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原上海师大校长杨德广被评“中华慈善楷模”!

各位新生宝宝们

还记得为我们讲述分享校史校情的

杨德广教授吗?


 今天是“中华慈善日”

在国家民政部公布的

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获奖名单中

一位上海老人赫然在列

他就是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




8年前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

在70岁古稀之年卖了一套房

将自己稿费、积蓄等捐出

筹足300万元

资助贫困学生

这一举动一时传为美谈



8年过去了

这位老人并没有停止他的善举


当年他资助的学生陆续带来了好消息

江冬冬、江录春兄弟俩

一个考入同济大学读博

一个去上海交大硕博连读……

听到这些消息

杨德广感到更有奔头了


“今年我78岁了,被‘逼’着到处讲课,

我还在带研究生。”


杨德广说到“被逼”时

被自己逗笑了

他赚钱的动力

是希望有生之年帮助更多的优秀孩子

而他发起的阳光慈善基金

汇聚了更多的爱心人士



近日

杨德广教授获评民政部第十届“中华慈善楷模”

大家用“高尚”“了不起”等词汇赞扬他

他连连摆手

“我不接受,我只是活得更明白了。”




他要做“雪中送炭”的事


“你既然有富余的钱,为什么不住得更好些,到处旅游也可以。”当年,杨德广将300万元存款捐给他的大、中、小学母校设立助学基金时,很多人这么问他。


许多不解和争议随之而来。“他和子女关系不好,不打算把钱留给孩子了”,“这300万元是从哪里来的”……这些流言传入杨德广的耳边,可他并不在乎。“想不明白,那是别人的事,我活得明白就行。”


杨德广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他每一笔讲课费用。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受邀到各处讲课几千场,讲课费从几十元涨到几百元、上千元。工作几十年,这样的累积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杨德广心里早就想好了要找个时机“捐出去”他说,“人是社会的人。没有工人农民,我哪有吃穿?没有老师,我哪来知识?没有学生,我又怎么当得了校长?”既然受之社会,就要回馈社会。


杨德广和甘肃环县的贫困优秀学生谈心,记录档案,进行“一对一”帮扶。


人生的“简单”,他是在退休后越悟越透彻的。“我有两套房,一套留给自己住,另一套卖掉。”他说,睡觉只占一张床,房子多了也没用。哪怕拥有金山银山,一天也只能吃3顿饭,“半斤面条我就能吃3顿,放点鸡毛菜、番茄,很美味了,我要那么多钱干嘛呢?”


对杨德广来说,几个子女工作都不错,让他没了后顾之忧。“多余的财富,留给子女不过锦上添花,但是送给贫困的优秀孩子,却是雪中送炭。”更让他开心的是,女儿主动拿出20多万元,为他凑足300万元,用实际行动支持老爸的决定。



对助学“大方”,对生活“抠门”


捐资助学,杨德广出手很大方;但在个人生活上,他却很节俭,甚至有些“抠门”。


说到一件“糗事”,杨德广挺不好意思的。前段时间,他和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在普陀山聚会,他说好要请客。可一到饭店,看到菜单,杨德广傻眼了,“一条鱼居然180元一斤!”最后,他请老同学吃的是20元一份的客饭。他向老同学“检讨”:“是我自己心态不好,这么贵的一餐吃起来心难安。”


还有一次,他去外地讲课,飞机误点5小时。他在机场转来转去,肚子饿得咕咕叫,可看到机场餐厅一碗面就要68元时,他止步了,最后跑去买了一桶8元的方便面。他心里有一本“账”:“别小看省下的这60元,能给西部山区10个孩子吃上一顿营养午餐!”


杨德广与新疆叶城二中的孩子们在一起。


“我是农民的儿子,一辈子都是。”杨德广始终记得,50多年前,他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只身来沪,身背一个旧麻袋,全身上下只揣着3元钱,“比起那时候,现在的生活富足多了。”


苦难的童年和艰辛的青年,让杨德广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小时候,我们家因为穷,经常吃野菜。可碰上邻居来讨饭,母亲总要刮出半瓢米,因为她说,邻居家更加揭不开锅。”母亲的乐善好施,刻入他的童年记忆。读中学、大学时,因为买不起热水瓶,一年四季他只能用冷水洗脸洗澡。同学们也帮助他,高三时给他订了一整年牛奶,每月至少2次带他去饭店“开小灶”。


大学时,他就做好事不留名。那时,饭票都是定量的,他每月省出几斤饭票,留给班里高个子男生,悄悄塞在同学的枕头底下。这个谜底,直到前些年大学同学聚会时才揭晓。走在路上,他看见工人拉板车,拖得很吃力时,总会停下来,帮着一起推。



“做慈善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


许多人被杨德广卖房捐资助学的善举所感动,并有所行动。其中一位企业家找到他,自愿拿出200万元,成立“杨德广帮困助学基金”。


当杨德广揣着助学款兴冲冲跑到黑龙江一所偏远学校时,他没想到,却遭到拒绝。“你们这个钱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捐助我们……”校方一连串“吐”出疑虑。杨德广才知道,有时候,做好事并不容易。


他和企业家重新找到政府部门牵线,最后将这些助学基金用于四川、甘肃等西部偏远山区几所学校,解决孩子的营养午餐问题。旅游他不去,可他连续几年,跋涉数千公里,翻山越岭去看看西部大山里的那些孩子。“这些孩子每天往返几小时山路上学,可真正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的又有几个呢?”当年那个揣着3元钱来沪求学的寒门学子,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与当地校长商量后,杨德广决定选出32名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进行“一对一”重点帮扶,资助他们读完高中和大学。


在上海师大任教期间,他被学生亲切地叫作“平民校长”“绿化校长”


就这样,以前,杨德广一个人做好事,如今带动身边人一起做善事。他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倡议后,他的亲朋好友、曾经的学生纷纷“认领”。上海师大的老教授翁敏华让他很感动,“当年她说,要认领资助申请书上没有一个错别字的孩子,还真被她找到了两个。”然而几个月后,当他得知翁教授罹患恶性肿瘤,探望她时劝说她放弃资助,毕竟每年要花费几千元助学。没想到,翁教授对他说,“生命有限,更要多做善事”。


杨德广发起的阳光慈善专项基金,如今挂靠在上海师大教育发展基金会名下。和他当年收入“记账”的习惯一样,每一笔入账和支出,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最近,他又在做一件事,将西部地区的初中毕业生引入上海当技术工人。“孩子们能吃苦,上海又缺这样的技术工人。”前不久,第一批36个学生已进入江南造船厂等工作。


有人问杨德广,你这样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他说,我是有58年党龄的老党员,党员不就应该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吗?做这些,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何乐而不为?“最近去开会,人家说,杨老师,你怎么看上去像60岁的人,还有人说像50岁。我要说的是,做慈善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杨德广憨憨地笑了。



生命不息 服务不止

生命不息 奉献不止

杨德广教授将这16个字贯彻得彻底

虽已退休

他的慈善路却越走越宽

作为杨德广老校长的学子

敬仰他的同时

我们也要以他为榜样

将他的教诲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近期精彩回顾

报告教官!这里有一封信......

学生观剧团 || 2018级大学新生特别招募活动

【电影学堂×让-米歇尔·傅东】电影评论工作坊 | 项目及报名申请方式公告


◆ 明日天气提醒 ◆

9月6日 多云 24~32°C军训要结束啦!

第1558期


供稿 | 上观新闻

美编 | Zxy  责编 | wf  审核 | Ev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