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农药市场期待真正的创新

2016-11-14 洪峰 农药市场信息

 

近几年,有关创制新农药的消息很多,2013年已经有四五十个国产新化合物在药检所申请登记。去年和今年更有众多创制新农药推向了市场,媒体上各种创制新结构不断出现,新药的药效试验、大田使用效果的展示会也是接二连三地召开。

 

2013年我国创制,并已登记或生产的农药品种有50个,其中杀虫剂14个,杀菌剂25个,除草剂8个,植物生长调节剂3个。时至今日,登记的创制产品应当更多,但是看到另外一则消息后,对这种创制的意义有了特别的感受:2007年底登记的氰烯菌酯,2014年实现了0.82亿元的销售额,有望成为国内继扬农氯氟醚菊酯(2012年销售额1.07亿元)之后,第2个迈入亿元方阵的创制产品。

 

也就是说,这么多创制产品,只有两个销售到亿元,其他的在市场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销售额。作为企业,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再花几百万人民币登记这些创制产品,图个啥?难道只是为了赔本赚吆喝?应当不是。

 

真假创新?

 

最近几年,的确有一些公司真心想通过创制农药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为此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不过不可否认,也有些公司有意高调宣传自己的创制产品,以创制产品为噱头,借此炒作自己。这部分企业的做法,实在有待商榷。

 

年初的时候,笔者对网上很热的几个新农药产生了兴趣,于是在药检所的网站查询了一番,结果并没有发现这些新药的登记信息。于是我推测这几个新药,尚未通过安全性评价,目前只是药效试验阶段。因此药检所网站查不到登记信息,也无从知晓新化合物的结构。

 

为什么要关注化合物的结构呢?因为现在有些农药企业,只是把国外专利产品的一个基团做了点微调,比如甲基换成了乙基,也可能是把乙基换成了甲基或者异丁基,然后就摇身一变成了新产品进行推销,或者是以所谓的新成分为幌子,捆绑农药零售商经销其他产品。

 

这样的结构修改有价值吗?当然有。你想啊,仅仅的基团微调,新结构的活性可能不如原始产品,但是只要使用量增加点,效果不会差到哪里。而且相对于类似专利产品的高额利润和特定的防治靶标,这点成本基本可以忽略。

 

也就是说,某些新农药,其实并没有创新,而是专利产品的亲兄弟或者表兄弟。

 

但是这样的“新化合物”对中国农药的创新发展有价值吗? 尽管我国的农药审查机制,看起来与国外区别不大,但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发达国家因为已经研发和上市新农药几十年,因此他们的审查程序和相应的实验设施,都是针对未知化合物的。也就是说,一个新化合物在进入市场前,其药效、毒性、残留和环境危害,均已做过认真的实验测定和风险评估。每一个上市的新产品,背后都有无数有希望推向市场的化合物,它们或者因为毒性,或者因为抗性,或者其它问题,全都倒在了通向市场的台阶上,无缘与我们见面。笔者也有感于国外新化合物走向市场竞争之激烈,选择之残酷,我们的种植户才能有好的植保产品使用。


返观我国的农药新化合物的研发和创新,虽然发展越来越快,每年获得申请登记的新化合物也越来越多,但其创新的程度,或者说有没有真正的创新?我们期待国内农药新的风的健康发展,期待更多创新的国产化合物的诞生! 

本文详细内容敬请关注《农药市场信息》杂志第28期“创制新农药走向市场前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还有更多精彩,请继续阅读

 ✦【关注】农药专利化合物的前世今生

 【聚焦】请不要以助剂之名再来伤农

 ✦【头条】用洪荒之力  渡低迷难关——2017年国内农药市场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