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创投机构如何发力“投后管理” 对被投企业价值进行二次发掘?

2017-06-01 卓泳 李明珠 创业资本汇

“要在不缺钱的时候融资”、“你走过最长的路是投资人的套路”、“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吗?”近日,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合伙人肖群、周绍军与多位创业佼佼者轮番上阵,向被投企业分享创业经验和心得,以及创业的心态和技巧。作为东方富海投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富海深湾课堂不定期地给被投企业呈现一场场声情并茂的创业投资分享会。

“这两年,越来越多创投机构开始注重投后管理,甚至有的成立独立的投后部门。”深圳一创投机构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而证监会在5月27日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要求对专注于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创业投资基金在市场化退出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更是彰显了投后管理的重要性。在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看来,减持新规之下,国内一二级市场套利空间被压缩,优胜劣汰更加明显,投资人将更加看重PE机构的投资和投后管理能力。

理论上,通过好的投后管理服务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概率。可是,投后管理却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事,耗时耗力却成效未知,往往容易被忽略。私募登记备案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底,中国私募股权、创业管理人数为1.06万家,管理基金2.15万只,实缴规模达5.59万亿元,PE/VC占据私募总规模的大半壁江山,占比达62%。也就是说,在“双创”的大背景下,许多创业者并不缺资金,但此前的“空空狐”等事件一再给行业敲响了投后管理的“警钟”,对创业者来说,随资本而来的投后增值服务更加珍贵。

增设专职投后团队

作为投资全流程“募投管退”中重要一环,投后管理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30年前,而这一环节在近年越来越被重视起来,过去由进入项目董事会的投资人主要负责的投后工作,渐渐地开始由专职的团队来分担和延展。

“我们在2016年成立了专职的投后管理部门,由内部员工调配和特殊岗位对外招聘两部分人员构成。”高特佳投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些专职的投后管理人员涵盖了金融财会、法务、行业、战略、管理等各个专业,目前整个投资人员和投后人员比例为5:1。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创投机构的投后管理都采取了“双轨制”。以高特佳为例,一方面按照“谁投资、谁负责”的原则,需要时向投后管理请求资源和借用力量;另一方面,如果有投资团队人员变动或者项目运营出现特殊情况时投后部门就立刻接手负责。

毅达资本也有类似的制度,“我们的投后工作通过小团队建制,大平台协作的方式完成。一方面由投资团队对项目全周期负责,另一方面举全公司之力协助团队调动资源。”毅达资本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建立了项目风险评级制度,定期对所投项目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和评级,一旦有项目出现异常情况,公司合伙人会和投资团队共同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提供服务。

“投资团队是最懂行业和所投企业的,能够在项目成长的全过程敏锐地识别风险、嫁接资源,而公司的其他资源也可以帮助投资团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开展投后管理工作。”上述负责人表示。

而拥有十年投资经验的老牌创投机构分享投资近两年在投后服务工作上也下了“重本”。5月27日晚,国内知名儿童内容品牌“凯叔讲故事”召开旗下主打产品《凯叔西游记》全集产品上市发布会,宣布完成了由新东方领投,挚信资本、浙数文化和艾瑞资本跟投的B轮9000万元融资。而在发布会召开之前,“凯叔讲故事”团队一直没有招到合适的品牌/市场总监,分享投资投后服务团队品牌/营销小组得知情况后,立即派人前往北京,全程支持“凯叔讲故事”“5.27融资发布会”的传播,包括公关传播方案梳理、资源嫁接,以及和公关公司的有效沟通。

“品牌管理、媒体传播、后续融资等这些专职岗位都是我们之前没有的,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来的管理服务范畴。”分享投资联合创始人、大居住基金主管合伙人崔欣欣告诉记者,最近两年,分享投资在投后方面从服务的角度做了更多尝试,针对不同阶段的企业,增加了一些功能型的人才岗位。“目前我们的投资人员和后台支撑人员比例是1:1,甚至后台服务人员会更多。”崔欣欣说。

对被投企业价值进行二次发掘

为何投后管理和服务越来越受重视?其中一个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沉淀,许多机构投资的项目数量越来越多,管理的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了。“项目数量多了以后,投资人要一边找项目,一边做服务,精力显然不够,如果有后台支撑和分担,不仅精力上有保障,被投企业的服务也能更加专业高效。”崔欣欣告诉记者,除了与被投企业数量规模有关,还与被投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这两年许多机构投资的项目都偏早期,包括我们,早期项目的经营管理经验往往比较欠缺,需要更多帮助。”

对于创业者而言,融资的核心目的概括起来就是“融资、融智、融资源”,相应的,投资者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发力,才能提高创业企业的成功率。“我们目前投后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对被投企业的价值进行二次发掘。”高特佳投后负责人表示,围绕“做有价值的二股东”投资理念,高特佳在投后服务中扮演着四个角色,分别是观察员(企业需求跟进等常规工作)、运输员(资源对接)、教练员(管理输出、价值提升)、消防员(风险管控)。该负责人表示,投后管理其实贯穿了整个投资过程,在投前就介入其中,和一线投资人员一起发现被投企业存在的亮点和瑕疵,在投资完成后就开始帮助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管理水平,使其尽快走上正轨。

为适应创业企业和创业环境的变化,毅达资本的投后管理与两年前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是,公司对项目成长过程中的规范性要求更高,创投机构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已投企业进行资本市场规划,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整合各种中介资源,帮助企业做规范治理和信息披露,实际上达到了监管前移的作用。第二是,与企业的非正式互动更多,比如我们不定期的举办多种形式的CEO俱乐部、董秘培训,帮助企业家获取跨界信息,启发管理创新思维,创造跨行业学习和合作的机会。第三是,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在股权投资之外,为所投项目提供更多的综合金融服务来满足企业贯穿始终的融资需求。”

在为创业者提供财务、法务、市场、业务等方面支持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创投机构在投后服务上建立被投企业的生态圈和产业链。以分享投资为例,其很早就参与和支持一些垂直行业的培训课程,一方面为公司旗下相关的产业基金开辟更多的项目来源,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被投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参与课程机会。

投后机制需要投融双方共同建立

深圳一创投圈内人士指出,投后管理虽然近年来已逐渐被各家机构重视,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规范化的发展。“从公司的投后人员比例就能看出来,很多机构只有投资人,并没有专职的投后管理人员。”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在许多公司,投后管理和服务并不计入投资经理的KPI考核,所以许多投资经理忙着找项目,根本无暇顾及每一个项目发展的方方面面。此外,每个项目所需要的资源都不尽相同,投资机构自身的资源也未必能覆盖到每个项目,而公司内只有少数资源能通用。“目前大多数机构的投后服务偏重于法务、财务等公司规范的需求,以及为其找后续的融资方。”该人士告诉记者。

事实上,设立专职的投后部门和招聘专职的投后管理人员是投资机构一笔不小的成本,而这笔投入却不见得一定有产出,投后的效益往往难以量化,这是许多机构都会去考量的问题。对此,崔欣欣算了一笔账,分享投资目前累计基金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如果被投项目因为投后服务做好而带来1%的价值增长,也就是五千万,那么所投入的这笔成本也是值得的。

“我们的投资机构在公司的数轮融资里一次也不落下,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刚刚完成C轮融资的大数金融创始人柳博告诉记者,作为公司的早期投资者,红杉资本在创业团队从职业经理人走向企业家的路上给予了不少帮助,而PAG则凭其丰富的金融行业资源,给公司输送不少资源,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在金斧子助理总裁叶子昂看来,不同阶段的融资对来自投资机构的需求都不一样。“B轮以前,投资机构对我们的服务更多是标准化的,比如每年组织年会,有专门的投后人员来定期沟通等等;但到了B轮以后,我们需要的东西就更加个性化,而投资机构的投后服务财务属性也没那么强了,侧重于业务资源的互补和协同,比如给我们带来客户,以及跟相关监管层沟通的路径等。”叶子昂认为,作为创业企业,应该主动积极地与投资机构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机制,而不能等着投资机构上门来给予服务,“要确保创业者和投资机构之间的信息是对称的,投后管理和服务或许是孤掌难鸣,需要双方的共同协作和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