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棵树都是他的命根子,“独腿侠”32年“跪地”造林千余亩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2019-08-22


作者:闫姣 李董


树,总有砍完的时候

作为伐木工的田永平曾经砍了很多树

1984年,田永平“盯梢”时意外高位截肢

为了恢复先前被毁掉的家乡植被

此后的32年

在“咔嗒、咔嗒”的假肢金属声中

“独腿侠”老田跪在地上

用双手挖坑、刨土

在家乡天池湖畔共造林千余亩

此外,他还创业带动了乡邻脱贫致富……

 


32年“跪地”造林千余亩 守护每一颗树


先将假肢装进裤管,再把空荡荡的秋裤裤管挽成疙瘩,连着大腿根塞进假肢……一连串的动作田永平早已轻车熟路。在过去的32年里,甘肃陇南市文县天池镇天池村民田永平经常凌晨6点多就起床,拄着拐杖,背着干粮,在假肢“咔嗒、咔嗒”的金属声中走向骑马梁。


从家到林地有3公里山路,并不算远,但对田永平来说,每天上下山却极为艰难。恰逢下雨时,山路湿滑,田永平走几步就冷不丁滑倒一次,有时双膝跪地,有时四脚朝天,艰难爬起来后往往浑身都是泥,从家到骑马梁顶的简易小木屋里,他要走2个多小时。


图为田永平拄着拐杖艰难地在斜坡林地中行走。冉创昌 摄


田永平的树苗来自当地政府。每年春季,他总是早早来到乡政府,请求多给他调些树苗。而种树所用水皆靠他和妻子从山下背,每次到达小木屋后,两人的肩膀都又酸又疼。


1994年,田永平夫妇在半山腰处发现了一处渗水的地方,第二天早上两人再去看,发现低洼处竟然积满了一滩水。“当时我们兴奋了好几天!”妻子熊成秀说。


图为航拍田永平所造林地,中间为简易小木屋。冉创昌 摄


挖坑、栽苗、浇水、剪枝、看护……水的出现让田永平更加坚定了植树造林的信心。树苗和水源的问题都解决了,他开始没日没夜地拼命栽树。


种树时安着假肢的腿没法蹲着,多数时候,田永平就单膝跪在地上用铁锨和锄头挖坑,有时他嫌工具的手柄太长碍事,索性扔到一边开始用手刨。时间久了,他的指甲缝里全嵌有泥巴,抠也抠不掉。


图为田永平弯着腰用手刨出中药材。冉创昌 摄


起初,田永平经常忘了时间。太阳西斜,天色渐暗,他才恍惚记起要回家。于是又背起背篓,拄着拐杖,踉踉跄跄下山。到家已是腰酸背痛、饥肠辘辘。后来为了方便,田永平和妻子在山顶搭起了简易木屋,一住就是32年。“想到更多小树成活,心里很满足。”他说。


伐木工的“自省”:树,总有砍完的时候


“我砍倒过很多大树,总有砍完的时候,几十年后再砍什么呢?”田永平时常坐在地上思考。一旁,是砍倒在地的树,和散在草丛里的斧头及干粮。


19岁时,田永平为减轻父母负担,主动弃学当了伐木工。伐木林场的山上有一条溜槽,砍好的木头可直接从山上溜下去,但有时木头会冲出溜槽,伐木工就需轮流“盯梢”。


图为田永平在简易小木屋中生火烧水。冉创昌 摄


意外发生在1984年。彼时,田永平在半山腰盯梢,突然,一根木头“飞”出溜槽向他冲来。“啊”的一声倒地后,他再没了意识。


家人和同事开着拖拉机将浑身是血的田永平送往医院,他的左腿股骨下端、髌骨、腓骨、胫骨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后,田永平心如死灰,每天望着医院的天花板发呆。


田永平站在自己所造林地中回忆过去的32年。冉创昌 摄


在未婚妻熊成秀的陪伴和鼓励下,第二年秋天,田永平前往成都安装了假肢,此后,又多次前往成都学习裁剪技术,以期靠手艺过日子。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最终决定返回家乡。“我砍倒了那么多树,现在只有重新种树才能恢复家乡生态!”田永平说。


从1987年开始,田永平拄着拐杖,妻子背着背篓、带着干粮,俩人晨起暮归,开始了漫长的种树历程。


田永平背着背篓,指着不远处的简易小木屋。冉创昌 摄


授乡邻以“渔”的自强模范“老田”


田永平清楚地记得,第一批杜仲树他种了近700株。2003年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的时候,他的“杜仲林”已成型,有的树直径已有20公分左右。


种树的32年间,田永平用坏了12个假肢。正常假肢的最长寿命是2年,但他通过亲手修补,延长了假肢的“寿命”。


图为田永平自己修理假肢,以延长其“寿命”。冉创昌 摄


在田永平的家中,他拿出了一个1990年的假肢,上边坑坑洼洼全是因为不小心被石头和锄头砸出的印迹,咬合处打满了铁丝和钢钉,像极了一位饱经风霜、生满皱纹的老者。


田永平造林的目的,就是希望对社会有益,能起到保护生态的作用。“一个健全人干不出来的事,我要干出来!”这是他的理想。


种树几乎花光了田永平全部的积蓄,当林地达到一定面积,田永平开始“动脑筋”。如何才能养家糊口?最终,他想到了发展中药材,在树底下“林下栽培”猪苓。


图为航拍天池镇林地。冉创昌 摄


在北面的一片树林中,田永平走到一棵树下,跪在地上,用双手扒开潮湿的土壤,掰开一根菌棒,挖出一大块乌黑的猪苓捧在手里。田永平说,他已经摸索出种植猪苓等中药材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介绍给村里邻居,动员他们种植。


“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要尽我的能力,把大家都带动起来。”田永平将最好的猪苓种子留给村民,并亲自传授种植方法,他说:“给他们‘渔网’,比给他们‘鱼’更重要。”他希望乡邻们也能靠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


2014年田永平被评为甘肃省自强模范,乡邻们像自家人一样喊他“老田”。


图为“老田”展示“自强模范”奖牌。冉创昌 摄


10年前,老田爬上山需要一个半小时,如今上了年龄,需要2个半小时。他现在每天的工作都是在山上住几天,在“咔嗒、咔嗒”的金属声中绕着林子走一圈,担任“护林员”“巡山员”的任务。


“管理是大事。”在老田看来,他为这片林地付出了太多心血、汗水和时间,林子里的每棵树都是他的命根子,他不希望再有人乱砍乱伐。同时,他也希望家乡的山更绿、水更清。


小新推荐


新版哪吒够颠覆!太乙真人为啥有四川口音?


女子带俩孩子买6张坐票凑“卧铺”引争议,一人多票可以吗?


致敬!89岁老人28年累计募集善款845.5万元,只为这群人……



编辑:姜雨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