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质先锋 | 地质报国!山东省地质六队雪域高原唱响英雄赞歌(二)

吴文峰 田国亮 中国矿业报 2023-09-23



优秀地质文化是滋养广大地质工作者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地质事业薪火相传的活水源泉,大力弘扬“李四光精神”“三光荣”传统和新时代地质文化,着力构筑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行业特色的地质文化新格局新生态,增强全国地质工作者的荣誉感、使命感、归属感,为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中国矿业报》特开设“地质先锋”专栏,旨在挖掘基层单位闪光点,深入宣传基层单位在践行新时代地质文化的先进做法、典型经验,发挥新时代地质文化的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

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山东地质六队”)的董泽训研究员日前正在和探矿工程处班子成员部署工作,为即将开始的青海勘探项目做准备。山东地质六队作为全国唯一的英雄地质队,已在青藏高原战斗了20年,累计完成钻探进尺38万米,发现各种类型的矿床20个,董泽训也获得了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颁发的“大国工匠”荣誉证书。英雄地质六队的猎猎红旗已插遍青海海东、海西、海南、海北、黄南、果洛、玉树七市州,高高飘扬的英雄队旗迎风招展,诉说着英雄地质队的传奇故事。



01

开拓创新   迎难而上

2002年3月份,山东地质六队青海项目部成立,这是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结合当前严峻的生存形势而组建的。那时,该队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荣誉称号已有十个年头,但由于勘探任务逐年减少,投资也随之减少,和全国地勘队伍一样,山东地质六队也走入了事业发展的低谷期。痛定思痛,经过认真讨论,干群达成共识:“什么是困难,困在家里就难;什么是出路,走出去就是路。”该队确定了“立足胶东,面向西北,着眼美非”的主业发展战略,主动出击。

“青一代”董泽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临危受命。时任机长的他面对“大漠孤烟”、遥望“长河落日”,这位从小喜欢古典诗词的汉子,立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带领职工奋战在海拔3500米至5300米的高原地区,一干就是20年。

2005年9月,董泽训带队到青海省格尔木市野马泉矿区开展钻探施工。当时通往工区的路况很差,汽车驶出格尔木市不久,蜿蜒向茫茫沙漠中的道路就开始变得崎岖不平,颠得他五脏六腑犹如翻江倒海。400多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18个小时,到达工区后仅用3天就竖起了钻塔。闻讯而来的青海地调院的同志们开始根本不相信,现场看到耸立的钻塔和飘扬的英雄地质队旗帜后,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神速”。在施工第一批钻孔时,为了尽快掌握和熟悉砂砾层钻进的地层特征和技术参数,董泽训主动与甲方领导和技术人员沟通,亲自操作,常常连续几天不离现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当年的钻探施工任务。
十月份的野马泉,气温已经低至零下20℃。他们住在海拔3800米的简易帐篷里,从工地到山下的小集镇,单程就得5个多小时,每半个月派车下山采购一次米、油、菜等生活必需品,往返就得一天时间。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到30公里外的巴音郭勒河去拉,由于路况差,来回需要4个小时。为了节约用水,大家自觉地不洗衣服,每天洗脸只用一茶缸水,洗澡更是奢望。高原反应加上过度劳累,头疼、胸闷、嘴唇干裂、咽喉疼痛,加上大声说话,董泽训嗓子发炎,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最后成了“破锣嗓子”。按他的说法,“我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标准更高,用血肉之躯战天斗地,用赤子之心践行使命担当,在雪域高原上树起了一面英雄地质队的旗帜。”
正是凭借这种顽强的作风和过硬的技艺,山东地质六队的钻探队伍不断攻克青藏高原地区钻井难题,利用钻探技术优势探获多处矿藏,被同行赞誉为“高原铁军”。2010年和2011年,山东地质六队青海项目部连续两年被青海省地矿局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并给予嘉奖。2012年该队入驻青海十周年之际,青海省地矿局赠送了“挑战极限,奋战高原,技术精湛,情系兄弟单位”和“创业凯歌起,高原雄风展”两面锦旗,以表感佩之情,树立了山东地矿人无私无畏、能征善战的光辉形象。

青春奉献西部,实干铸就担当。董泽训也从一名普通钻工逐步成长为机长、项目经理、探矿工程处负责人、探矿工程研究员,现在他是山东地质六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家。董泽训先后获评山东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山东省自然资源系统先进个人、齐鲁工匠、国土资源系统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并获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22年被推选为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他也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高超的人才,“青二代”王金平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02

接棒奋进   转型升级

王金平现年44岁,中共党员,钻探高级技师,现任探矿工程处负责人,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野外地质钻探工作,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勤劳务实,无私奉献在工作岗位上。王金平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地矿系统钻探技术能手”“山东省地矿系统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为单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12月,海拔4300米的哈日扎工地已经零下30℃,连续几天的降雪导致大雪封山,几十厘米的积雪已经没过膝盖。矿区施工任务已经完成,正在撤离期间,十余名职工被困,只能等待救援。时间就是生命,王金平立马组织救援,六驱牵引车安上防滑链载满生活物资,山下到山顶驻地距离3公里、海拔落差600米,只能一铁锹一铁锹铲雪开路让车辆向前推进,王金平被紫外线晒伤的脸冻得通红,急促的呼吸憋得嘴唇发紫,就这样一米一米地往前推进,本来3个小时的路程足足走了一天。打通生命线的那一刻,运送物资的人员全都累得倒下了,直到吸了些许工地备用急救的氧气才慢慢缓过来,山上的队员们紧紧握住王金平等人的手,眼里泛起了泪花,是感动更是信任。
这只是西部项目的一个缩影,根据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王金平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奋发进取、勇于创新,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和过硬的技术本领,2016年,他们在西藏羌塘海拔5300米的高原完成了国内最深的冻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钻孔QK-7孔,深度达到1011.36米;2018年11月至12月,在青海省天峻县海拔4500米的高原,他们克服严寒冰冻、高原反应等重重困难,仅用66天,完成了该地区最深的页岩气勘探井,终孔深度1558米。

王金平注重把提升技能的课堂搬到机台上,每当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一边积极处理,一边实时召集大家分析讨论发生问题的原因和处理办法,有助于青年工人积累施工经验,快速提高技能水平。在他的培养下,20人成为该队的钻探生产骨干,钻探专业的大学生马晓鹏就是其中的一员。


03

英雄辈出   再接再厉

从最初的带队人董泽训,到第二代带队人王金平,再到2018年接任的马晓鹏,他们所带领的钻探队伍,在海拔3500米~5300米的高原上,打开了一座座宝藏的大门。
马晓鹏2012年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在英雄地质队精神的感召下,主动请缨到高原从事钻探工作。他常说,成为英雄地质队的一员,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幸运,工作中的千辛万苦也抵消不了他的这份荣誉。2018年春节前,马晓鹏经常出现腹痛,当时以为因长期野外工作导致的肠胃炎,就没当回事。过完年后,妻子坚持让他去医院检查,做CT时发现肾积水很严重,右肾已经是左肾的5倍大,压迫导致经常腹痛。考虑到3月份正好是工作关键时期,马晓鹏心急火燎,2月份就赶紧联系着做手术,出院6天就赶赴青海洽谈合同、参加投标、提交施工设计、进行现场踏勘以及组织设备进场等工作,别人不知道,他自己最清楚,都是他忍着术后的疼痛坚持做完这些的。知夫莫如妻,通话中偶然得知他正在吃止疼药的妻子,埋怨他简直是不要命了。迄今,马晓鹏已在青海坚守了整整5年,扎身雪域高原默默奉献,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钻探本领。
为解决青藏高原厚砂砾层等复杂地层施工难点,马晓鹏带领钻探技术团队到现场反复实验研究,最终摸索出了一套跟管钻进技术,解决了青藏高原厚砾石覆盖坍塌难以成井的施工难题,大大提高了成孔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之后,他们又相继研制出“炮弹”式打捞器、新型长寿命金刚石钻头、取心绞车自动计数装置、数字化智能泥浆泵等,推动了山东地质六队小口径钻探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职业技能(钻探)竞赛山东赛区,马晓鹏勇夺个人第二名,随后代表山东队参加全国比赛,获得全国赛个人第五名,其团队还获得了团体第一名,他还获得“全国地勘行业(钻探)优秀人才”称号;2021年又获得“山东省新时代岗位建功劳动竞赛标兵个人”称号。
一代代山东地质六队钻探人勇毅前行,传承技艺,赓续精神。20多年来,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狼、棕熊、野牦牛更是工地“常客”,但这些都无法阻挡钻探工作者地质报国的雄心。他们还取得了驻扎高原20多年未发生任何责任性人身、设备事故的优异成绩。山东地质六队探矿工程处被山东省地质工会委员会授予“山东省地矿系统职工创新先进集体”荣誉称号,613机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山东省创新型班组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让英雄地质队员倍感自豪、倍受鼓舞。董泽训和他的徒弟们表示:在队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开展钻探工程科技创新,瞄准“卡脖子”难题进行攻关,做好创新技术的运用,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行业进步。
山东地质六队作为全国成立最早的专业找金队伍,已有65年的历史。该队立足胶东,已发现大小金矿床上百个,提交金资源量2810吨,让胶东半岛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金矿区。他们完成1500米以深钻孔367个,2000米以深钻孔94个,3000米以深钻孔3个,进尺达到500万米。山东地质六队将持续增强固体岩心钻探的核心竞争力,勇当全国小口径钻探的排头兵。
(本文刊登于2023年3月23日《中国矿业报》第3版)



欢迎订阅《中国矿业报》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国矿业报”独家编辑。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联系电话:66559956


往期精彩回顾高端访谈|李明:以先进理念建设一流绿色矿山大讨论!全力推进找矿突破 夯实能源资源基础动真格!自然资源部通报2022年地勘和地灾防治监督检查情况

    编辑/宫   莉

    审核/孙宇浩

    审签/赵腊平   

   开拓创新   迎难而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