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物收,秋来了!但为啥天还那么热?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上官云


“立了秋,凉飕飕。”这句谚语,说出了人们对凉爽秋天的一种期盼。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不过,立秋到来并不意味着天气马上会变得凉爽。由于其时间节点意义和对农事活动的指导作用,在漫长的时光中,它一直很受重视,民间逐渐形成了“啃秋”等颇具仪式感的习俗。


秋季,万物收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管子》中提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也是古时常说的“四时八节”之一。


资料图:农历丁酉年立秋节气。在“中国最美乡村”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村民用竹匾盛满刚收获的红辣椒、稻谷、玉米、菊花等农作物,摆放在徽式民居的晒架上进行晾晒,勾勒出一幅幅山村五彩“晒秋”图。


中国古代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根据主要是天象变化,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因此,秋季以立秋为始点。


立秋后,降雨、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一个转折点。古人认为,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生长走向成熟。


《礼记·月令》记载,立秋日,周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气。天子回朝之后对有功的军人进行奖赏,并开始军事训练、整顿法制等等。


宋代,在立秋当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时辰一到,太史官会高声说“秋来了”,奏毕,梧桐如果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算是寓意报秋。


为啥天气还是那么热?


不过,往往已经到了立秋,但天气仍然十分炎热,这是为啥?


立秋其实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意思就是指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按照传统的三伏天推算方式,其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民俗学者萧放介绍,立秋是根据天文观测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确定的秋季起始日。


所以,立秋表示季节转换的开始,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末伏往往在立秋节气之后,难免有时会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


从这个角度看,立秋当天并不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人们真正感觉到秋天的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资料图: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河南栾川鸡冠洞举行“啃秋”吃西瓜迎立秋活动,活动吸引众多民众前来参与。王中举 摄


换句话说,秋天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初秋通常还是会有些闷热,仲秋后天气会趋向于干燥凉爽。


仪式感不能少


在立秋的诸多习俗中,“啃秋”是颇具仪式感的一项。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南方则会“立秋啃秋瓜”。


有些地方会把“啃秋”叫做“咬秋”,寓意夏日酷暑难耐,时逢立秋,要将其“咬住”。江苏等地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果蔬粮食的丰收,总能给人们带来喜悦。此时,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一些地方生活人们,会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晾晒农作物,颇具诗意。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对比立夏时的体重。实际上,夏天天气太热,人们很容易因为“苦夏”变瘦,所以要在立秋时做各种好吃的,比如红烧肉等美食,叫做“贴秋膘”。


二十四节气与日常生活


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农事的意义很重要,人们对这个节气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


资料图:在广西融安县板榄镇东岭村茶园,一名瑶族妇女在雨中采摘茶叶。当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融安县迎来首场“立秋”雨,地处桂北大石山区的融安县板榄镇进入“立秋茶”采摘旺季。谭凯兴 摄


种种习俗之外,大家盘算的大多与农事活动有关,比如“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准备尽情享受丰收之乐。


在萧放看来,二十四节气是我们把握作物生长时间等问题的一种文化技术,涉及日常饮食生活的季节调节与身体保健等。比如,立秋吃瓜、秋游也是一种传统的时间生活情趣。


对每个人来说,要顺应自然,依循自然时序,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



小新推荐

原标题:《立秋也要有仪式感!西瓜、红烧肉吃起来》

编辑:梁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