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最近聊吡唑醚菌酯,都聊些什么

2017-08-30 农药市场信息

 注:图片为广告,与文章内容无关


吡唑醚菌酯是热议的焦点,那么,最近行业内又都在聊它什么呢?

第一,是你真的会卖吗?

第二,是吡唑醚菌酯抗性拉响警报!


你真的会卖吗?


一个产品能否卖得好,除了品牌影响力、产品质量和销售策略以外,产品使用技术和卖点,在目前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竞争环境下,愈发重要。

 

所谓产品卖点,就是给用户一个乐意购买和使用的理由。它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个是不是管用,一个是不是赚钱。第一个取决于产品质量和实际表现,第二个取决于品牌影响力和性价比。

 

质量过关甚至过硬的产品是其销售的基础之一,但不是唯一。农户对产品质量的认知标准就一个,管用。质量好的产品如果没有在合适的时机和合理的方法用在合适的对象上,很难保证会有好的效果,甚至出现药害。因此,优质产品+科学的使用,才能保证给农民有“管用”的体验感。

 

所谓科学的使用,就是首先要搞清楚产品使用的靶标是谁,也就是作物病虫害的本质和产品的功能是否匹配;然后要明白在什么时机用何种方法实施,同时需要哪些其他措施配合。这就需要我们除了了解作物及其病虫害的发育规律和管理流程以外,还要搞清产品的特点和原理等等。

 

吡唑醚菌酯,作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活性最强的品种,除去具有这一类杀菌剂的共同特点以外,还具备一些独有的特点。这些,都需要我们有充分的了解,并针对具体的作物问题持续挖掘出吡唑醚菌酯的卖点。

 

一、杀菌靶标位点及其作用原理使其药效表现相对迟缓,但找准时机能速效。

1、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QoI杀菌剂家族中的一部分。其作用位点是扰乱病原真菌细胞线粒体中呼吸能量的释放。也就是抑制病原真菌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最终“饿死”病原真菌。这种作用机理的实际表现就是,病菌死得很慢。药效当然也就迟缓。因此,这一类杀菌剂的使用时机一定要提前,要以保护剂的身份预防病害;

 

2、这类杀菌剂对病原真菌处于发育阶段的孢子药效更好,这可能是因为孢子的形成和发育需要更多的能量供给。每年春季或作物定植以后,大多数植物真菌性病害的初次侵染是通过粘附在植物器官表面上的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来完成的。因此,在播种前、出苗后或定植的时候等病害发生初期用药更能发挥出药剂的优势。

 

二、和植物叶片表皮上的蜡质角质层具有高度亲和性,具有叶片层移现象,使其应用的时候有利也有弊。

 

1、不惧雨淋,施药几分钟以后即可渗透进植物组织内,使其在多雨地区和多雨季节使用独具优势;

 

2、药剂多集中在叶片上下表皮组织内,中间的叶肉组织相对较少,使其对已经侵入器官内的病原菌能够发挥出来的效果就较差,因此,此类杀菌剂除了要提前使用以外,最好和内吸治疗剂混用,衍生出来的更多杀菌剂配方,更多卖点也随之出现;

 

3、和常规保护性杀菌剂混合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喷洒不均匀,叶片的正反两面沾附上的药剂有差别,吡唑醚菌酯会迅速分布并渗透进上下两面的表皮组织内,但不能被植物组织吸收的常规保护性杀菌剂只能分布在叶片的一面,另一面上的吡唑醚菌酯更容易诱发病原菌对药剂抗性,进而影响产品药效的生命周期。因此,均匀喷洒非常重要;

 

4、剂型之间的差别可以选择出不同的卖点。乳油剂型强化了其高渗透性,在雨季和多雨区域优势性更强,但药害的风险更大,使用剂量不宜随意增加;悬浮剂的安全性强,在多雨季节和区域使用,要看天提前用药。

 

三、巧妙利用吡唑醚菌酯的“绿化效应”和“启动诱导功能”。

 

研究发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作物有“绿化效应”,通过延长灌浆期小麦叶片中叶绿素的功能期,增加灌浆时间和效率,提高小麦产量。吡唑醚菌酯还能在植物遭遇到干旱、病菌侵染等逆境的时候,唤醒作物对健康状态的记忆,激活植物抗逆免疫功能。基于这些原理,我们又如何结合具体区域具体作物的生长管理,在其最佳时机以最合适的剂量和方法,让吡唑醚菌酯充分展现其第二个面孔,植物生长免疫调节剂。

 

四、巧妙规避高价阴影,低剂量使用也是卖点。

 

随着国内吡唑醚菌酯众多品牌和品种的陆续上市销售,价格战在所难免。但短时间以内,吡唑醚菌酯的单价还是相对常规杀菌剂高很多,这无疑会增加农户的购买疑虑。破解的招数之一,就是减少使用剂量。但是,在巴斯夫的凯润推荐稀释倍数为5000倍,国内有的企业推荐3000倍的时候,国产吡唑醚菌酯的性价比优势也就难以呈现。到底是因为产品质量确实有问题,还是因为心理原因?应该在确保产品质量没有大问题的时候,还是先多做几个试验,搞清楚到底能不能也稀释到5000倍甚至更大的倍数,把这个卖点交给农户。

 

吡唑醚菌酯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杀菌剂,但国产化以后面对的问题也会不少,希望国内众多相关生产企业和销售商,踏下心来,敞开胸怀,多交流,多试验,多分析,多总结,以更接地气的使用技术呈现出产品卖点和品牌亮点。给企业、经销商和农户带来持续性的效益。

 

吡唑醚菌酯抗性拉响警报

 

目前国内吡唑醚菌酯已登记有58个原药、86个单剂、135个混剂,在登记过程中的产品有1480个,其中单剂470个,混剂1010个,从登记角度来看,吡唑醚菌酯存在严重的抗性风险。同时,从产品抗性特点来看,吡唑嘧菌酯的抗性是非可逆性的,它抗性水平的发生不像三唑类杀菌剂是5倍、10倍的逐渐发生,吡唑醚菌酯的抗性一旦发生,抗性水平直接是1000倍。所以当抗性出现,再增加用量是没有意义的。

 

目前发现抗药性的病原真菌(FRAC 2012)

然而企业对吡唑醚菌酯热情如此高涨,农民用药观念相较全球水平又偏差,难免在未来农药终端市场中引发抗性问题,同时,吡唑醚菌酯的抗性又是不可逆的,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吡唑醚菌酯的混配,再有就是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来弥补吡唑抗性后的用药空缺。

1. 氟唑菌酰胺

氟唑菌酰胺是由巴斯夫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由巴斯夫生产,巴斯夫、孟山都和广西田园等公司参与开发。2012年,氟唑菌酰胺上市,当年实现销售额0.95亿美元;2013年的销售额迅速增至2.10亿美元;2014年,进一步提升至2.85亿美元;2015年,继续攀升至3.90亿美元,成为SDHI类杀菌剂中的第一大产品。

 

2015年初,巴斯夫三元复配产品Priaxor®D(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四氟醚唑)在美国获准登记,可有效防治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大豆灰斑病等。2016年中,Priaxor EC(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四氟醚唑)在英国上市,用于防治小麦叶枯病及锈病。

 

2. 啶酰菌胺

啶酰菌胺也是巴斯夫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2003年上市。用于防治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2012年,啶酰菌胺的销售额为3.55亿美元;2014年为3.9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5年,其销售额有所下降,为3.30亿美元。

 

国内已登记多个优秀啶酰菌胺复配制剂,如诺普信翠嘉(30%啶酰菌胺·咯菌腈悬浮剂)、粉巧(36%啶酰菌胺·乙嘧酚悬浮剂)、瑞德丰翠润(65%啶酰菌胺·腐霉利水分散粒剂)等,通过与其它优势化合物增效复配,有效减缓病菌对啶酰菌胺抗性的产生与提高,杀菌活性更高,弥补了抗性市场啶酰菌胺单剂治疗作用的不足。

 

3. 联苯吡菌胺

联苯吡菌胺是由拜耳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2010年上市。用于防治叶斑病和叶锈病等,并有望成为杀菌剂抗性治理的重要品种。2012年,联苯吡菌胺的全球销售额为1.00亿美元;2014年,翻番至2.00亿美元;2015年,其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5%,为1.95亿美元,但其2010—201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49.9%,在SDHI类杀菌剂增幅榜中排名第一。

 

联苯吡菌胺为内吸性杀菌剂,具有广泛的杀菌谱,专用于叶面喷雾。可有效防治谷类作物上由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重要病害。试验证明,联苯吡菌胺对麦类作物上的诸多病害展现了优良防效,如小麦叶枯病、叶锈病、条锈病、眼斑病和黄斑病等,以及大麦网斑病、柱隔孢叶斑病、云纹病和叶锈病等,并能防治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壳针孢属病原菌引起的叶斑病等。

 

在中国,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风险远大于国外。目前吡唑醚菌酯的抗性在全球普遍发生,国内企业对产品的配方、用药次数的忽略导致农民滥用药,加速了抗性的发生,随着大量使用,可以预见的是抗药性群体和病害种类将会快速上升。


本文整理自赵占周老师的微信及网络

快,关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更多相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