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验收!西湖区这两个村成为杭州市数字乡村!
最新进展
日前,三墩镇绕城村和华联村成功通过验收,成为西湖区首批杭州市数字乡村。
生活更便利,环境更宜居,村民更富裕,在三墩镇的数字乡村里,生态空间、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正搭载着数字化的“翅膀”,不断蝶变。
“请面向屏幕站好,刷脸支付。”“滴——”随着自助结账机的提示音,刷脸支付结算完成。在三墩镇绕城村和华联村的交界处,藏着一个“绿盒子”。
这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无人超市,饮料零食、茶米油盐,这里麻雀虽小,但样样俱全,可谓是居住在附近村民的购物首选之地。
“以前下班回来晚,想买个饮料都没超市买,现在这里24小时营业,随时可以买到。”租住在村里的快递员小刘常常在下班后去“绿盒子”买上一袋零食当夜宵。
除了日常用品、食品外,这家无人超市还上新了兰里景区的独家文创产品,包括布袋、T恤、纸巾、文具等。“这些设计精巧、品类繁多的文创产品,放在无人超市里,也能宣传我们绕城村和兰里景区。”绕城村工作人员说。
除了24小时无人超市,在绕城村的紫藤长廊散步绿道边还有另一个“绿盒子”——健康小屋,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这个机器不仅能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氧都可以测量啊,还可以根据我的各项指标给我的健康打分。”在这里,村民可以通过刷身份证、社保卡、人脸的方式进入小屋。
小屋里有一台综合测量仪器,可以对身高、体重、血压、血氧、心率、体温等身体指标进行测量,并对身体情况进行综合打分。除了综合测量仪器之外,健康小屋还配备了一台多媒体的问诊一体机,可以在线向浙江医院三墩院区的医生问诊,在约定的时段内可以实现村民足不出户看病。
“绿盒子”让村民有了24小时购物的好去处,有了看病体检的新场所,住在绕城村和华联村的人们的生活更便利。
在数字乡村,垃圾分类变得智慧化。“我们在两个村人流量大、村民密集的地方分别设置了智慧垃圾桶。”三墩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或者扫二维码的方式打开智慧垃圾桶。
垃圾桶能自动识别所投放的垃圾是不是符合垃圾分类要求:符合要求的则直接投放;不符合要求的,垃圾桶会再次打开要求村民重新投放。管理端通过垃圾桶内部设置,也可实时掌握易腐垃圾与可回收垃圾的投放重量、投放时间、投放是否合规等情况,便于后续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等工作的引导。垃圾分类有了智慧引导,村庄生态环境更加美丽。
电动自行车充电在数字乡村也有了低碳安全的新方式。“家里租客多,电动自行车也多,以前每天晚上楼下就停满了充电的电动车,感觉很不安全。”家住华联村的高阿姨一想到电动车事故,晚上总是担心的睡不好觉。“现在有了光伏充电站,既省电又环保,我们的用电安全也得到保障。”
高阿姨所说的光伏充电站位于华联村村民委员会的东侧,站内有2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点位。这个光伏充电站采用太阳能发电,充电桩以光伏板作为棚顶,将低碳技术植入村民日常用电场景。
这个充电站可综合光照及大气环境使用,剩余电量可以存储起来供阴雨天使用,还自带电路保护系统,一旦充电桩工作电压电流异常,系统会立即切断电源并发出警报。当系统检测到车辆已充满时,会自动停止充电。在为用户提供安心的充电服务,光伏充电站让清洁能源逐步走入村民生活,把数字乡村建设得更加低碳美好。
垃圾分类更环保,清洁能源走入生活,河道的水变清了,村内道路通畅了……在三墩镇的两个数字乡村里,生活环境更宜居。
“现代农业”+“数字技术”,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呢?在三墩镇的数字乡村里,乡村产业正在打造数字新样板。
兰里田园学校建设了2160平方米的智能研学大棚,大棚内种植南北植物,设置水肥一体化设施和智能物联控制系统,并可通过手机、电脑进行控制,实现农业智慧化和数字化。后期兰里研学大本营也将通过数字化营地改造、数字化场景打造,建设未来乡村数字化。同时,辖区内还有两家多肉培植企业,通过抖音、快手、淘宝等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在2021年,年销售超过500万元。
“这些的现代农业落地,让我们的村民可以就近就业。”三墩镇相关负责人说。现代农业在乡村落地,不仅带来切实的经济发展,吸引人才落地创业生活,更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在绕城村和华联村有不少村民的房屋正在出租,三墩镇创新开发的数字乡村平台,让租房信息线上办,既方便村民发布租房信息,又方便出租房的管理。
“数字乡村平台设有PC管理端和微信小程序端,镇村级管理员、村民、游客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便捷入口。”三墩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集合了新乡人、原乡人和归乡人力量的平台,结合线上还落地了一系列线下配套设施。
村民只需登录“华联数字乡村”或“绕城数字乡村”小程序,即可发布租房信息,一键办事。
游客登录小程序体验则会大不相同,订票、住宿、餐饮、查看旅游攻略等,都可以在小程序内完成,自驾来兰里,还能一键找到距离最近的停车场,查看空余车位。
对于村委管理员、民警、网格员来说,人口结构、流口信息、车辆信息、景区流量等数据,都能通过小程序的大数据实时掌握,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和风险预警。
记者 | 卢熙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