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吴孔明院士:Bt抗虫棉重新实现对棉铃虫的有效控制,但推广Bt作物,要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2017-05-24 张金平 农药市场信息

注:图片为广告,与文章内容无关


5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应邀做客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三农讲坛”,作题为“Bt棉花二十年:害虫防治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报告。副校长张献龙教授主持报告会,“千人计划”彭少兵教授等多位相关领域教授以及200多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


吴孔明首先介绍了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我国多年来在治理棉花害虫方面出现的问题。他表示,棉花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质,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产棉大国,总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棉花的虫害治理刻不容缓。

 

在谈及过去的棉花保护过程时,吴孔明说:“在过去棉花的抗虫治理问题上,我们经历过菊酯类农药过度使用导致棉铃虫大爆发的一个历史阶段,导致了我国棉铃虫产生了极强的抗药性,常规杀虫手段已经无效,最终依靠转基因BT抗虫棉重新实现对棉铃虫的有效控制。”

 

吴孔明还从靶标害虫种群演化、非靶标害虫种群演化、天敌昆虫种群演化、靶标害虫抗虫演化四方面讲述了中国Bt棉花种植的问题。他以棉铃虫为例,解释了靶标害虫种群的演化:“棉铃虫什么都吃,而且成虫具有迁飞能力,对植物花的气味非常敏感,可以将卵产在特定的植物的花里面,使其后代繁衍。” Bt棉可以切断棉铃虫在不同宿主之间的转移链以及棉铃虫在世界范围内的季节性转移的通道。

 

由此,吴孔明提出了一个假设:在我国广东、广西大面积种植商业化Bt棉,使从东南亚飞来的棉铃虫在这些棉花上不能正常繁衍,不能产生可以继续向我国北方迁飞的后代,如此便可以达到对此虫进行战略性、全球性的控制效果。

 

关于非靶标类害虫,吴孔明重点以盲蝽蟓为例说明:Bt抗虫棉能够有效地抑制二代棉铃虫的发生,使田间的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从而为盲蝽蟓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其在棉田大爆发,并随着生态种群叠加效应,使其成为区域内多种作物的主要害虫。因此,他认为在推广Bt作物时,要建立新的害虫防控理论和作物保护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对盲蝽蟓的防控。

 

在探讨国内外的害虫综合防治策略时,吴孔明提出,要根据各国农业发展现状,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有效策略,美国和印度广泛使用的种植非转基因棉花作为害虫“庇护所”的策略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我国的利用多种作物和BT作物混种的“庇护所”的策略更为有效,更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吴孔明以河南新乡、山东夏津、河北廊坊等地为例,展示了近二十年来靶标害虫抗性演化的进程以及从中得到的研究成果:BtR品系抗性与APN1基因变异有关、BtR品系抗性与Cadherin点突变有关、LF系列品系抵抗性与胰蛋白酶基因变异有关等。这些材料的积累为今后研究靶标害虫对Bt蛋白的抗性机制奠定了重要的材料和理论基础。


更多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