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于1949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期盼采茶曲的下一个春天


挺直腰板,踏着轻快的步子,腕随扇舞,《红灯记》中李铁梅唱段在吴燕城的口中用粤北采茶曲的方式细细道来,一曲终了,台下的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作为与新中国成立同一年出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北采茶戏的传承人,吴燕城对于采茶曲自是深谙其道。如今七十岁的她仍旧亲力亲为的培养新一代的采茶曲传承人,秉承着那份对采茶曲的热爱,坚守在第一线,期盼着采茶曲的下一个春天。

 

追源回溯 结缘采茶

  

1949年,吴燕城出生在粤北清远连州,父母都从事教师行业,家里文艺氛围浓厚,受到这样的环境熏陶,她自幼便也热爱歌舞,时常在亲友面前自信的展露才能,奠定了日后研习采茶曲的好底子。


1963年,刚刚小学毕业的吴燕城陪伴同学参加当地一个剧团的面试,同学落榜了,她却意外被剧团相中。


她还记得当时团里面试的老师问她,“既然你也来了,看着也是看着,唱两句给我们听听?”吴燕城想想,也没什么的,就大大方方哼了一段曲子。面试老师倒是互相打照面,啧啧称奇,再看外形也是个美人胚子,越看越喜爱。于是,面试老师便问她,“除了陪同学,你想不想学学采茶曲?”听到这话,吴燕城倒是坦然,琢磨了一番,她当场便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这个当年不过13岁出头的小姑娘,来到了粤北实验采茶剧团,从此拉开了这一生与采茶为伴的序曲。


  

初入剧团的训练十分艰苦,吴燕城磨练出吃苦耐劳的品质。先是紧锣密鼓的三个月集中训练,从早到晚一天练三功,而且由于练功时常需要转换地点,惜时的吴燕城往往利用等车时间,在路边拿个箱子就开始压腿,丝毫不顾忌路人诧异的眼光。


三个月过后,吴燕城顺利通过集训,前往农村,开启了她演绎采茶曲的篇章。但毕竟只训练了三个月出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训练生”,始终是欠缺舞台经验,但这并没有让勤奋刻苦的吴燕城愁眉不展。既然前期没办法常常上台积累经验,每逢剧团有演出或交流,好学的她便暗暗观赏前辈们的演出,细心留意他们的举手投足间的每一个手势,并揣摩方法,根据角色的人物性格练习一颦一笑。


慢慢的,这个小姑娘逐渐茁壮成长,自成风格。

 

初出茅庐 辗转历练


1972年,吴燕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大戏,将《红灯记》以采茶曲的方式进行演绎,出演李铁梅一角。那一年,她只有23岁!


创新经典剧目哪怕放在现在都不是一件易事,更不说在上个世纪70年 代初期。不过是如今大学刚毕业的年纪,吴燕城却为了能诠释好心目中李铁梅的最佳人物形象,跟着从广州学习归来的同事一遍遍认真推敲舞步和唱腔,练习室里的 白炽灯常因她而昼夜通明,她又转到户外空地上排练,对着大树歌唱。年轻的她将刘长瑜饰演的李铁梅的剧照放在自己的床头,以此时刻鞭策自己。


她牢记信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但人生的第一大戏仍旧让她倍感压力,幸得省歌舞团上下众人对她的鼓励。“他们常说我的表演有另外一种风格,不错的,要坚持演”,吴燕城回忆起这件事,仍是心存感激,一个好的团体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后来的演出大获成功,吴燕城在业内渐渐名声大噪。两年后,吴燕城挑起大梁,出演革命历史剧《血板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出演《人生路》,成为当年唯一 一个因采茶戏获广东百花奖的获奖者,与粤剧大师林少群共同获奖。事业的巅峰期,她对各种剧目的把握得心应手,出演的剧目多式多样,包括古装剧、历史剧、现代 剧等等。

 

不忘初心 传承经典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2009年,临近古稀之年的吴燕城淡出舞台,但骨子里对采茶的热爱,促使她始终会每天跟着音乐,自己唱着小曲,踏着步子,再唱上一段。


作为粤北采茶戏的传承人,秉承着对采茶曲的热爱和责任,2011年 起,她便开始辗转广东韶关南雄等地,培养新一代的采茶曲演员,教他们用客家话把握唱腔,有时候一句话的口音和调子把握不准,吴燕城总是一字一词的教导他 们,学员们总说排练室里总会飘荡着老师优美的曲调,听着老师的声音,自己跑到天边的调子也找得到正路。指导点拨新人的演出剧目,甚至为年轻演员编排出《枫 树湾近事》的剧目,只为采茶曲的延承。



“采茶戏的主要特点是走起来,手跟扇子舞起来,比较轻快。多数以轻喜剧为主,讲的客家话,唱法多样,这是它最大的魅力”,吴燕城说道,“以后的传承,会多借鉴其他剧种,到学校发展人才,同时加强关于采茶戏的技能培训,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能关注到采茶戏。”


滚滚红尘,

这个不朽的文化不断突破局限,

仍旧不断渴望寻求

它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作者:黄琳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丁宝秀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