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在抢险一线和父亲失联,“我在救人,相信也有人在救我家人”

来源: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汪建东 汶川漩口镇武装部副部长

他在抢险一线和父亲失联:

相信也有人在救我的家人


从妹妹口中确认父亲安全无虞后,汪建东松了口气,这时距离8月20日汶川山洪暴发,已过去一天一夜。之前,汪建东从新闻上看见,在他的老家汶川县绵虒镇,昔日广场上两个十多米高的羌雕,已经被淹没大半,而相隔不远处就是他家,他70多岁的父亲,独自在家。


那是个稍微固执的老人,总是不愿意跟子女同住,在老伴儿去帮女儿带孩子后,他独守老屋。百年难遇的强降雨,让汶川多地断电,通信中断,在第一时间,汪建东失去了和父亲的联系。


但和那些匆匆回家寻找亲人的游子不同,汪建东去了另一个方向的受灾区。对于这个高大黝黑的汶川汉子而言,他是父亲的儿子,也曾是一名战士,而现在,他是漩口镇武装部副部长。8月20日早上,带着40多位民兵,他抵达距最近、受灾严重的水磨镇,在那里,有他的使命


——大雨断电,黑乎乎的淤泥覆盖了原本依山傍水的小镇,修建得小巧精致的农家小院泡在洪水里,洪水还在不断涌上来,宛若煮沸的水,一会儿这边漫上来,一会儿那边。人们顾不得拾掇自己的家,上万游客偕老带幼,往外撤退,救援人员需要溯游而上,重建秩序。


最初联系不上父亲时,他也忐忑,但真到了水磨镇,就再没有精力去想别的。清理淤泥、疏导交通、现场救援……整整五天,汪建东带着民兵救援力量,一头扎进水磨镇。他们一遍遍重复着“挖泥、装袋、推车”的过程,直到嗓子哑了,双眼布满血丝,或者徒步进入被冲毁的道路,将伤员和游客运到安全的地方,也会一次次劝退那些想要贸然进入的市民,帮着当地村民一起清理家什,直到洪水的印记最终被慢慢擦去。


我在救人,我相信也有人在救我的家人。”他一直相信并热爱着这片土地。在他的意识里,即使再大的苦、再大的难,都能一起扛过去。


事实上,就在汪建东忙碌于水磨镇的救灾一线时,其他的救援力量,也在同一时间进入三江、绵虒等受灾区。他的父亲和更多居民一起,被安置妥当,“你忙你自己的,家里都好,”老人家委托女儿告诉他。而更大范围内,恢复供电、运输物资、运送伤员、疏散游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持着。


汪建东记得,当受灾较轻的漩口镇发出号召,要去水磨镇帮助清淤时,原本两三百人的需求,最终去了超过六百人。“感觉这件事和每个人都有关系,常常一个家里,爹妈在免费接送游客,暑假在家的孩子就去帮着清淤打扫。”另一边,面对这些晒得黝黑的民兵,当地居民也都会热情招呼,“吃了饭没,要不要来随便吃点儿。”


灾难面前,人的力量总是沉默又巨大。


如今,洪水褪去,汪建东还没时间回去看看父亲。灾后的重建恢复、梳理总结,每一件事他都要认真对待,这是他长久以来的习惯。对于这个曾在军队服役过9年的退伍军人而言,退伍却从不能褪色。


曾经,他参加过1999年国庆大阅兵,代表中国军人走过天安门广场,那是他珍藏于记忆深处的闪光回忆。而如今,不论是抢险救灾,还是日常更为琐碎的任务,在他心中,都是同样闪着光亮,需要全力以赴的责任。


陈廷遥 汶川三江镇早餐店老板
暖心老板不讲回报
拿出600斤面粉免费给游客做饭


山洪退去,8月29日,陈廷遥的早餐店恢复营业。


8月29日凌晨3点,天还没亮,陈廷遥早早起床,和面粉、包包子、蒸馒头。这是灾害之后,他的早餐店第一次开门做生意。


8月19日,三江镇一直在下雨,雨势很大,但谁也没想到,次日凌晨会发生那么大的洪水。


“大概凌晨1点到2点之间,我在铺子二楼家里睡觉,晚上下雨,雷鸣闪电把我吵醒了。”他说,随后,他闻到了一股淤泥的臭味,“我心想肯定是洪水来了。”


三江镇全镇依河而建,三江,指的是西河、中河和黑石江,三条河在三江镇汇集。


“我下楼一看,西河、中河的水都涨起来了,政府工作人员正在疏散游客。”他自己也赶紧去帮忙。


陈廷遥说,河坝村是三江镇地势较低的村,很多游客都被转移到了三江镇政府和三江镇小学。


洪灾过后,三江镇陷入了断电、断水、断气的困境,和外界连接的主要通道多处塌方已经中断,只有一条村道(鹞子山村道)可以通往水磨镇。


“很多游客都没有吃的。”陈廷遥说,洪水没有淹到他家,店铺里的设备,比如蒸包机、蒸笼、和面机,都可以使用。于是,他主动找到了镇政府,免费把设备拿出来由政府统一安排,“政府把设备安排在了三江小学,统一做饭,再配上稀饭,统一分配。”


不仅是设备,他还将店铺中的全部库存——六百多斤面粉都搬到了小学,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做饭。


从8月21日开始,陈廷遥便一直在三江小学内做饭,“主要是做馒头,一个人一顿两个馒头,六七百斤面粉,够一千多人吃了。”


这一做,就是一周。


35岁的陈廷遥是三江本地人,在镇上开早餐店七八年了。一栋自家修的小楼房,下面是铺面、上面是住房。他和妻子、两个女儿就生活在这里。


其实,当地政府提过灾后会酌情补偿,但被他拒绝了,“三江遇到灾难,我看着心痛,不讲回报,都是力所能及的事。”


罗超 90后装载车司机
他在救灾一线接送游客义务清淤


罗超驾驶装载车在道路上清除淤泥。(受访者供图)


“从没想过什么钱不钱”


8月29日,距离汶川“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已过去9日。洪水已逐渐退去,水磨、漩口、三江等地的后续处置工作仍在继续。


河岸两旁,泥水冲刷的痕迹展示着洪水过境的凶猛。灾难面前,除了有疼痛的瞬间,也迸发出许多人性的光彩。


罗超是一名装载车司机,今年29岁,已有9年从业经历。灾难发生后,他约上另外两名90后装载车司机从都江堰出发,前往汶川草坡、三江等地义务清淤,参与救援,工作了整整一周。


8月20日上午7点过,罗超先自行开车前往汶川漩口镇集中村老家,确认家人平安后,立即返回都江堰,和朋友亮娃、轩轩三人同行,开着三辆大型装载机,前往受灾较为严重的草坡乡附近。


草坡乡位于汶川县西南部,罗超三人前往的抢险救援地点就位于都汶高速映秀段至草坡段间。


“现场路面已经被大水冲得不成形了,整条路都不通。”罗超说,他们三人就在这条路上用装载机清除淤泥,和当地其他救援力量一起疏通道路。


他们把横在路面的落石铲到路边,将路上堆积的淤泥清除干净,用泥石堵住不停往下冲刷的洪水……接连三天,他们天亮便开始工作,一直持续到天黑。午饭、晚饭就在那里吃方便速食。


8月23日,武警救援队伍到达草坡乡后,他们听说三江镇有许多游客需要运送,于是又开着装载机去了三江。


在三江,我总共接送了20多个游客到水磨。”罗超说,根据安排,他要把从各地来三江的游客统一运送至水磨镇,乘坐大巴离开汶川。除了接送游客,他还同时肩负着道路清淤的工作,一直持续到8月26日。


从没想过什么钱不钱的。”罗超摆摆手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汶川人,家乡出了事,理应上前线支援,并不在乎会得到什么物质补偿。“只要是用得上我的,我都要去支援。”


罗超说,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18岁,当年接受的帮助,他到现在都记得。


人家也支援过我们,尽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是我们的义务。”罗超说,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参与抢险救灾,不久前,宜宾长宁地震发生后,他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奉献自己的力量。


小新推荐


父爱如山!“爸爸背着上学”的张连川走进了“象牙塔”


这位日本老人在甘肃植绿十五载,他说:“绿化地球不分国界”



原标题:《他在抢险一线和受灾父亲失联:“我在救人,我相信也有人在救我的家人”》
记者:戴竺芯 李智 杜江茜 柴枫桔 罗田怡
摄影:刘陈平 王攀 汶川县漩口镇马云

编辑:梁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