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留学不装13就混不好圈子? 论那些年我们在国外遇到的13精

2017-10-10 布吉它 & Jackson 悦禾旅游JoyTravel 悦禾旅游JoyTravel

本文授权转载自北美留学生日报

ID:collegedaily


唉,自从来了美帝就进入了买买买和吃吃吃的死循环。


但是!大前提是在搞好学业+时间允许+不用吃土的基础上。可是,就是有那么一群人,在自身压根没创造出1w的价值时,就敢理直气壮地花着1w。他们的爸妈在家恨不得把一块钱掰成三半花,而他们的孩子就能淡定地七天花掉家里一个月的积蓄。。。


小编的一位朋友小C最近很是苦恼,发微信跟我讲了一些关于他女朋友乱花钱的种种恶习。


他经常劝他女朋友理性花钱,可是没有任何效果。

 

小C女朋友的家境并不能算作是实力雄厚,只能算上中产家庭。家里的积蓄只能供她读完四年本科和平时的生活开销,并不能负担起高额的消费。可是,这位女朋友貌似不是这么想的👇:


 

对此,小编也只能说:我也无能为力啊。



装十三的类型


家里并不是很有钱,但是为了面子,一定要显得自己非常有钱非常阔气。这样的人在小编朋友圈比比皆是。在此,小编对照现在留学圈普遍的现象,做了一个十三精的总结,主要可以分为这么几大类:


1. 浮夸贴牌型  



这类人大多是中产阶层以上的家庭 。


他们会远离那些在他们看来比较LOW的圈子,表面看起来日子过得非常精致。

 

高档购物楼和红酒牛排在他们的朋友圈出镜率最高,但一看就是精心拍摄的。他们的朋友圈里总是喜欢晒车+自拍+名牌化妆品+包包,但却不是富二代型标配的保时捷、玛莎拉蒂或者其他。


他们尤其喜欢在朋友圈里晒他们和老美的合影,而这朋友圈却建立在微信上而不是美国朋友们用的Facebook上。他们活出了那些没出过国的中国人心中幻想的外国生活的样子——当然,仅限是活在朋友圈里。

 

他们把自己从国内的中产阶层活成了国外的凤凰男和孔雀女,用造梦来填充自己在国人面前的形象。当然,这一切只蒙得住那些没出过国的乡亲,在其他留学生面前,他们那点浮夸都是浮云。

 

2. 大牌贵妇型   


留学圈子总是没办法避免各种各样的派对,有时候参加北美网红、高富帅聚会的时候,没有名牌礼服,奢侈品包包根本不敢去。这时候怎么办?找朋友借啊!“哎呀我觉得你那个黑色Hermes包包比较配我今天的裙子呢,能借我用一晚上吗?”

 

还有种情况就是,没有钱去买高档奢侈品就拿高仿凑。👇


 

同时,小编身边也有借不到又怕高仿被看出来所以就今天买明天退的人。


在美国,购买后一定时间内,只要标签和小票还在,商品也没有损伤的话,基本都可以全额退款。所以,就会有很多女性朋友在活动前一天买一些高档的衣服然后第二天在去退掉。


这样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这种事情做多了的话,门店的人员是会认识你的啊。。。

 

3. 伪富二代型   


这类人大多同样也是中产阶层以上家庭出身,只是与浮夸贴牌型不同的是,他们是愿意花钱进入且成为上流社会的人。

 

他们在外人面前从不秀自己,而是秀自己标榜的所谓的好朋友,因为这样彰显了他们也是“上流社会”的人。 “我朋友是王思聪;我爸爸是马云;我朋友家里搞地产的,房子都给我住;我每天都坐我朋友的玛莎上学和买菜……


他们挥霍父母辛苦挣的钱给富人家的儿女买生日礼物,为了让他们的富二代朋友称心,甚至连吃豪餐买单买酒的钱都准备好了。为了进入富二代的圈子里,开始跟着他们经常出入赌场,经常出入米其林餐厅,经常陪他们逛街买奢侈品,他们并没有这种消费能力去买这些,可是就是为了把自己装的和他们很像。


这类人活在自己是上流社会人士的想象中,活在自己也是有钱人的梦境中。


可是他们忘了,家里还有两位为他/她辛苦打拼、省吃俭用的父母。他们也忘了,这群所谓的富二代朋友可能并没有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图片来源:蓝色大海的传说)


4. 不带卡出门型  


小编非常讨厌这类人,我自己就经历过很多次。他们经常会说自己的衣服是什么牌子,包包是什么牌子,家里有好几套房子,也有好几辆车子,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就说自己忘记带卡了,卡里没有钱了,让他们的朋友先付一下,然后再转账给他们。


结果,一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钱也没有到账。


小钱也就算了,可是大钱也不还,还装作不知道。你不是很有钱吗?家里不是很多套房子吗?那你还我钱啊!

 

 


一些数据统计


出国留学一直是很多家长们茶余饭后讨论的一个重点话题,相信大家身边也或多或少有个朋友或同学在海外读书。


中西方的教育差异也一直都是社会的热点话题。


一般而言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相当地扎实、深入;在知识的掌握和强化上相对而言比西方教育要好。而西方教育恰恰相反,很多西方国家都比较注重于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在对个体的发展上会给予很大的鼓励和支持。这与中国的教育就正好完美糅合在一起,而出国留学正好就是这个完美结合的粘着剂。



在90年代的时候,出国留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会是件有点奢侈的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他们的留学梦,特别是一些工薪阶级家庭。


随着我国留学人数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是把“留学”变成自己孩子教育资源包里的“标配”。

 


提起留学生这个群体,大家对他们的印象基本还是停留在本科留学生上。确实,以本科为起点的留学生是占了大头的,但实际上选择出国读研的人也不在少数。 


根据国内著名老牌留学机构每年所公布的《中国留学白皮书》中可以看出计划把孩子送出国留学的家长们依旧来自于各行各业并且有大众化趋势。环顾整个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在家长群体的职务一栏中“一般员工”的比例从27%上升到了32%。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实力相对而言有增强,更多的家长,尤其是中产家庭的比例在逐年提升。

 


这恰恰说明了留学家庭的大众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了,此外家长里有海归背景的占比也有所提升,这也是提升留学生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2016年的新东方《中国留学白皮书》中可以看出家长单位性质是私企等个体的比重占比高达57%,且家长职务里面可以看到中层领导和一般员工的比重占比高达72%,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般员工那一栏”的占比从2015年的27% 猛地涨到了32%。


 

中产家庭的增加意味着留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再是贫富两极分化,更多的中产阶级加入使得留学生的背景更加平均,能支付得起学费而不需要使用助学贷款的家庭也在逐年增加,这也间接证明了有一部分的留学家庭是能支付得起学费和基本的留学开销,但和处于经济上层的留学生阶层还是有点差距。

 


从白皮书中我们也能看到留学生在海外的消费习惯其实和在国内是差不多的,线上消费的占比大约在35%左右,而线下消费的占比则在65%左右。


根据小编自己在美国留学的经历来看这个数据还算精准,毕竟美帝最给力的亚马逊也都只能做到2天送达,跟大天朝的当天买当天到差的不是一个级别的。。。

 


从这份报告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国留学生的费用支出主要用于学费和生活费。


其中,教育支出为单项最大支出,大约占22%左右(想当年小编每到交学费的时候就眼睁睁地看着一大笔巨款从出现到消失在我的户头的时间加起来都不到一个礼拜)。


零售消费支出为第二大单项支出,大约占比在21%左右,与基本学费和生活费持平(黑五时候的买买买和刷爆卡相信每个留学党都会有印象哈哈哈哈)。


餐厅消费占到总体支出比例的9%,百货和超市的支出分别为6%,航空支出占了大约4%。而其他项目,尤其是买车和娱乐消费大约占比在32%左右,这也间接证明了留学生在国外的大头消费占比在增加,真正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还不是很高的。


人们对此的看法




写在最后

合理消费,合理消费,合理消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小编想没有人会不喜欢高档奢侈品,也没有人会控制住自己不去买它,特别是在美国这种奢侈品价位天生就比国内便宜的地方。


买,是可以的,但是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富二代就不说了,但是对于中产阶级出身的留学生来说,拥有一两件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过度,也不要因为自己的面子问题,要买就用自己赚的钱买,不要用父母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在国外随意挥霍,不要让父母为自己的“面子”买单,更不要为了向父母要钱去骗他们。

 

再者,“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做人最好真实一点,不要有太多虚假面。


不要因为自身的虚荣心,去做一些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


记住,真正的朋友是不会因为你的经济条件或者穿着而接近或疏远你的。

邮轮

坎昆

哥斯达黎加

南美签证

美国签证

商务舱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北美留学生日报
北美留学生日报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