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以为只有北京胡同里的大爷懂鸟笼?四川人表示不服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2020-10-14

作者:祝欢


一桌一椅,一盏灯,上百种工具……顺着四川郫都区古城村鸟笼文化博物馆往里走,道路两旁的路灯也是鸟笼的形状,整个道路鸟笼文化氛围浓厚。不远处便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竹鸟笼”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明文的工作室。


工作室内,烘烤定型、给配件开槽、反复将配件放到鸟笼上比对大小……王明文正在做一个定制版的画眉鸟笼,鸟笼已基本成型。要做完这一个价值两万元的鸟笼,王明文需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


制作鸟笼。王磊摄


画眉笼、百灵笼、相思鸟笼、鸟架……从事鸟笼制作的25年里,几乎所有的鸟笼王明文都有涉猎。单纯的竹材在王明文手中,经过刀、钻、锉、砂的鬼斧神工后,就变成严丝合缝、造型精致、坚固耐用的鸟笼作品,王明文制作的鸟笼还在业界有“王明样式”的美称。


王明文制作的鸟笼。受访者供图


首个作品10余天顺利卖出
王明文的技艺得到了肯定


竹编鸟笼是成都市郫都区古城村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技艺传承,古城村共有两百余人会做鸟笼。2015年,“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父亲王修其是古城竹编鸟笼的带头人,王明文从小耳濡目染,对制作鸟笼这门技艺非常感兴趣。


王明文在刚刚20岁那年便正式跟着父亲王修其学习制作鸟笼了。
选材、脱青、烘烤……王明文从最基础的技术开始学起,由于其从小耳濡目染,王明文上手特别快。再加上王明文师从其父,王修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全部传承给王明文,这也让王明文走了很多捷径。


选材。王磊摄


“冬天的时候,我们会到深山老林中去备料。竹节长,生长时间长的斑竹或楠竹对我们来说是精品。”采伐回来的竹子也要放上三年才会拿来制作,刚学习鸟笼制作时,王明文天天与竹子打交道,免不了受伤。随着技术的进步,受伤的时候也越来越少了。
凭着对鸟笼制作的喜爱和不断钻研的精神,王明文花了十多天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鸟笼。“虽然那时候的鸟笼比较简单,但是看到我的第一个成品卖出了60元钱的好价钱,我内心非常高兴,这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90年代的鸟笼,最贵也就卖200余元,王明文的第一个作品在十余天的时间便顺利卖出,这也是对他技艺的肯定,也鼓励着他继续从事鸟笼制作。


烘烤定型。王磊摄


这一做,便是25个年头了。25年来,王明文站在父亲的肩膀上不断前行,并在鸟笼制作技艺上有了不少创新和突破。

潜心钻研“互嵌式双接口”技术
圆川派鸟笼“出川梦”


一般鸟笼的制作需要十多天的时间,而精细制作的鸟笼需要更久的时间,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鸟笼看起来简单,但是一个鸟笼有上百个部件,每一个部件都要求精益求精,因此要想完成一个成品鸟笼需要极大的耐心。”


传统竹编鸟笼制作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气候和竹料本身特性的原因,“川派鸟笼出川”总会面临鸟笼大圈接口出现裂纹等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明文和朋友一起去看家具展,这一看便从家具中木料卡口式的连接方式找到了灵感。回到家中,王明文废寝忘食地查看各类书籍和实践,最终发明了“互嵌式双接口”的制作工艺,并申请了专利。这一创新举措有效地解决了竹编鸟笼长期存在的接口易开裂问题,不仅使鸟笼寿命和价值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时还进一步拓展了川派鸟笼的市场。


安装配件。王磊摄


王明文坦言,自己的工作室虽然简陋,但是工作室周围清幽的环境令他心安,他经常在这里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越能静下心来做鸟笼。”王明文就是在这个简陋的工作室内潜心钻研出了“互嵌式双接口”技术,圆了川派鸟笼的“出川梦”。


给配件开槽。王磊


如今川派鸟笼不仅有了四川省外的市场,还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扩大了川派鸟笼的影响力。


触类旁通
为技艺的传承融入文化韵味


《中国纹样全集》《木雕图案》《中国传统吉祥图谱》《文徽明小楷》《伟大的建筑》……工作室中小小的书柜摆满了各类的书,鸟笼制作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难点不仅仅是鸟笼的工艺,还有融入其中的文化韵味。王明文不仅仅专注于鸟笼本身的工艺,他还不断地学习其他类别的技艺,并从中获取精华。


 用锯子粗加工。王磊摄


受到“互嵌式双接口”技术的启发,王明文还尝试着将瓷器、雕刻等更多艺术门类融入鸟笼制作当中。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他总是在细节上进行改良,从而使竹编鸟笼更加实用、美观,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他说,只有确保这门手艺有市场,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给配件开槽。王磊摄


15年前,王明文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户——马勇。马勇是一名画家,最初他拿了一些故宫里面的鸟笼样式图纸让王明文复制,久而久之两个人的交流越来越多。马勇渐渐地将自己设计的样式和王明文交流并让其做成成品,“他让我技术提升和文化有很多提升,和他交流有很多新的思想。”如今,马勇不仅仅是王明文的客户,还是他的至交。


坚守与创新
冀古城鸟笼走得更远


正式拜王明文为师的人有三人,如今三人均已出师。这三人均为中年人,因为自身对鸟笼制作很感兴趣,便来学习。因为制作鸟笼需要极大的耐心,年轻一代能静下心来学习鸟笼制作的人越来越少,王明文流露出了对传承担忧的情绪。


端详鸟笼成品。王磊摄


王明文认为如今受到法律和其他各方面原因的影响,玩鸟的人越来越少,
古城鸟笼的制作技艺要想得到传承和发展,需要将其艺术品化和旅游品化。


耐心制作鸟笼。王磊摄


从前,王明文一年能做出五六十个鸟笼,如今,他一年只制作十来个鸟笼。“做一行就要爱一行,我要更多地朝着精致的方向去做鸟笼。”
王明文近年来主动减少了鸟笼制作的数量,他除了接受客户的定制鸟笼外,他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创新和发展上。“让古城鸟笼技艺走得更远也是对我父亲的交代。”


烘烤竹条。王磊摄


未来,王明文也将继续坚守并创新鸟笼制作技艺,让川派鸟笼走得更远……



小新推荐

  走在地球最冷的地方,他告诉大家全球正在变暖……
  昆明一楼盘烂尾6年:30余户业主入住,靠电瓶蜡烛照明
  花呗接入央行征信,会影响房贷、车贷吗?



编辑:丁宝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