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诚法师: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三)

2018-04-05 学诚法师 佛心慧语
佛心慧语微信号:XinXueCiHang

皈依正信三宝,远离附佛外道, 听闻正法,亲近善士,依教奉行,持戒精进。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三、切实认知修行历程,依止师友长期学修

我们建立起这些正确的认识以后,在学修上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对一般人来说,学习佛法是一个需要长期熏习、渐渐净罪集资、培福养慧的过程,如《(八十卷)华严经》说:“具十自在观世间,以此而升善慧地,以微妙智观众生,心行业惑等稠林。为欲化其令趣道,演说诸佛胜义藏,次第修行具众善,乃至九地集福慧。 ”(卷第三十九)佛法学修不能太着急,欲速则不达,太急了反而可能导致学不下去。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种误区。


  我们可以从共世间的角度来做一 些类比,譬如坐宇宙飞船飞离地球,先要造好飞船,备足燃料,坐船人还要练就强壮体格,然后坐着飞船渐渐加速,当速度达到地球离心速度时,才能顿时超出大气层,自在遨游于太空。虽然飞船冲出大气层是很快速的,但前面飞船的制造、燃料的准备和体格的锻炼等等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乃至飞船的加速也需要一个时间过 程。世间事物的成就大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如庄稼的生长需要光合作用,时间要够,庄稼才能成熟;矿物也是一样,煤炭、石油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成为矿物。一个体育运动员,从小就开始练赛跑,可能练习了十几年最后才能够拿到一次冠军。造器皿也是一样,要去烧制一件瓷器,你虽然懂得原理,但需要时间精心准 备,经过一定的制作程序,才能把它烧成。学佛也同样如此,不是懂得了道理就能马上成就的。一念顿超也是需要足够福慧资粮和因缘条件的,先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乃至多生多劫的熏修,渐渐才成为上根利器。善法就如同瓶中的甘露水一样,需要一滴一滴不断地累积,从第一滴到最后一滴,都是非常重要的,最终才会圆 满。另一方面来说,通过不断熏修,我们的福慧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最终一定会成就。那种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有很大成就的想法往往会落空,甚至会揠苗助长,欲得反失。


  另外,在长期的熏修当中,我们的进步往往不是一种直线上升的模式,而是曲线发展的,也就是有时低落,有时昂扬,反反复复,在此 过程中慢慢进步。就像骑自行车一样,我们一般不会总是骑在平直的路上,常常有上坡、有下坡、有平路。当然可能大部分是平路,也就像我们的学修生活,大部分时候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平平凡凡。昂扬时不要停止学修,低落时不要放弃学修,不论顺利还是挫折,都待之以平常心,平稳学修,才是真正功夫。


   如何在平常当中修行呢?祖师讲“生处能熟,熟处能生”。“生处能熟”就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比如对一件不会做的事情,我们努力去做,渐渐就熟练了。修行对于我们来讲本来也是没有经验的,经过不断熏习,慢慢熟悉了。等到我们事情会做了,佛法也熟悉了,就又要“熟处能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如同儒家讲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对于每天接触到的佛法,都要把它当成是第一次遇到一样,都是最新的。不能认为过去听过的佛法,我已经知道了,不愿意再听 了;也不能觉得在寺院里就是上殿、过堂、诵经、出坡、学习,每天都是这些,久了就没有味道了,其实随众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比如说,寺院里规定几点起床、几点上殿、几点过堂、几点出坡、几点上课,只要你照着去做,不迟到,不早退,与众和合,身心安稳,就是成就持戒;你每天坚持这么做,而且念兹在兹、全心全 意做,就是成就定;你每样都如理取舍、认认真真地做好了,就是成就慧。随众的过程中,戒定慧的功德就都能够得到成就。它看起来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但要真正做得好也是很不容易的,这其实是一种很高的修行。单单以每天过堂来说,如果能做好随众食,就会有很大的利益。如《沙弥律仪要略述义》说:“古云:随众得 解脱,而有八义:一、声板即赴,不懈怠故;二、供养现成,得省力故;三、作平等观,无人我故;四、息诸戏论,存正念故;五、如法观想,深入理故;六、不偏众食,绝疑谤故;七、甘苦同受,无拣择故;八、起止威仪,不放逸故。若不随众,则不解脱可知也。”(卷下)


  其实佛法就如同阳光、雨露、空气和水一样,我们时刻不能离开。就像饮食滋养我们的色身一样,佛法是滋养我们法身慧命的。我们一两餐不吃饭还可以,七八天不吃,就活不下去了;学修佛法也是一样,半天一天不接触还可以,两三天不接触就会出问题,长期不熏习,正念正知就会失去。佛法是对治烦恼的,天天跟佛法相应,跟吃饭穿衣一样,烦恼自然就会减少,智慧慢慢就会开启,就会渐渐走向解脱。


  因此学修佛法时,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用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就像跑马拉松比赛,刚开始就冲得很猛的人往往没有好成绩,那些拿金牌的一开始可能是平平淡淡的,到后面的阶段功夫就来了。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时间的累积,要长长久久地走下去,功夫才能有大成就。如《禅林宝训》说:“灵源曰: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学者果熟计而履践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卷第二)


  刚才提到,我们修行的状态会出现起伏,心力有时会高,有时会低,特别是在业障现起的时候,心力低沉,缘不到佛法,事情也不想做,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这就进入了“危险期”。这时候该怎么办呢?一方面靠自己祈求,另一方面要靠别人的鼓励。有的人障碍大的时候心力一点都提不起来,连佛菩萨也不想去拜,祈求心也生不起来,那怎么办呢?就要靠别人给我们帮助,这非常关键。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得到别人的救助,就会“死去”。这跟去医院看病一样,我们病重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抢救,肯定就会死去。学修佛法的路上肯定会反反复复,但是不能掉到万丈深渊里去,掉进万丈深渊就会丧命。也就是说,这种波动允许一定的幅度,但是不能退得太离谱,它有一定的底线。退的太过头了,功夫就废了,元气就恢复不起来了,人就死了。这个时候,就需要靠善知识、同行善友的帮助,就如同生了重病要靠医院、医生、护士一样,因为医院里才有齐全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医生才知道如何治疗我们,护士才会给我们打针吃药,我们才能得救。学修佛法也是一样的,要看你在最困难的时候,能不能得到师友的救助。


  那我们能够得到师友救助的因在哪里呢?一方面平时要多关心别人,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主动去提供帮助。多造这样的善业,将来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就容易得到帮助。另一方面就是对师友的信心,相信善知识能救我们,同行善友能帮我们,这是最根本的因素。否则即使是师友主动来关心、拉拔我们的时候,自己缺乏信心,我们的手却不肯伸出来,那也是没有用的。对师友的信心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这一点是共世间的。比如两个人,他每次给你讲的都是实话,每次讲的话对你都是有帮助的,那么久而久之你对他就很信任了。因此修学佛法的人必须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善知识、善友多做真诚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师友缘,不断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逐步在自己的内心当中累积,慢慢就会变成一种信念。就像小孩子遇到困难马上就会找自己的父母,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会赶紧去找老师一样。也就是要在我们的心中形成一种信念:我修行上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都可以而且应该去找善知识、善友,他们是我的依靠。有了这种信念之后,也就可以说对于师友产生了比较坚定的信心。


  有些人信佛学佛,偏重于理论上的推演,其实对于佛法、善知识、善友真正的信心并没有建立起来。理论上讲来讲去,自己做不到,并且因为自己做不到,同样会用这样的眼光看别人,认为别人也做不到。其实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一天,你开始怀疑佛法是不是很可信,是不是不灵验,觉得别人好像也跟自己差不多,也没什么佛法可言,那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了。做一个很简单的比较就可以知道 这种想法的错误所在:为什么在两三个月前,甚至在一周之前,你会认为别人修得很好,自己也很好,难道说过了几十天乃至于几天的时间,所有人的修行都退步了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怎么会你退步了别人也跟着一起退步,你进步了别人也跟着进步呢?这只是自己的一种认识,是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别人、认识别人。别人 真实的功夫、境界我们实际上往往是不知道的,就如同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境界,二地菩萨不知三地菩萨的境界一样,除非我们比别人高出很多,才容易看清别人实际的功夫。


  我们对佛法不相信,对善知识、同行善友不信任,都是极重的业障。所有的佛法都是建立在信心基础上的,我们信心生不起来,就说明 内心中还有很多的疑惑。这些疑惑就是我们的业障、烦恼障,就是内心中最大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能把它当成是正常的,认为时间长了就会自然解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内心中已经有毒、有障碍了,就像计算机里面感染了病毒一样,如果不去消除它,时间长了,不仅不会好,还可能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要去忏悔业 障、集聚福慧资粮,慢慢信心才能够生起来。如果不去集福养慧,不去忏悔,生起信心就很难。集资粮和忏悔是一体的两面,从正面来讲要去集资粮,从反面来讲要去忏悔,这都是要对治我们内心的问题。内心的问题对治以后,信心才能够生起。信心生起后,学修才能够一路相应下去。



微信ID:MusicEA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小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