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杨早、凌云岚:《拾读汪曾祺》——献给汪曾祺百年诞辰
杨早、凌云岚:《拾读汪曾祺》,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序
也是故乡情结
汪朗
作者简介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话题”系列主编,阅读邻居读书会联合创始人。著有《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野史记》《说史记》《早读过了》《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等,编有《宁作我:汪曾祺文学自传》、“大家小集”丛书之《汪曾祺集》。
凌云岚,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近年主要关注区域文学与文化史、现代女性作家与社会等。著有《五四前后湖南的文化氛围与新文学》。
两位作者曾合编“大家小集”丛书之《沈从文集·小说卷》及《沈从文集·散文卷》,合译《合肥四姊妹》,均参与《汪曾祺别集》编纂工作。
目录
三说汪曾祺…………1
汪汪地向前流去…………2
“好看的应该长远存在”…………12
一部《高邮传》,作者汪曾祺…………19
壹读:20 世纪80 年代各种情感的总和——《受戒》…………29
“十分迷人”又“毫无意义”…………31
汪曾祺为什么写《受戒》…………34
“愁云密布的文学天空”中的一抹亮色…………36
“为什么写写旧社会就不行呢”…………39
“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42
贰读:最像故事的故事——《大淖记事》…………47
“大淖”这地方…………50
巧云这个人…………53
纳外来于传统…………57
叁读:四十年间,三写王二——《异秉》…………63
“要贴到人物写”…………66
“语体文习作班佳卷”…………70
“等王二来,这才齐全”…………76
“对生活的一声苦笑”…………82
“写旧生活,也得有新思想”…………88
肆读:汪曾祺的生意经——《鸡鸭名家》…………93
一不小心撞上了历史…………95
鸡鸭名家出高邮…………99
“失去我的圆光了”…………102
小说的主角,首先是父亲…………106
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109
这个人怎么懂这么多…………114
借着鸡鸭,回望故乡…………117
伍读:草炉烧饼的时代结束了——《八千岁》…………123
草炉烧饼…………125
时间的意义…………128
八千岁守成不变…………130
八舅太爷摧毁规则…………134
小城里的边缘人…………136
陆读:士绅传统的传承——《故乡人》…………141
1931 年大洪灾的记忆…………143
高邮士绅的救灾传统…………146
王淡人与老杨,是汪曾祺刻画的“士绅”…………151
写水灾,也呼应着士绅传统…………156
柒读:一二三,才够意思——《晚饭花》…………161
“晚饭花”的意义…………163
出嫁的故事…………167
都是“最后一个”…………171
捌读:那些“不上不下”的体面人——《岁寒三友》…………177
玖读:想飞,没有飞出去——《徙》…………187
拾读:士在平民之中——《鉴赏家》…………199
附录…………207
为什么汪曾祺无可替代…………208
与汪曾祺谈创作…………220
“夫子自道”——汪曾祺的沈从文解读…………239
三代读汪,读他的高邮(跋)…………253
跋
三代读汪,读他的高邮
杨早
站在汽车站前面的公路上,往南,可望见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净土寺塔;往东,可望见文游台。西面有三条马路通向城内:居中一条通至北门口,两旁是机关、住宅和商店,可算作新城的中心。北边的一条环城而行,接通继续北上的公路。南边那条马路通向旧城东门。三条马路都是新修筑的,我挑了南边那条路进城。城门口是县立中学,似颇大,未入。过县立小学(今名实验小学),记得父亲说过他曾在此就读,便入内看了看。房屋大抵还是解放前或五十年代所建,没有什么新的气象。
父亲看到的高邮,三十二年来,变化当然巨大,但旧城格局仍在。他那年去高邮,最想看的是造成这座“盂城”(高邮县城低于运河与高邮湖水面,形似覆盆而得此名)的大运河,只因“祖母在世时常常说起,运河高邮段河床高于街面,发大水时河面竟与城墙一般儿高,一旦堤溃,水头势不可当,淹至屋檐。人们只好蹲踞在迭起的八仙桌上,或坐进洗澡的大木盆,随水漂去。结局可想”。 现在去看运河故道,夕阳西下,渔舟二三,波光映日,柳影婆娑,于清风碧草中徜徉,大略很难想象1931年大水决口时城为泽国,人为鱼鳖的凄惶图景。只是我每逢走到运河堤上,总会想起父亲当年在此的“招魂”:“魂兮归来,祖父!魂兮归来,祖母!魂兮归来,䌹叔!你们远离故乡,颠沛流离,饱经苦难。愿你们魂归故土,永得安宁!” 关于那段家史,也是大时代中平凡家庭的常见运命,不必细说。 所想说的,是我与汪曾祺的因缘,不只是原籍同乡,也不只是沾亲带故,或许最大的缘分,是“三代读汪”的连续性。从三爷爷杨汝䌹,站在重庆的书店里读《邂逅集》,并于1980年代与汪曾祺的频繁通信;到父亲读现代文学研究生,数度到汪寓访问本人,从北大图书馆借抄《邂逅集》,撰写《汪曾祺四十年代小说的两种调子》;再到我兜兜转转,从近代报刊研究进入当代文学,再返身“小说民国”,最后将汪曾祺的“打通”变成自己的学术落脚点之一……这一条不绝如缕的线索,细细想来,很有意思。因此本书附录了讨论杨汝䌹与汪曾祺通信的文章,也有父亲杨鼎川1994年对汪曾祺的采访,用意无非是纪念这一段“三代读汪”的因缘。 本书选择的解读文本,都是与高邮有关的小说。这当然是故意的。汪曾祺的小说里,有三分之二的篇什,都是有关高邮的。而诚如杨汝䌹所说,最“汪派”的小说,也都在他的高邮书写之中。而我,一向坚持一个角度,将汪曾祺作为“高邮传记之作者”来考量他的创作。这并不是说,汪曾祺关于昆明,北京,上海,张家口的作品不重要。但是,高邮是他“一张邮票大小”的故土,对于高邮时、人、地细致的书写,是汪曾祺最触目的特色,也是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最大的贡献。这是个人的观点,于是也就将这本小书的讨论对象,锁定在了“汪曾祺写高邮”。 关于本书,需要致谢的人很多。感谢汪朗老师的提点帮助并作序,感谢汪朝老师的答疑解惑,从事汪曾祺研究的小伙伴们:李建新、王树兴、徐强、苏北、龙冬、王道诸兄给我的助益,高邮姚维儒先生、任俊梅女士(我得叫“奶奶”)讲述与解答高邮故实,还有已故的堂叔祖杨汝栩先生——他是最了解高邮的人之一。刊发本书部分文字的《光明日报》《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文艺报》《南方文坛》诸位编辑……肯定还有很多未曾提到的名字,果然谁都不是孤立的礁石。 本书大部分篇什,都经两位作者讨论选题、角度。《汪汪地向前流去》《最像故事的故事》《一二三,才够意思》由凌云岚执笔(附录另收入《“夫子自道”——汪曾祺的沈从文解读》,其余由杨早执笔。在已出版的“汪曾祺别集”中,也是杨早担任《鸡毛集》《五味集》两卷编者,凌云岚担任《梦见沈从文先生》的编者。 2020年是汪曾祺先生诞生一百周年,这本书当然是献辞一种。而于我私心而言,这本书也要献给我的祖父杨汝纶,他与汪曾祺同岁,小了九个月。两人少时常一起玩耍。三叔祖杨汝䌹,小了他们整整十岁。还有曾祖母,大姑婆,小姑婆。他们都是终其一生,离散四方,却始终心怀乡土的游子。 如果可能,这本书也献给高邮,我陌生又正在渐渐熟悉的故乡。
(感谢杨早博士、凌云岚博士授权)
本期编辑|李炜欣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论文衡史”,感谢公众号和作者授权海螺转载。文中图片来自原公众号。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推荐阅读
新书推荐|《知晓我姓名》:华裔女孩如何突破美国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