不够。以爱之名,为爱牺牲,听起来是何其悲壮的父爱母爱?
说到底,都是为人父母之后,我们背负了太沉重的焦虑。
而一味地进行超出能力的付出和无原则牺牲,正是缺乏了「边界感」的体现。
2
汇丰银行曾发布了一份《2017教育的价值报告》,对全球的教育投入等方面作了分析,里面提到:
82%的父母已经准备好为孩子成功做出牺牲。而其中中国父母在教育的花费上,高居榜首,碾压了全世界。
似乎教育就变成了一场无边无界的牺牲。
尽管累死累活,背负各种贷款,可一提起孩子,就可以硬撑着原地满血复活,不敢有丝毫懈怠。
「孩子承载着整个家庭的未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就是中国式付出教育的悲哀。
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耳提面命:都是为了你,爸妈才这么拼命......但这样的绑架式教育,却使孩子背负上极重的情感债。
而更有的孩子可能成为一个不懂感恩,只知索取的自私者。因为,当父母的爱对孩子没有边界时,孩子的索取也就更没有边界。
几年前在上海浦东机场发生了这样一起悲剧:
赴日留学5年的研究生汪某,对前来迎接的母亲连刺9刀,致使母亲当场昏迷。
而究其原因,竟是由于母亲说「没有钱给他了」。
留学5年的全部花费,超过150万元,远大于汪母每月7000元的工资收入。汪母后来四处举债,可仍然不能满足儿子的欲望。
据同在日本的留学生说,「汪同学每年开销二三十万,未免太奢侈了」。
汪母付出了几乎超出自己能力的全部,可换来的却是孩子的9刀连刺。
这并不是特例。
去年8月份,一个10岁的男孩火了。
他说:「我太优秀了,我的爸爸妈妈根本不配有我这样的儿子。」
这个十岁孩子的生活,正是很多城市里的普通家庭的鸡血孩子缩影:学奥数、钢琴、围棋、轮滑;注重英语能力,学习也努力。
但他竟因为觉得自己太优秀,而嫌弃自己的父母配不上他。同学们都拿着iphone7,他嫌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
他说:「我努力优秀,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
这就是鸡血教育下的功利冷血娃,父母终其一生的付出,却培养出了这样的白眼狼。
父母觉得,我的就是孩子的,我所有的都要「奉献」给孩子,而孩子也会觉得,父母的都是我的,只要我要的,父母都应该给。
中国式无边界的付出,带来的不是孩子有出息的将来,而是亲子关系的困局。
3
当孩子在行为上习惯了索取的无边界时,心理也就更无边界。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剥夺,于是也就有了「巨婴式」的孩子。
我有个表弟,他的父亲和母亲在他1岁多的时候就离婚了,自此和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也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他身上,对他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
从小陪他入睡,直到8岁,他都不愿意和母亲分房。生活中,更是保护的事无巨细,为他洗衣,收拾房间,帮他做任何决定。他想要什么,母亲都尽可能的去满足。
而他也是,一看到别人有什么好东西,就一脸不屑地说,「哼,让我妈去买。」
到现在15岁了,有一次去他家做客,说起放假要出去玩,他妈妈唠叨了两句,他突然就勃然大怒,当着我的面就嚷起来:
「你怎么什么都管呀?有没有完?我TM都快烦死了!」
说完,他就摔门而出。
小时候父母入侵孩子的心理边界越深,成年后孩子的心理边界就缺失的越严重。
他一边极度地想反抗父母,获得独立和自由;可又一边极度地依赖父母,缺乏主见,他在父母织起的大网里不断挣扎,却无法逃脱,受到煎熬。
他不懂得什么叫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更不懂的尊重自己。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将爆发一件又一件的矛盾。
无边界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一味毁灭的毒药。毒的是孩子的未来,诛的是父母的真心。
4
心理边界的存在,把我们和孩子分离成了独立的个体。可是我们和孩子之间有着亲密的爱,就容易会跨越边界。
弗洛伊德说:
「人生就象弈棋, 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战战兢兢、无比焦虑。在付出与放手的边界里,我们摇摆不定,步履维艰。
孩子在1-2岁时,自我意识就开始萌发,而到孩子三岁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最初的心理边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
我们对孩子的爱无条件,但对孩子的付出一定有边界。
安全感是基础和前提
在孩子1岁之前,给予孩子无限的亲密,培养起孩子的安全感。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倾听和鼓励,才是正确的付出方式
而在孩子开始说「不」时,就表示孩子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此时的付出就是学会「倾听孩子」。
尊重他的发声和个人意愿,不强迫,也不事事代劳,鼓励孩子尝试自己做一些行为,比如:
- 让孩子自己吃饭;
- 外出时自己走路而不是总抱着;
- 自己想玩的玩具自己去拿;
......
在付出中善用「拒绝」
当孩子逐渐长大,就要开始为孩子设立边界。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对孩子某些超出原则的要求说「不」。
有一次和朋友聚会,吃饭期间,孩子闹着要看手机,玩游戏。
朋友很淡定,她放下手里的筷子,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们今天已经在家里看过了,所以现在不能再看了。」可孩子不听,继续哭闹。
朋友抱了抱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想看,但是我们要遵守一天只看一次的约定。而且妈妈和阿姨正在吃饭,你可以和妹妹去那边玩。」
说罢,孩子看妈妈态度依然坚决,就只好放下手机,去玩了。
我不禁连声称赞,她说,
因为之前,我说了不的事情,从来没有妥协过。
所以他能明白我的底线,明白哭闹也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也就不会无休止的闹了。
赵薇在节目《中餐厅》中曾说,「决不能让孩子成为家里地位最高的人。」
多少盲目的付出,就是倒置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当我们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便会非常焦虑,总担心给孩子的不够,所以便容易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即使委屈了自己,放低了自己,也要满足孩子的欲望。
当我们为孩子设置合理付出的边界,量力而为,才会让孩子明白,世界并非以他为中心。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是用一个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个优秀的孩子,从来不能依靠「无边界」的付出去获得。
毕竟,当我们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全部、活在生活的苟且之中时,又如何指望孩子能看到明媚的诗和远方?
作者:子夜,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倡导和善而坚定的育儿理念。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ksjgs.com。
后台回复【教养】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