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萌芽》一起成长的,不只是80后作家,还有我们
在许多人的初、高中时代
可能有这样一本杂志
陪伴着他们度过了那些年少的岁月
它叫《萌芽》
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
但更重要的是,它是许多文学青年梦想开始的地方
“任何参天大树都是萌芽长成的”
如今它已经创刊60周年了
《萌芽》60周年纪念刊
而和这本杂志最密切相关的
是一场名为“新概念”的作文比赛
参赛者来自全国各地 没有限制
他们怀揣着同样的文学梦想
写着最特立独行的文章
而这场比赛也培养出了
一批日后青年文坛的主力
韩寒、郭敬明、张悦然...
这些80后作家的名字你一定很熟悉
《萌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报名表
▼
“在获奖的那一个月,你比BigBang还火。《萌芽》成为了街刊,大家像追剧一样追《萌芽》,追那些作者。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当然,我是被追的那个。”
当我们还在谈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时候,韩寒的名字总是不能被忽略,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或许是韩寒梦开始的地方,也是许多人认识韩寒的地方。虽然现在他已经有了多重身份,畅销书作家,赛车手,导演,甚至还有了“国民岳父”的称呼。
就作家身份而言,韩寒似乎从来没想过成为文学大家之类的,如果要从写作技巧上去严苛的话,那么可能他的书会被乱批评一通。从最早的《三重门》到第二个时期的《长安乱》、《一座城池》再到后来的《1988》,不得不说,韩寒写作的状态是在走上坡路的。
不是他的铁杆粉,只是粗略地看过几本书,无法轻易评价内容的好与坏,但是对他书里那种轻松的氛围很有好感,和读者之间不用刻意经营什么严肃话题就能让人捕捉到忍俊不禁的亮点。他的书和我们一起在成长,从叛逆桀骜,义愤填膺地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再到安静地妥协,和谐的点赞。我们,不就是这么过来的么。
除了写书之外,他还做了很多事。韩寒创办杂志《独立日》,但是这条试图用文艺改变社会的道路似乎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杂志已经停刊,但仍旧值得纪念,“虽然现在独唱但必有合唱之日”。
后来这批人共同制作了一款足够文艺的APP「ONE·一个」,“复杂世界里,一个就够了”。那时候一张图片、一句金句、一篇文章、一个问答,一首音乐成为很多文艺青年贴标签的利器。而当这波小资高潮过去之后,鸡汤软文便已不再能够满足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日渐疲乏的审美。
14年的时候,韩寒转战电影界,处女作《后会无期》成为那个炎热夏天不完美,但是足够好看的文艺片,也捧红了原本安静的东极岛。“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喜欢就是放肆,爱就是克制”听上去都足够韩寒。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韩寒并不是那么完美,身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他的确陪伴并且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们和这个世界真的谈崩的时候,好像他总能在前头,说一些简单的话,为人指点迷津。
很高兴遇见你,韩寒。
“像大海一样强”
现在说起郭敬明,我们总是爱恨交加的语气。
爱的是他从十几年前累积到现在的人气,恨的是他身上的一堆问题。
抄袭,虚荣,拍一堆烂片,商业化痕迹过重,似乎关于郭敬明的负面标签绕起来可以做一个大盘点。
可是撇开这些,我常常在想一件事,这些四面八方而来的谩骂难道不是对我们自己青春回忆的一种嘲讽么。当年的我们,不也是捧着《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追着《最小说》、《小时代》,还惊叹于原来还有悲伤逆流成河这样的遣词造句的么。
也许现在的我们已经长大,爱上了真性情的段子,阅读品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觉得书里那些大段大段刻意的悲伤和疼痛成了一种多余的无病呻吟,45度仰望天空的心情是一种很愚蠢的表现,甚至开始厌恶和鄙视曾经还抄在笔记本里的那些矫情的字句。但是这些真实地发生过,郭敬明的那些青春文学猝不及防地介入我们的生活,像化学反应般有了巨大的响动。
有人说郭敬明现在已然是个成功的商人了,定位非常正确,知道自己消费的是哪些受众人群,游刃有余地操纵着粉丝经济。从《岛》系列,柯艾,到最世的成立,《文艺风象》和《文艺风赏》杂志的出版,不仅成就了郭敬明,也捧红了一批旗下的写手。甚至还举办了“THE NEXT”文学之新这样的选拔比赛,就好像当年的新概念大赛一样,郭敬明和他的团队打造着中国前所未有的青春文学产业链。
除了作家和商人,郭敬明身上还扮演着导演的角色,从《小时代》系列到《爵迹》,只是这个角色似乎总是带给人失望,口碑两极分化明显。前不久看到《夏至未至》要被搬上荧幕了,主角们信心满满的样子,希望这次会是个不一样的开始吧。
我想,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郭敬明,但总有人十二岁,总有人会喜欢。
“我是呓人,卖梦为生”
对很多人而言,和张悦然这个名字最深刻的一段记忆,可能是在初高中时期。
记得上一次看她的长篇小说,还是《誓鸟》。
而现在,她带着自己的新书《茧》再次跃入我们的视线中。也许时隔七年之后的再创作,张悦然真的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动。《收获》主编程永新说,“这部《茧》一定会改变人们对80后作家的整体印象。”其实80后作家这个标签跟了张悦然很久了,在《茧》的新书发布会上,余华甚至说“你到了100岁,读者也当你是80后作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张悦然的确是80后作家中的代表性力量。
张悦然最新长篇小说《茧》
《葵花走失在1890》、《樱桃之远》、《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似乎张悦然的每一本书放到现在来看,还是觉得很熟悉,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读书的时候,躲在被子里偷偷看亦或是在班上互相传阅,一起分享,对书里的情节念念不忘,大笑或者泪流满面。
一直觉得张悦然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她的青春小说有些悲惨,也有些黑暗,但更多的是特别。故事构思和文字表述都很有意思,似乎在书里总能看见成长过程中千奇百怪的我们。正如莫言对她的评价那样,“张悦然小说的价值在于:记录了敏感而忧伤的少年们的心理成长轨迹,透射出与这个年龄的心力极为相称的真实。”
而从08年开始主编的《鲤》系列,对张悦然本人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而对我们来说,则再次看到了张悦然的蜕变。现在的张悦然,除了作家的身份,更是人大的青年讲师。总觉得她会越来越好吧,一次次地破茧而出。
从第二届作文大赛到现在,周嘉宁的成名也有十年之久了。
然而很多人认识周嘉宁,却从《鲤》开始。
和前面的作家们不同,同样借助新概念这个平台脱引而出的周嘉宁似乎显得并不那么聒噪,甚至越往后越拥有出人意外的沉稳。
从《流浪歌手的情人》、《杜撰记》到《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周嘉宁的短篇小说呈现给我们的不只是生活的一马平川,还有那背后不为人知的哀怨、惊恐与忧伤。除了短篇之外,她的长篇小说也有可圈点之处,从最早的《女妖的眼睛》、《往南方岁月去》到半自传性小说《天空晴朗晴朗》,再到15年新作《密林中》,周嘉宁在逐渐摆脱青春写作这个标签。但是这个文字很有质感,且拥有复旦中文系硕士这样的高学历,在海派文化圈也混得很好的才女,一直以来受到的关注远远不及同时期的80后作家。
周嘉宁15年新作《密林中》
金宇澄说,“周嘉宁的小说有直指人心的魅力”。但即使是这样,周嘉宁仍是那种双脚离地的清贫作家,正如《密林中》的封面上所写的那样,“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期望在荒原、巨山,或者无法泅渡之河中遇见另一位伙伴。人生更像是漫游在大海里的哥伦布,甚至不抱有遇见一块大陆的希望。”
也许是性格使然,又或许是生长环境的狭窄所致,我觉得周嘉宁的身上一直存在着一种远离人间烟火的冷寂气质。谁说非要热闹才好呢?
作家颜歌
当然,从轰轰烈烈的“新概念”中脱颖而出的绝不是只有这些80后作家,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作家,比如七堇年,颜歌,蒋峰,张怡微等等。曾经看过颜歌的一篇访谈,她说道:“新概念造就了一批少年作家。真正到了现在,我的写作,继续的写作,和新概念基本没有关系了。”
我想,保持这种心态一路走来的应该不止颜歌一个吧,很多还在坚持写作的作家应该也有类似的想法吧,毕竟对他们来说,比赛只是一个充满了憧憬的开端。
最早的《萌芽》杂志
对很多人来说
《萌芽》的意义是非凡的
不仅是一本文学刊物
更是一代人青春的回忆
也许它并不像《收获》、《当代》那样
走的是“纯文学”的路线
但是这片肥沃的土壤也培育了一代文学青年
现在《萌芽》已经创刊60周年了
也经历了新的改版
线上线下开展多元化的模式
小编作为曾经的一名读者
心愿就是
希望“这座文学世界的灯塔”
会永远亮着
文丨yuihannie
图片来自网络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回复“4”了解详情-
胡德夫:听65岁的白头鹰唱感动台湾岛的故事 |
木玛:在酒吧点牛奶才是现在的摇滚精神 |
那些逼疯出版社和读者的书 |
谁教会了你“性”这件事? |
天儿这么热,一起去剪个短发吧 |
安迪▪沃霍尔、鲍勃▪迪伦和她 |
人丑不如多读书,撩妹就要撩梦露 |
薛之谦:一个人能有多不正经,就能有多深情 |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购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