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涛|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
1938年盛夏,日军空袭下的大武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三年后,词作者田汉在黄鹤楼城壁上“导演”了一幅规模恢宏的抗战主题壁画。
聚焦战时国家宣传机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制度创设,以决澜社画家倪贻德为主角,揭示全国抗战何以改变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行进轨迹。
明日·艺术史文库
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
与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
蔡 涛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 2023.4
ISBN 9787535693754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蔡涛,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曾供职于广东美术馆。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与策展工作。策划的展览包括“浮游的前卫: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与1930年代广州、上海、东京的现代美术”(2007年)、“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2018年)等。为2010年度日本学术振兴会外籍聘用研究员(京都国立博物馆驻馆研究员),2011年度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书影图片
本书关注1938年夏秋之交,在武汉黄鹤楼城壁上,由《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所主持,以及倪贻德、周多、王式廓、李可染等十余位现代画家集体绘制的抗战主题大壁画。这幅大壁画的创作现场,见证了全面抗战初期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国家对敌宣传机构和制度的确立,反映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深刻转型。决澜社画家倪贻德参与这幅抗战大壁画的具体过程,提供了尤为难得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战时状态下现代艺术面临的基本挑战和转型内容。
本书采取了跨媒介、跨文化的视点和方法,发掘并利用了多种稀见史料,重构了这一现代美术史上至为重要的美术史现场。
序
洪再新
在《历史及其图象》(History and Its Images: Ar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st)一书中,弗朗西斯·哈斯克尔(Francis Haskell)对“为什么艺术有一部历史”的问题,做了逆向的检视,由此构成艺术与历史这对基本范畴,启人心智。因为两者间的互动,总在挑战历史和艺术史学人努力寻找其内外张力,开拓新的研究面向。
在此学术语境下,蔡涛展开了“国家和艺术家”一题的研讨。其重要性,在于认识国家作为艺术的观众之一所起的历史作用。在现代世界史上,中国和许多民族国家一样,曾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威胁。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必须调动起全民的力量,包括不同政见和风格观念的艺术家在内,共赴国难。国家赞助艺术,使之成为国家形象、信念和希望的寄托,其规模之大,为辛亥革命以来所未曾见者。研究1938年黄鹤楼抗战大壁画一案,旨在建立一个范式,厘清“国家和艺术家”之间复杂多变的互动因素,指出中国现代美术转型的一般性意义,并通过艺术社会学的途径,延展世界艺术史的新空间。从立论上讲,黄鹤楼抗战大壁画的诞生和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以点带面,形象生动地演示了为什么这幅业已消失的壁画会有一部历史。
通识源自通才。达到会通的境地,既需艰辛的求索,又要广泛的游踪,博采众长,转益多师。比较古代史研究,中国现代艺术史文献资料的范围,仅从语种上讲便更为多元。而视觉文化的门类,也更为多样,包括摄影、电影、文献纪录片等新的大众媒体。它们在为研究国家介入艺术的实情实景提供了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向研究者提出更大的挑战。而不同文化语境下对于文献的制作、运用和保存,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国家作为艺术观众的特殊身份。在读博期间,蔡涛充分发挥了跨语境调查的优势,对所调查收集的图像和文献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排比参照,使之立体丰满。论文完成后,他又静待数年,以新解密之抗战历史档案,核验自己的立论,实事求是,并采录相关原始档案作为附录,以备学界参考。和他一同到武昌探访黄鹤楼壁画旧址、去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调阅文案卷宗,我可以深切感受到他追求历史真实的执着和热忱。以考据而论,作者梳理了头绪纷繁的艺术史细节,最后完成一幅战争壁画的历史重构,既化解各种疑团,又发现新的课题,将漫画、版画、连环画、戏剧、音乐、电影等相关研究推向纵深。
和历史研究有所不同,艺术史的研究可由学院系统和博物馆(美术馆)系统两个途径来体现,各逞其长。蔡涛在执教广州美术学院前,已于广东美术馆工作多年,除了善于利用第一手的实物材料,还特别重视如何面对国内外的观众,这使他在叙述重大的艺术史问题时,有明确的读者对象。记得在他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范景中教授念了论文导论的第一段,称其叙事的方法,有“太史公的手笔”,让人印象深刻。就辞章而言,1938年黄鹤楼抗战壁画的故事,从倪贻德这位缺席的首席洋画家入手,复现一幅历史巨迹转瞬即逝的时代镜像,虚中见实,妙不可言,改变了专业写作中常见的单一叙事模式,相信会成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艺术史读物。
在历史与艺术这对范畴中,蔡涛的《国家与艺术家》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论著。其写作过程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真可谓十年一剑,卓然成家,向所有热爱艺术的读者,用一个经典案例,诠释为什么艺术会有一部历史。
2019年3月8日于美国西岸
普吉海湾积学致远斋
目 录
序一
致谢
导论
一 国家的艺术家:政治部第三厅与黄鹤楼大壁画
1. 抗战流徙与艺术家谋生
2. 政治部第三厅的组建与扩大宣传周
3. 第三科——战时艺术家的军事化组织
4. 美术工场与黄鹤楼大壁画
5. 朝野之间:全国美术家组织与领袖图像的流行
6. 艺术家的流散与政治区域划分
二 从创造社到决澜社:革命浪潮中的倪贻德日本游学
1. 美术革命与私情文学——青年画会与创造社
2. 社会革命与内心革命:北伐时期的倪贻德
3. 东京的左翼文艺运动与中华留日美术研究会
4. 摩登体验——艺术家的东京漫游
5. “写实主义”的实技与观念:川端画学校的研习
6. “美术之秋”:跨语境体验与决澜社的形成
三 壁画的“内战”:抗战初期美术界的媒介竞争现象
1. 香港岭英中学的《抗战》、《建国》壁画
2. 《放下你的鞭子》:洋画和街头剧
3. 战前美术界的壁画认知
4. 抗战美术的风格突变与媒介竞争
5. 作为视觉参考的里维拉壁画
结语
四 敌我的镜像:黄鹤楼大壁画与中日宣传战
1. 画稿释疑——关于壁画实战功能的推理
2. 壁画的观众——1938年黄鹤楼大壁画的两个版本
3. 战利品与精神武器:敌我双方的宣传策略
4. “卫国”与“报国”——中日艺术家的师生之战
五 “新写实主义”的流变:折衷的理论策略与“孤岛”时期倪贻德的洋画创作
1. 战前“新写实主义”的输入与论争
2. 旧瓶新酒:新写实主义与战时绘画
3. “孤岛”上海与尼特画室
结语
结论 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关于黄鹤楼大壁画的反思
图版资料
参考资料
附录
本文原载于“美术遗产”公众号,感谢蔡涛老师授权海螺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期编辑 | 陈嘉佳
推荐阅读
有件大事,微信算法改版了!
亲们要是不给海螺加星标,
可能就听不到海螺的呼唤了。
所以,拜托一定要给 “海螺Caracoles”
加星标,加星标,加星标!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