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植保】江苏部分草莓灰霉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产生高水平抗药性

2017-06-19 刘刚 农药市场信息

 注:图片为广告,与文章内容无关


为明确江苏丘陵地区草莓灰霉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QoIs)的抗药性区域分布和抗药性分子机制,为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


草莓灰霉病菌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采用区分计量法和抑制中浓度法,测定了草莓灰霉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区域分布和对药剂的敏感性表型;采用草莓果实离体测定法,评估了药剂对不同药剂敏感性菌株的防效,通过药剂靶标基因的序列分析确定抗药性分子机制。

 

结果表明,236株草莓灰霉病菌中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呈抗性的菌株有192株,2个药剂呈正交互抗性。

 

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敏感菌株的平均抑菌中质量浓度(EC50值)分别为0.2698和0.0559 mg/L。77个嘧菌酯抗性菌株的EC50值全部大于100 mg/L,而吡唑醚菌酯抗性菌株的EC50平均值为67.680 7mg/L。

 

接种抗性菌株后再防治的试验证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推荐剂量(a.i 166.67 mg/L)下失去防效;所有抗性菌株的cyt b基因上都只含有G143A点突变,且第143位氨基酸后均不含有内元(Bcbi-143/144);敏感菌株cyt b基因分为2种,47.4%的敏感菌株不含有Bcbi-143/144,而52.6%的敏感菌株含有Bcbi-143/144。

 

研究人员认为,江苏丘陵地区田间草莓灰霉病菌群体中,对QoIs类药剂产生高水平抗药性的种群已成为主导种群,生产中不宜再用该类药剂防治草莓灰霉病。所有田间采集灰霉病菌抗性菌株的抗性分子机制均为cyt b基因G143A点突变,未发现其他位点突变类型。

更多相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