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普】别看它个头小,它可是庄稼的“头号大敌”

2017-09-22 张金平 农药市场信息

 注:图片为广告,与文章内容无关


你知道危害大、分布广、繁殖最快的农业害虫是哪一种吗?是蚜虫!蚜虫是万千昆虫中最普通的一员,但也是自然界中食物链的一个关键环节。


五、六月间,雨水充足,气温渐高,庄稼正卯足劲儿在生长。此时,人们会突然发现这些鲜嫩鲜嫩的庄稼有几片叶子翻卷过来,逐渐泛黄,而且整个植株也萎靡不振,生长停滞。长得红红火火的庄稼为什么会这样?这大都是蚜虫作祟的结果。


蚜虫,俗称油汗、腻虫、蜜虫,隶属于半翅目(原为同翅目),包括球蚜总科和蚜总科。考证其名,蚜,芽也,因其喜食植物幼芽和嫩茎处的汁液,故由此得名。而油汗、腻虫、蜜虫则因其能大量排泄蜜露而名之。


蚜虫是一种古老的昆虫,最早的祖先出现在2.8亿年以前的石炭纪或二叠纪初期,其进化与开花植物和被子植物同步。我国关于蚜虫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庄公二十九年:秋,有蜚。”据现代昆虫学知识,“蜚”即蚜虫。据《左传》“秋,有蜚,为灾也。凡物,不为灾,不书。”这是我国历史上蚜虫成灾的最早记录。此后,在古代典籍中对于蚜虫的记载已屡见不鲜了。

 

目前,已经被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800种,我国约有1200种,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蚜虫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分布很少。

 

别看蚜虫比芝麻粒还小,但它们是“以量取胜”的,是昆虫世界中繁殖速度最快的冠军。当气候条件适宜时,蚜虫每隔4~5天就繁殖一代,成虫能活十多天,可产幼蚜60~70头。如甘蓝蚜能够繁殖41代雌性,如果全部成活可以达到1.5×1027个后代。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测算:一头雌棉蚜生下的后代,如果都能生存下来继续繁殖,那么从6月中旬到11月中旬,经过150天,可繁衍6万亿头。按其体长1.5毫米计,倘若把这么多棉蚜排成队,能绕地球260亿圈。这种超凡的生殖能力也成为其种族得以延续的有力保障。当然,这仅仅是个测算数,由于天敌和不适宜气候的影响,实际数目远低于此。



蚜虫是一种古老的昆虫,最早的祖先出现在2.8亿年以前的石炭纪或二叠纪初期,其进化与开花植物和被子植物同步。我国关于蚜虫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庄公二十九年:秋,有蜚。”据现代昆虫学知识,“蜚”即蚜虫。据《左传》“秋,有蜚,为灾也。凡物,不为灾,不书。”这是我国历史上蚜虫成灾的最早记录。此后,在古代典籍中对于蚜虫的记载已屡见不鲜了。

 

目前,已经被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800种,我国约有1200种,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蚜虫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分布很少。

 

别看蚜虫比芝麻粒还小,但它们是“以量取胜”的,是昆虫世界中繁殖速度最快的冠军。当气候条件适宜时,蚜虫每隔4~5天就繁殖一代,成虫能活十多天,可产幼蚜60~70头。如甘蓝蚜能够繁殖41代雌性,如果全部成活可以达到1.5×1027个后代。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测算:一头雌棉蚜生下的后代,如果都能生存下来继续繁殖,那么从6月中旬到11月中旬,经过150天,可繁衍6万亿头。按其体长1.5毫米计,倘若把这么多棉蚜排成队,能绕地球260亿圈。这种超凡的生殖能力也成为其种族得以延续的有力保障。当然,这仅仅是个测算数,由于天敌和不适宜气候的影响,实际数目远低于此。



蚜虫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身长1~10毫米不等,多数约2毫米。为多态昆虫,同种分无翅和有翅,有翅个体有单眼,无翅个体无单眼。头部小,腹部大,腹部一般大于头胸部之和。蚜虫的嘴是一根很细、针状的管子,颇为锋利,能迅速刺进庄稼的组织里,吸取植物体内的汁液。别看蚜虫身体小,食量却很大,一只蚜虫一昼夜吸取的汁液至少是自己体重的8~10倍,多的超过30倍。何况蚜虫的群体十分庞大,一亩地上的叶片和嫩枝上的蚜虫就可多达三亿七千六百万头,显而易见蚜虫是庄稼的头号大敌。

 

蚜虫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棉蚜、麦蚜、菜蚜、豆蚜、高粱蚜、甘蔗蚜虫等,其中以棉蚜危害最大,如果以不治蚜的籽棉产量指数为100,那么治蚜的籽棉产量竟可达235,也就是说棉蚜猖獗时竟会夺去一大半的劳动果实。据统计,蚜虫猖獗时可造成小麦减产30%,棉花减产40%,蔬菜、水果的产量与品质都因其危害而降低。

 

蚜虫能进行远距离迁飞,最远可达1300千米,主要是随风进行扩散,而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帮助蚜虫的迁移,例如对附着蚜虫的植物进行运输的过程。蚜虫复杂的生活史和多型性,使其能在寄主植物上生存并对生活环境的变化高度地适应,无怪乎很少植物上没有蚜虫。

 

蚜虫是一类利用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的植食性昆虫,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它们之中除五倍子蚜是益虫外,其余都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害虫。所有林木果树、花卉、蔬菜、粮棉和油料等作物的根、茎、叶、树皮、嫩芽、花、果实,几乎没有它们不危害的。

 

蚜虫怕见阳光,常常栖身在叶子背光的一面,这样一来叶子背面的水和养料损失得厉害,植物细胞组织停止生长,而没有蚜虫的一面继续生长,同一片叶子正反面生长的速度不一,生长快的一面便向生长慢的一面包卷过去,恰好把生长蚜虫的一面包在里面,这样就又便宜了蚜虫,因为它既能避免日晒雨淋,又能减少了别的昆虫的侵袭,同时也给人们治虫带来一定的难度。

 

蚜虫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阻,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传播植物病毒病,这是最大的危害。同时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叶片上,会把叶片上的气孔堵死,使植物不能正常呼吸,叶片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减少干物质的积累,使得花、叶、果实很快地失去美丽的外观,而且还会招来病菌,引起霉菌病发生(如霉污病)。

 

蚜虫之所以能成片成片危害,是因为蚜虫的繁殖力很强,一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雌性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生育,而且蚜虫不需要雄性就可以怀孕(即孤雌繁殖)。

 

一些种类的蚜虫具有独特而复杂的生殖适应,另一些则相对简单。这些适应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卵或直接产出幼虫(卵胎生),以及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在木本和草本植物之间转换。在春季和夏季,蚜虫群中大多数或全部为雌性,这是因为过冬后所孵化的卵多为雌性。这时生殖方式为典型的孤雌生殖和卵胎生。这样的生殖循环一直持续到整个夏季,大约20~40天能够繁殖多代。


因此一只雌虫在春季孵化后可以产生数以亿计的蚜虫。到了秋天,蚜虫开始进行有性生殖和卵生。光照周期和温度的变化,或者是食物数量的减少,导致雌性蚜虫开始产出雄性幼虫。雄性蚜虫与它们的母亲在遗传上是等同的,只是少了一个性染色体。


这些蚜虫可能缺少翅膀甚至口器。雄性和雌性进行交尾后,雌性就开始产卵。这些卵在度过冬季后,孵化出带翅膀或不带翅膀的雌性蚜虫。但是,在温暖的环境中,例如在热带或在温室中,蚜虫可以数年一直进行无性生殖。

 

有时一些物种在夏天会产出带翅膀的雌性,以应对食物数量和质量的下降。这些带翅膀的雌性蚜虫会迁徙到新的植物(常常为不同类型植物)上开始繁殖新的种群。

 

还有一些蚜虫有重代,也就是说,孤雌生殖且卵胎生的雌虫体内的幼雌虫体内也有自己的下一代。因此雌虫的摄食能够影响多代(其“女儿”和“孙女”)的体积和繁殖率。

 

通过不同季节的不同繁殖方式,使其能安全度过冬天缺少食物的危机,使其种族延续,夏天大量繁殖,很多会通过翅膀来迁徙,加快种族壮大。

 

蚜虫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在一年中有时繁殖的蚜虫生翅膀,会飞;有时繁殖的蚜虫不生翅膀,只会短距离爬行。蚜虫什么时候生翅膀,什么时候不生翅膀,与它所吃庄稼的含水含氮素营养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人做过试验,把蚜虫养在幼嫩的植株上,居然连续若干代不生翅膀,当食物条件不好时,它就生出带翅膀的后代来。如棉蚜虫,在棉花幼苗上为害的蚜虫不生翅膀,等到棉花要现蕾时,就生出带翅膀的蚜虫来,瓜上的蚜虫,到结瓜或瓜开始膨大时,就生出翅来,相反水多肥多,菜叶鲜嫩鲜嫩的,蚜虫会延迟生出翅膀来。


蚜虫在“安居乐业”的时候不用迁移,生出来的翅膀也是多余的,面临缺水少食的危险时,为了种族的生存,急需寻找新的食源,于是就生出带翅膀的蚜虫来。看来,蚜虫是十分讲究功利的。



蚜虫多的地方往往还会有蚂蚁。而蚂蚁竟是蚜虫的“保护伞”。

 

蚜虫以植物的韧皮部筛管中汁液为食,其进食方式是被动的,因为一旦筛管被刺穿,在高压作用下,汁液就会自动进入蚜虫的食道。植物内含有低浓度的含氮物质用于制造蛋白质。这就使得蚜虫要摄入大量的超过自身体积的汁液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而多余的液体就会通过直肠以蜜露排出。

 

蚜虫的蜜露富含糖和氨基酸。蚂蚁非常爱吃蜜露,在蚜虫中穿梭,常用触角拍打蚜虫的背部,促使蚜虫分泌蜜 49 31291 49 15288 0 0 3290 0 0:00:09 0:00:04 0:00:05 3290露。人们把蚂蚁的这一动作叫做“挤奶”,把蚜虫比喻为蚂蚁的“奶牛”。

 

有趣的是,蚂蚁不仅会“挤奶”,尽情享用这美味食品,还会饲养和放牧蚜虫。它们成了昆虫王国的放牧人。

 

秋天到了,蚂蚁会把“小牲畜”——蚜虫,赶到蚁巢的“牲口圈”里。春暖花开,正是放牧的大好时节,蚂蚁便把“奶牛”送到绿树或青草上。搬运蚜虫时,蚂蚁用颚牢牢地叼住这种“小牲畜”。蚜虫也配合得很好,它顺从地收缩起小腿,以免挂在树枝上。

 

如果蚜虫繁殖得太快,“牧场”里已挤不下,蚂蚁就会把它们搬运到新的“牧场”去。负责放牧的蚂蚁会认真地守卫在那里,保护蚜虫免受瓢虫、壁虱等天敌的侵害,也会提防其他蚂蚁把蚜虫抢走。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奶牛”,蚂蚁甚至会为它们修建“牛栏”:蚂蚁们在带有蚜虫的植物茎秆上抹上泥土,在茎的上方修建小土屋,在土屋的拱顶下,蚜虫悠闲自在地刺吸着植物的汁液,而蚂蚁就守候在“牛栏”的出入口。观察大戟、车前、松树、杨树等植物,人们都可以看到蚂蚁为蚜虫修造的“牛栏”。当牧区的牧草被吃光后,牧人们便会赶着牛羊转移牧区。蚂蚁也会这么做,当植物被蚜虫吸食至枯萎时,蚂蚁会把它的“奶牛”从枯萎植物上转到健康植物上。

 

当树叶黄了,大雁往南飞的时候,蚂蚁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了,它们会收集玉米上的蚜虫卵,藏在地下蚁穴中,使虫卵在冬天不会被冻死。春天一到,蚂蚁会取出蚜虫卵,送往新栽种的玉米根部。这些卵孵化后,新蚜虫就能从玉米根部吸取汁液,蚂蚁也能继续享用新鲜的“牛奶”了。就这样,蚂蚁和蚜虫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适应的共生关系:蚜虫为蚂蚁提供食物,蚂蚁保护蚜虫,给蚜虫创造良好的取食环境。

 

不过,蚜虫生活也并不是平静的。如果你翻开受害的叶片(如棉叶、桃树叶等)时,除看到成堆的蚜虫外,还可看到诸如七星瓢虫之类的天敌正在捉拿蚜虫。

 

一只七星瓢虫平均每天可吃蚜虫100~150头,而它的幼虫平均也要吃掉30~80头。真是一物降一物,蚜虫繁殖快,瓢虫繁殖也快,一次可产卵2000~3000粒。可以说,七星瓢虫是蚜虫的一个主要天敌。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瓢虫达4300多种,其中80%是肉食性的。

 

如果说,瓢虫是捕食蚜虫的英雄,而蚜狮则是消灭蚜虫的勇士。蚜狮的成虫叫草蛉,顾名思义,这种幼虫吃起幼虫来像狮子一样凶猛。草蛉产卵很有趣,每次只产卵1~2粒,但在一个月里累计可产卵1500多粒。从孵化到变蛹,整个幼虫阶段要吃掉800多头蚜虫。

 

在消灭蚜虫的队伍里,还有一种高大威武的猎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螳螂。据上海市郊区试验,在棉花开始现蕾时,每亩放2龄螳螂618头,能治棉蚜71%。

 

此外,草蛉、食蚜蝇、小花蝽、蚜茧蜂、蚜小峰等也都是蚜虫的“克星”。


(转载请注明来源)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更多相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