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Blazer,为何能在此时代表Nike的球鞋文化?
当你看到这篇推送的时候,可能已经通过各种方式知晓,甚至是参与了Nike近期在北京所举办的一系列落地活动,而我们今次栏目所要聊起的产品,便是在这些活动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的Nike Blazer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Blazer在Nike Sportswear的版图中,称不上太过热门的款式,至少相比每年3.26必定推陈出新的Air Max家族、近两年卷土重来的Dunk SB,还有经久不衰的Air Force 1们,Blazer从在商业范畴上绝对称不上热门。那么,除去“风水轮流转”这种让旗下产品在热度上雨露均沾的思路外,Nike为什么会在今年如此重视Blazer,甚至让它站在了推广球鞋文化的第一线?故事,还要从遥远的1973年说起⋯⋯
1973年,距离Frank Rudy把空气塞入鞋底还有6年,距离Michael Jordan拥有自己的签名鞋还有12年⋯⋯所以从品牌的角度上来说,当时的Nike,还并非我们所熟悉的Nike,刚刚从BRS更名为Nike的他们,羽翼未丰,即便有着Cortez跑鞋这样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锐产品,但他们依然需要在最短时间内,以最高效甚至是最简单的办法获取消费者们的认知与认可,才可以在运动装备领域这块物竞天择的战场上生存下去。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在1973年推出了品牌旗下的首款专业篮球鞋,而Blazer这个命名,不仅代表了Nike波特兰本地的家乡球队,也意味着Nike品牌对于这双鞋的期许。
仅仅是美好的期许,对于一双希望在NBA站稳脚跟的篮球鞋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即便在那个年代,真金白银的推广也是必不可少。于是,绰号“冰人”,效力于马刺队的超级后卫George Gervin便成为了Blazer球鞋,也是Nike品牌在篮球领域的第一位明星代言人。
“当我刚进入联盟时,我穿的球鞋是adidas,后来Nike找到了我,给了我更多的钱,并且他们球鞋的质量也很好。于是在我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就一直和Nike保持着合作。”
老先生的话虽然有些过于“现实”,但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好的产品加上在顶级运动员身上不遗余力的投入,不仅是Nike当年脱颖而出的要素,其实也是品牌之后数十年里不断成功的准则。
至于当年的“冰人”,作为ABA与NBA两个时代中最伟大的超级巨星之一,他不仅数据华丽,充满观赏性的球风更是可以让摄影机时刻锁定自己,再加上Blazer在设计上考虑到电视转播因素而格外夸张的Swoosh Logo,使得当时赛场上每一张有关他们的照片,都如同广告一般醒目,Blazer自然也就名声大震。
有趣的是,同样是在George Gervin的脚下,Nike在行业内第一次提出了PE,即球员版的理念。在为“冰人”比赛而特制的Blazer PE后跟部位,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绰号的字样,而市售版则没有这样的设计。这种独特的做法,进一步体现了Nike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视,以及对于个性化的张扬。并且这款Blazer PE也为日后PE作为球鞋文化重要分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除了George Gervin,Nike还在当时签下了效率于开拓者队的Geoff Petrie和Sidney Wicks两位年轻球员,让他们同样加入到Blazer的代言团队当中。其中Petrie在1971年当选最佳新秀,并两次入选全明星,只可惜因为伤病不得不在1976年28岁时提前退役;Wicks则是1972年的最佳新秀,职业生涯总共四次入选全明星,同样是开拓者队在70年代的功勋球星。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知名度稍逊,他们在中国球迷当中的认知度并不高,也没有在Blazer球鞋上留下如Gervin那般的个人印记。
在此之后,Blazer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因为时间的更迭,而退出了专业篮球鞋领域。但实际上,除了曾经推出过用来致敬George Gervin的特殊版配色外,在进入新千年后,Blazer还和篮球运动以不同形式,保留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譬如在2003年的篮球主题电影《Like Mike》中,让Lil' Bow Wow从一名普通男孩儿成长为NBA球星的球鞋,正是一双Blazer,并且时过境迁,Blazer那独特的设计依然可以在荧幕当中令人过目难忘;
而在产品层面,2006年Nike针对亚洲市场,以三大派系,即“3 Silos”为主题推出了Asia Hoop Pack,其中Flight套装中便出现了以Nike篮球鞋鼻祖身份登场的Blazer,当然有关它和Flight家族较为模糊的关系,我曾在之前的Flight历史回顾栏目有过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2009年,Nike在那段时期以ReFresh为主题,推出了不少以Hybrid杂交为设计思路的中端篮球鞋,而Zoom Aspiration便是在设计中融入了包括Blazer、Vandal,以及Zoom BB这些不同鞋款的相关元素;
再说到2007年的Zoom BB,尽管没有官方资料的说明,但看看这双经典后卫球鞋那简洁的鞋面设计和醒目的Swoosh,又有谁能断言Andreas Harlow在设计它的时候没有考虑到Blazer的往日荣光呢?况且在同时期那款由Andreas Harlow与Dave Roulo联合设计的Air Zoom Autoclave Bball,他们便用Zoom Air与Blazer古朴的大底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尝试。如果你已经不太记得这双“复古版”Zoom BB,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我比Zoom快”这一当时的Slogan,或许可以勾起你不少有趣的回忆。
文至此处,Blazer的故事其实只算说了一半。如果仅是如此,它固然可以被看作为Nike篮球鞋的开山之作,但之所以Blazer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而非一种单纯运动的载体,很重要的一个要素便是滑板运动的介入。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球鞋文化是各种体育精神通过装备的凝聚——篮球的巨星光环、跑步对于科技和运动表现的追求,还少不了的就是滑板带入的叛逆态度。甚至在今天看来,Blazer在滑板领域的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它作为篮球鞋本身的成就。
相比篮球鞋在科技与性能上总是在日新月异地革新不同,滑手们对于鞋子的需求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太大的改变——保护、抓地、减震,再加上能够彰显个性的设计,仅此而已。正是这样略显质朴的需求,使得很多篮球鞋在“退役”之后,却能够在滑板领域实现再就业。譬如我们熟悉的Air Jordan 1、Dunk,以及今天的主角Blazer。
作为滑板界的传奇人物,Lance Mountain曾这样回忆,“我第一次看到Blazer并不是别人脚下,而是在一本滑板杂志里面。当时有很多职业滑手都选择这双鞋,而从我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对它念念不忘。可以说它是我青春的一部分。”
也正是因为这份在滑板领域的特殊地位,在进入到新千年后,Blazer也和Dunk一样迎来了以SB之名的不断改款,并且推出过包括与Supreme、 Stüssy,甚至Lance Mountain本人在内,与滑板息息相关的众多联名版本。
当然,在所有有关Blazer的滑板故事中,最为中国滑板爱好者以及球鞋爱好者所熟知的桥段,当属2007年Nike与上海滑板店Fly Streetwear携手推出的那款SB Blazer Premium”Milk”。在它身上,Fly主理人韩敏捷(Jeff)用巧妙的设计,讲述了自己从牛奶送货员到滑板文化推广人这种身份的转变,以及其背后的坚持。
独特的牛奶包装上,更有着这样一段,代表了中国滑板以及潮流文化一个时代的话语“为了纪念Jeff对中国滑板运动持之以恒的贡献,最好的方式就是设计一双代表其过去牛奶包装及投递职业的运动鞋。Jeff从牛奶工业失踪已久,可是FLY每天仍然在为中国滑板运动的饥渴身躯提供新鲜给养,让我们举起牛奶杯,穿上“MlikBlazers”,为这位中国的滑板送奶工人干杯。”
如果让我们再把目光从滑板项目扩大的更广泛一些的极限运动,还有一双Blazer值得特别一说,那便是在Michael Lau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以首次列入奥运项目的小轮车(BMX)为主题,为中国小轮车代表队所设计的联名版Blazer。红色与黄色的配色组合,代表中国奥运代表队的丰富细节,加上Michael Lau一贯充满玩味的设计风格和独特的包装,足以使它成为2008年奥运会期间最令人难忘的中国代表队装备之一,同时也是Blazer在BMX项目上一次有趣的跨界。
也正是得益于在篮球领域的先行者地位,加上在滑板领域的重返青春,即便Blazer相比之后的Air Force 1等鞋款,缺少科技上的鲜明标签,外形设计在传统眼光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搭配,但却始终在Nike Sportswear中占据一席之地。而说到Blazer真正意义上从“经典却略显冷门的活化石”华丽转身为流行文化的最新化身,那么2017年的“The Ten”企划功不可没。
尽管从潮流的角度来说,从Futura到藤原浩,众多潮流Icon都在Blazer上挥洒过自己的创意,但Virgil Abloh用他标志性的解构设计,赋予了Blazer新的生命,以至于连LeBron James也难以言述对其的喜爱。
紧接着,当2019年Sacai联名版本面市的时候,人们对于Blazer在潮流领域的可塑性再一次有了新的认知。也许即便如此,你仍会觉得Blazer的故事,不如Air Force 1和Air Max那样缤纷多彩,也不像Air Jordan那般具有史诗般的荡气回肠,相比这些同样伟大,却广为人知的名字,Blazer低调得有些平淡,以至于多少让人们忽视它的改变。但换一种角度来看,Blazer其实恰似你所看到的那样,始终就在那里,没有什么改变,它依然是那个造型独特,令人过目难忘的行业先锋,所变化的,则是它所处于的环境,以及各个时代所赋予这份环境的无穷创意。
如今,带着包括环保回收材质、艺术家合作、地区限定等在内一系列这样或那样的主题,多款Blazer在这个秋冬出现在了我们面前。也正如我在文章一开头所说的那样,这样的安排背后固然有商业因素的考虑,但显然,于文化层面上,Blazer自然可以最能够代表Nike品牌的划时代作品之一。也许在3年之后,当Blazer迎来属于它的第五十个年头,它又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Jimmy Butler「硬」要成为下一位最强代言人!
▲为什么说 Phantom GT 几乎适合所有足球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