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不停的买鞋是一种病吗?
最火的鞋是什么?
最想买的鞋是哪双?
手里攒不住银子不说,
花呗更是还不清
不停的买买买买买买
是不是一种心理病?
我们今天不聊球鞋,
只聊买鞋时的心态。
每到11月,都是令人难以抑制的冲动……
那种挥刀“剁手”的果决,以及断臂杨过找不到姑姑的空虚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我们的脑子里,“双11”必然是要看哪双鞋值得入,你当然知道,这一切都是设计好的“圈套”但是这诱惑却抵挡不了。那么,我们又是怎样被设计的呢?这个学问可就深了……
没钱,照买不误!
「双11」之后,「尾款人」这个词成了热议。不知你本月的剁手消费账单是否需要分期,但是现在想想 ,为了某双鞋甘愿「尾款人」也要买的决心,十多天后是否变得冷静了呢?在车贷房贷这种人生级的尾款之后,「花呗」这个消费方式正在改变新一代人的消费理念。
鞋贷,手机贷、电脑贷……似乎万物皆可「尾款」。
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这句倒霉的话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总之任何时候消费都是理所当然的。
去年刚刚毕业的半年的 Prince Liu(化名) 用分期的方式买了一双价值颇高的AJ1,没过多久鞋子价格继续上涨,还没舍得穿的他立刻出手,还清了「尾款」不说,还挣了一小笔。于是,他大胆的拿着这笔利润投资下去,结果买啥啥倒闭,吃土的日子绵绵无绝期。
抛开商家诱惑,我们的身体机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的大脑里有两个活宝:「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是天使派,它代表着快乐,当你考虑购买时它就会亮起来;而大脑中的「脑岛(Insula)」区域则是恶魔派,它代表着痛苦和厌恶,当你想到购买这些物品会花费多少钱时,它的表现会更加活跃。
所以简单的说,伏隔核的快乐元素催促你赶紧下单早买早享受,但脑岛会尽职尽责的阻拦这一想法,苦口婆心的告诉你买了就要吃土。
那么,商家或者是银行要想一种方法,去对抗理性的「脑岛」……老编我年轻的时候,它叫信用卡,如今摇身一变,改名为花呗,消费模式都是大同小异。
欲望和成本是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而当成本不需要立即考虑时,欲望也就站了上风。实验表明,这种消费模式,更容易让人从容买单。
因为,消费的人不在乎花更多的钱,因为当下不需要考虑,只是数字上的一个变化而已。
而你心仪的球鞋,唾手可得,那么,脆弱的心理防线很容易被攻破。理性在此时被抛到九霄云外,大家转而都去焦急刷新快递信息了……「双11」疯狂的折扣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它的潜台词是,错过就要再等一年了……殊不知明年还会有更新一代的产品等你买。
另外,促进我们买买买的最大动力就是「奖赏机制」。在这个接近年尾的时刻,是时候买双鞋犒劳一下自己了……况且又是打折,太贵也没关系,还可以分期……就算真的不想买什么,但是大家聊起来「个人战绩」时,颗粒无收的我,是否会感觉到尴尬,或者令朋友们 觉得自己太抠门了?
近期电商运动装备类热销品牌榜单,
以及笔者自己目前的消费额度
当鞋子的诱惑和大幅度折扣,以及虚荣心在一起的时候,伴随着不需立即掏钱包的消费模式,很多人是选择早买早享受的。即便是买完了,也是要在「双11」享一波折扣。
没用,买完才懂!
「收藏型」的购买,在我们的这个鞋圈里是最常见的消费。
“穿不穿没考虑,先收它一双,以备不时之需。”
“欧文1234我都买了,567必须收下去……”
这种购买方式,在长辈或者圈外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解,虽然有一种说法叫「球鞋蜈蚣」但是我们只有两只脚……并非真的可以一下展示多双鞋在脚上。更多的是让它们在家等着氧化。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把喜欢的球鞋一一入手。
《揭秘新消费者心理》和《购买基因》
根据消费心理学家Kit Yarrow的分析,想象力同样是影响购物的一大因素。说起来有点小尴尬,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之所以喜欢购物,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我们会幻想未来的自己会因为这件商品而变得快乐……
“你就是 Michael !”
比如,我买了某球星的最新签名战靴,似乎就像是拥有了他的技能包一样,球场上也能潇洒过人,帅气出手……事实上,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然后在场边喝可乐的时候,收集一下赞羡的目光,顺便聊聊新鞋的性能,唏嘘当今下球鞋文化太过浮躁而已。
但问题是,往往这种想象和自身是有一定偏差的。就像有人不喜欢那么厚的鞋底,场地感缺失,跑起来都不是自己的腿了……有的人脚爱出汗,某种鞋面材料也令他感到不适……比如鞋楦的宽窄问题,令人感到难受……而这种变差最终会导致我们将新买的战靴打入冷宫,然后继续寻觅下一双。
老编我想很多朋友分享过这条经验,如果某双鞋让你有知己般的穿着感,量身定做一样的舒适度,那么,别犹豫,根据你的能力再买它一两双吧。因为无论后面怎样更新换代,都未见得有这一双懂你。扣篮王白乔丹(Jordan Kilganon)最认可的是 LeBron X,街球王赵强不止一次说过自己多么钟爱 Soldier 6,他们同一款鞋藏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
便宜,是个“害人”的理由!
我有一个很喜欢买「白菜鞋」的朋友老王,那会儿人称“白菜王”。总是喜欢聊他最新入手的球鞋是有多么的性价比,你看这个好穿搭人称“小XX”,你看这个很实战XX的支线,而且价格才……
时间久了,我发现,他似乎对每一件淘到手的白菜鞋都有不满之处。
所以,一直在寻找下一双白菜。新鞋不上台面不说,自己也没有固定的穿搭套路,更重要的是钱也没少花……
因为,价格往往会让你忽视了最切实的需求。其实,大幅度的折扣,和信用卡以及花呗一样,都会影响你的消费判断,挑逗你的心理状态,催生一种「选择支持认知偏差」的情况。
听上去略有些复杂,实际上就是白菜王的例子,买了再说,到手以后又发现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凑合穿几天,继续放家里氧化吧,反正「便宜」。殊不知,几双白菜的钱 ,可以让他享受一次高端体验了。
入坑,"狄德罗效应"的威力!
当然,“白菜王”在幡然悔悟之后,遇到了新问题……
他用一堆白菜的钱,买了一双有排面的 Nike x Sacai VaporWaffle,到手后俯视着家中的“白菜田”,真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丽心境。于是,把所有的衣服都翻了出来,想如何去搭配……
结果懊恼的发现,原来自己的其它单品都太土了,要么太低端,要么不够潮。于是,配裤子,衣服,甚至背包,最后做了个发型后发现自己的国产手机也用了快三年了,一点都没有 Sacai 的范儿……
总之,这下来远远超过了他最初的预估。穿着新鞋出门,总不能挤地铁吧,被踩了简直要疯了……就像是你在游戏里得到一件神兵利器后发现自己从头到脚的装甲皆为垃圾一样。如果这样武装到牙齿的话,那简直要倾家荡产,令他欲罢不能。
丹尼斯·狄德罗(Denis Diderot)提出而得名
这就是著名的狄德罗效应(The Diderot Effect)。在这种隐性的推动下,“剁手”就变成了理所当然。或许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疯狂购买者,但切莫以为自己不是,因为当你购买了第一双名牌球鞋之后,那种自我品味和审美的提升感,恰恰就是狄德罗效应的开始。于是在随后的几年中,慢慢的开始「提升自我」。
所以呢……
从价格到心里,想要一一避开这些坑,真的是太难了。
从一个理性的鞋迷角度出发,我们要知道,球鞋至少这两点,切莫无止境购买,或非理性收藏,因为绝大多数都称不上古董级藏品:
1. 再稀有的球鞋难逃复刻,复刻难免不贬值。
2. 时间长了就氧化,再久就碎掉。
所以,
够穿就行,适可而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后疫情时代,上马先行一步
▲L7聊系列 | 自圆其说,当“败笔”遇到胜势,一切能延续多久?——TS系列的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