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同舟讲坛丨始于血脉 终于河流

2017-10-16 同济大学学生会

他在京都净琉璃寺思考佛手印的意义;在英国砖块街寻找班克西的涂鸦;在德国聆听爵士乐;在波兹坦探访老建筑……


他出于对生命的理想与活力的追求而行走四方。


他把山水花鸟藏在景德镇陶瓷的釉下;把灵气逼人的猫抹到花团锦簇的墙上;把江南烟雨涂进深浅不一的笔墨深处……


他忠于对传统的热爱和血脉的传承而踽踽前行。


他是胡炜教授,他深爱之物,是工笔画。



工笔画追求形似,对质感和细节的把握有严格要求。画法讲求以线造形,经过画者细细勾勒后加以敷色、层层渲染方可最终成画。每个细节处理又包含多重技法,如丰富画面质感的皴擦。种种精谨细腻、极尽精微,使得画作的每一个点都能讲述一个故事。


故事的内核谓之四字:匠人精神。


工笔画虽追求形似,但不流于刻画。以工笔花鸟画为例,画者并非“临摹”自然景物,而是用线条与色彩写一首无字诗。个中诗性无需韵脚、词句之俗套以表,而以神韵之风直逼观者内心。此种“赤子天成”的情怀,正是中国文人对摆脱媚俗与机心的追求。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赤子天成”、不落俗套,工笔画被时间的积淀与诗性的灵魂赋予一种安静的力量。


如果说夸张的视觉冲击是偶然的艳遇,那么这种安静的力量就是必然的归宿。


前者由肾上腺素驱动,留下巨大的虚无;后者则源自古老被遗忘的本能,如长流的细水缓缓填满空虚。这就好比,人们总是在展览馆的巨大雕塑前流连忘返,却忘了每一凿下去前作者曾忍受的煎熬的痛苦。即使人们将眼前的美景记录在相机里,可终究是不会记得背后安静的美丽。



娱乐至死的时代,这种安静的力量却已经缺席太久。

你,与传统文化究竟错过了多久?


灌输而非启发式的教育常态或许早就让你与诗词古文,书法绘画匆匆作别。但她动人心魄的美,曾经将你震撼得哑口无言。传统并非僵死在历史里的废弃物,它是沉睡在你我血脉深处的热爱,一直等待着一个喷涌而出汇涌成河的契机。



在中国,经济基础已然具备的当下,或许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最好时代。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


胡炜教授所期待的工笔画应该“参与到世界的语境中”,而非停在历史片段里。这需要坚守,也需要割弃。


传统在当下的存在,不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其非凡的价值和意义。而让她继续存在,让她从血脉走向河流,需要我们走近一步,去和她重新相遇,最终相爱。


这一步,或许可以从聆听胡炜教授的思考开始。

 


👇👇👇

本次讲座将在后台征集大家想对胡炜老师想提问的问题,我们的后台工作人员将筛选出三个问题在讲座最后提问,欢迎大家留言!



/讲座信息/


讲座主题/守或弃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应对发展


主讲人/胡炜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协会会员)


讲座时间/10月18日     18:30


讲座地点/逸夫楼二楼报告厅


本次讲座需预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预约讲座。


文字丨胡岚

责编 丨杨晨

来源丨同济学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