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注☞ 2018-05-30

凯叔讲故事儿童听故事大全1400万父母育儿宝典

孩子和成人一样,对认可有多向往,对责骂就有多恐惧。

——凯叔

文 | 若桃    主播 | 羽洋


天,我和儿子女儿起冲突了。


早上5点左右,女儿突然趴在我身上,很委屈地说:「妈妈,我裤子尿湿了。」



换被单时,儿子被吵醒了。等我把被单放进洗衣机,准备带娃们再次入睡时,他们已经玩了起来。


被睡神附体的我,倒在床上就睡着了。朦胧间还听见儿子说,咱们帮妈妈洗衣服吧。」


等我起床时,孩子们已在卫生间玩得不亦乐乎。于是便看到满盆满地的泡泡,洗衣液、沐浴露、洗手液混合在一起......


忍不住大吼一句:「你们在干嘛?」


刚刚还沉浸在欢乐中的孩子们,欢声笑语一下子被「凝固」。


所有的洗涤用品,被两条小内裤,给干掉了。


「你们这是要干什么?想气死妈妈啊?都给我出去,现在不想看见你们!」


他们愣愣地从我身边走过,我又气冲冲地说:「给我站阳台。」


收拾好残局,哥哥和妹妹还一言不发地站在那里。


待我平息怒火走近时,哥哥小心翼翼地问我:「妈妈,你还生气吗?还生气吗?」妹妹也跟着问:「妈妈你原谅我了吗?」


看着他们可怜的小眼神,我说:「现在妈妈不那么生气了,以后你们可以好好洗衣服,但是不能把泡泡弄得到处都是。妈妈收拾起来,比较累。」



大人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到孩子那儿却没有。


睡前聊天,儿子又着重把早上的事情复述了一遍,对我说:


「妈妈总是说生气了,生气了,我和妹妹都好害怕啊!」


听到哥哥说害怕,妹妹特别配合地大声哭了起来。


原来我的话,已经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感到了恐惧。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段国外的小视频。


有一位父亲,见不得儿子终日沉迷游戏,他拿来一把上膛的手枪,放在儿子面前,怒不可遏地说:有种你就别活了!


可就在父亲转身离开的一瞬间,儿子扣动了扳机。等父亲回过神来,孩子已经倒下了。


父亲气急的一句「有种你就别活了」成了孩子结束生命的理由。


谁也不曾想到,一句话就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刚刚又被一则微博扎了心,名叫《语言能造成多大的伤害》。


博主@平安中原呼吁:停止语言暴力,别做孩子心目中的暴君!很多时候,父母无意中说的一句气话,真能把孩子逼上绝路。



你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看别人家孩子怎么做的?

你真没用!猪脑子。

你是个坏孩子!

······

这些语言,对孩子心理的伤害远比体罚更严重。


据心理学家调查显示:


平均每20人就有1个曾经遭受过语言暴力,每50人中就有一个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轻者患有社交障碍,重者有杀人和自杀的行为。


停止用语言伤害孩子,父母义不容辞。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他们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并吹捧这位德语老师是德高望重的化学家。


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并告知在座学生,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气味。


他邀请学生闻,要求闻到气味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这瓶无色无味的蒸馏水,经过「权威人士」的暗示,就让多数学生认为它有气味了。心理学把这现象定义为「权威暗示效应」


所谓权威暗示效应,是人们都有一种「安全心理」,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


同时,还有一种「认可心理」,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要求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就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在年幼不知事的孩童心里,父母就是「权威」,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如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长期对孩子进行语言打压,造成自卑是必然,但比造成自卑更严重的是,形成负面人格,孩子变得抑郁或出现反社会行为。


知乎上曾有人问:被家人用语言伤害是一种什么感觉?


有些回答是这样的:



常听人说,一个人最高的教养,是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父母子女间也应如此。


针没有扎在自己身上,父母永远不知道孩子到底有多疼。



心理学家库利在关于「自我」的定义时说:「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要改变孩子,父母得先改变自己。


把「警告」变成「直接鼓励」


5岁的孩子要帮忙做家务,很多父母嫌麻烦会直接阻止说:「不可以」「你放着」「别捣乱」。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方式,温和地告诉孩子:「谢谢你,宝贝!你可以慢慢来。」然后告诉孩子步骤。


刚开始做一件事,孩子可能不及格,但反反复复学做一件事,到最后可能就是满分。


生活中还可以用「保持安静」代替「不要吵闹」,用「慢慢走」代替「不要跑」,用「离开那里」代替「不要靠近」



以「怎么做」代替「为什么」


「为什么做这种事!」

「为什么连这种小事也做不到?」


动不动就问孩子为什么,通常会引起孩子烦躁不安,因为很多时候,他根本没有去考虑原因。


被追问过多,孩子就只好绞尽脑汁去想一个合理的理由。


很多父母常常和孩子做无效沟通,认为孩子知错不改,而孩子认为父母固执己见,油盐不进。


孩子犯错,问孩子「该怎么办才好呢?」孩子就有机会反思自己,然后改过自新。


赞美是对孩子最高级的认可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孩子和成人一样,对认可有多向往,对责骂就有多恐惧。


适当的「赞美」其实是很棒的有效沟通。


如果孩子在自家墙上作画,有的爸妈会说:「看你又做了什么坏事」;有的爸妈则会说:「孩子,你画得不错,但我们应该画在纸上,这样可以保存下来留作纪念哦。」


父母说过的话对孩子的认知,真的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语气轻蔑的父母,很可能养出回避型的孩子;常常忽视孩子的父母,可能养出矛盾型的孩子;逻辑混乱的父母可能养出没有判断力的孩子。



所有的谩骂、诋毁、蔑视与嘲笑,统统都会融入潜意识,任何时候想起来,都会害怕。


教育的目的,最基本的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内心、健全的人格,最好的,莫过于鼓励他做更优秀的自己。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优点被承认,缺点被包容。


孩子是一颗树,请多给他一点阳光雨露;孩子是一朵云,请多给他一点温柔。


孩子需要爱的供养,而不是爱的驯养。「好父母」只会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包容。


作者:若桃,89年出生的一个二胎妈妈,目前最美的收获就是一儿一女。有温暖的故事,写走心的文字,一起把字言欢。公号:听若桃讲故事。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ksjgs.com。


后台回复【说话】看更多

《伤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

《爸妈一句口头禅,孩子内伤30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