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百川《谜病例话》之十一:穿凿牵合

2016-08-28 喜爱灯谜的就点》 微谜会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微谜会”可快速关注            


之一:面底相犯

之二:倒置扣合

之三:重门扣合

之四:扣合空泛

之五:扣合呆直

之六:以偏概全

之七:用典错误

之八:当头用典

之九:晦涩艰僻

之十:支离杂凑

 

十一、穿凿牵合


韩江胡郎《怀蝶室谜话》以为制谜“忌凿”,他为此毛病下的定义是:“一义相类,两意略同,虽觉不合,勉强求成。”而谢会心在《辍耕谈虎录》的“忌牵强”也说:“谜无论如何曲折,其底面互通之处,必须扣合稳惬,一经揭出,人人皆可满意,若只就一己偏见,强为附会,纵说得过去,而识者期期以为不可,亦何足贵。”

 

我们现在提出的“穿凿牵合”的毛病,指的就是这类用巧太过,于文句间穿凿别义,牵合取扣的谜作。这些谜挂猜时难以循理觅底,对释时唯觉牵强扭捏。“穿凿”与“牵强”本属二个症征,但一条谜可能因“穿凿”而入“牵强”,为“牵强”而露“穿凿”,常为表里,故归并而作“穿凿牵合”,举例时视其偏欹尽量指实类属。

 

1、格格磔磔鹧鸪声(猜泊号带名)霹雳火、秦明

 

评释:武汉旧《文虎半月刊》上有清代人的《百八骊珠》谜选登,它限定一个格式,无论底材长短,底义显晦,将一百零八个泊号带名,一概以七字一句的独脚虎来纳制。因为限定字数,所以有很多勉强而成的谜作,本例即其中之一。这个谜应作如是解:“唐代钱起《九江行》有句“格磔鹧鸪啼”,面上的“格格磔磔”本就作为鹧鸪的叫声做入的,但“格格磔磔”又是闪电发出的声响,所以用来扣泊号“霹雳火”;韦庄又有咏鹧鸪的诗句:“秦人只解歌为曲,越女空能画作衣。”韦庄是在咏物时指事,上句是说秦地人有唱《鹧鸪词》曲的,下句指越地女将鹧鸪描绣以作衣饰。谜作者抓住上句,既然秦人能唱《鹧鸪词》,那么“鹧鸪声”就惟秦明之了。但虽是用了韦庄诗意,其下句越女云云,因入谜无需,所以不提也罢。这个谜以“格格磔磔”移义来扣霹雳火,已有割裂牵合之嫌,而以“鹧鸪声”来扣“秦明”,全靠暗用僻诗,更属“自己脚指动”,集“穿凿牵合”的毛病于一身,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2、月光如练满金尊(猜泊号带名)小李广、花荣

 

评释:本谜与上例出处相同,谜面撰写了一个对月畅饮的情景,它也是采取断扣的手法,但其串解更为穿凿离奇。因为苏东坡《后赤壁赋》有“山高月小”一句,所以面上的“月”也是“小”的;沈佺期写过“浓李光如练”的诗句,因此谜面的“光如练”就非“李”莫属了;谜面的“满”有充实弥漫之义,谜底就以“广”释之;而张翰咏菊有诗“黄花如散金”,故凡“金”都必以“花”扣之,末了,将面上的酒尊的“尊”,移义作为尊贵的“尊”,用来扣谜底的“荣”,你看他拟谜的心思何其缜密,回肠九曲,运法多么复杂,化整为零,几乎信手拈来,皆可入扣。但这中间若非作者有固执己见的决心,具牵强附会的手段,怎能成此若不自作解人、则别个百思莫辨之作?!

 

3、袁尚索马(猜地理名词)本初子午线

 

评释:谜面出现个三国人名,乍看似乎用典的谜,但它的扣合,介乎有典无典之间,呈藕断丝连之态。袁尚是东汉末年汝阳人袁术的第二子,袁术表字本初。谜面挂出“袁尚”,谜底就以“本初子”来应答他,似乎用典,但下面就不这么白直了,“索马”好像是说他追寻一匹马,或叫人牵马来,这么猜,你就永远别想猜到谜底。它是说,“索”是“线”状的东西,“马”在时辰中属“午”,袁尚那匹有索的马,就是“本初子”的“午线”。且住!你是在讲三国还是怎的,马索有叫午线的吗?谁说他是乘着一匹“午”来的?莫急,这是在制谜,谜不是不作本义猜么?谜不是忌率直么?这就是你们所追求的别解!唯唯,这确实是别解,还很别扭。如此强作解人,穿凿牵合的别解,宁可少些。

 

4、此曲只应天上有(猜五言唐诗句)弓势月初三

 

评释:昔人有以“月儿弯弯”射“此曲只应天上有”被誉为别解传神的佳作,其佳处,不必评论家鉴赏提示,人人可见。因为月儿本来就在天上,所以说她此曲只应天上有,水底的月是虚像,陆地上是断乎没有的,谜底的“曲”是歌曲,作弯曲来解,这样显得很自然,因此说它是别解的佳作。还有谜底的“此……只应……有”,非但不是剩文,且起着语气转折,委婉陈述的作用,因此又说它是传神的佳作。现在举例的这谜,粗看好似与之相类,但再看一下,就可发现两者同曲而不同工,首先是谜面,这个“曲”字十分空泛,除作歌曲本义解外,不能指实什么东西,天上虽然空得很,但“曲”的东西还是有的,古人不是说“银河九折”吗,“曲”得很的,还有“虹”,小孩亦晓得那是“曲”的,而且很美,这些也都是只天上有人间无的。再说就是弦月,古代咏弦月有“映水有钩鱼榷钓,御山无箭鸟惊弓”,实在亦是“曲”的,但那“曲”在天上的弦月就是上弦月吗?不!还有下弦月。所以这谜在面上将曲别解之后,落实到谜底的“月初三”,就偏执得很,要说弦月就是初三月,那是很牵强的,要是说天上凡“曲”的都是月,更是牵强拉扯了,作者是以“想当然”来为这个谜底构取谜面的。

 

5、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猜电影名)燃烧的路

 

评释:这同样是以“想当然”牵强成谜的病例。谜面的“着”是附着接触的意思,是指人在旅途,前不近人家后不靠旅舍。用来扣底,将“着”字别解作“着火”用,转义入底就是“燃烧”。先在面上别解好不好,或“着”字本身别解得妙不妙,非本题欲述,我们指谪它的是谜底的那条“路”,当然,谜面虽未写人也无写路,但人与路自在其中。问题是既然前的村也不“着”,后的店也不“着”,而偏偏中间那路燃烧起来呢?是路边的树失火?还是有人在路面上撒汽油?凭这个谜面,如何能使人猜出这个谜底来?问理由,或许就只能说是“莫须有”了。这就是“虽觉不合,勉强求成”的毛病。

 

6、醉卧沙场君莫笑(探骊)春秋人、陈完

 

评释:“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唐代一首很有名的反战诗,它描写战争间隙,人以酒浇愁,一醉方休的心情,以征人自我解消的口吻说道:“我就是醉死在这战地上,也请你不要讥笑,反正是死,你见过几个出征的人能活着回去?!”本谜就是取其第三句为面,探骊格谜是要让人从谜面先寻谜目带出谜底的,这谜如真的挂出来猜,要寻得那目是很困难的,谜目是“春秋人”,“人”是诗意中自然就有了的,不成问题,但“春”却须从面上的“醉”想到饮酒(直接想到“喝春”的或许会有,但肯定不会多)。再转到“春”上来,而那个“秋”要扣合谜意,是必须参合整首诗的诗意,用古今字通用才能转到“愁”。单这个谜目的寻出就要人从“醉”到“春”作超级联想,再从章旨平空想到“愁”而代以“秋”,真是穿而凿之。谜目勉强有了,于是来求底,谜底的“陈”,必须在谜面的“沙场”想到“阵地”,又再用古今通同把它们通过来。再者就是“完”,靠面上的“醉卧”那征人可能是玩不“完”的,又必须从诗的下句“古来征战几人回”去推论出,“人一出征,必完无疑”。把谜底赋以“酒使愁人醉死沙场”的别意,可说是倾注着作谜者的一段理解之情的。但对照面底,要得出一个完整合理的解释方法,是如此的难,这样的谜,虽“穿凿牵合”四字也未能尽揭其症结,其间大概还有如明代柯潜论谜时说的“囿于情,则又有捕风捉影之嫌”的成分在内吧!


(注:未完待续。本文转载自郑百川著《百川谜薮》一书。2007年8月重印本。)

值得再读

 可点击以下链接,

查阅相关文章和资讯:


微谜会第二十季30则谜题汇总

(微信公众号:猜灯赏谜)


品读“微谜会”第十九季作品随想

(武骝)


吴江谜语大赛暨纪念薛凤昌诞辰140周年

地方谜史研讨会,很成功!


“名城姑苏”全国法治谜语邀请赛征文征谜揭晓:

“灯谜基本法”概念引人关注



了解更多灯谜信息

长按下面二维码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微谜会

………………

微信搜号码:dadengmi

查找公众号:微谜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