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拼才会赢!厦门特区40年的闯与试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2020-10-15

从百余年前的五口通商口岸,到改革开放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始终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在中国对外开放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厦门的国际范儿,往往让外省人忘记了他的闽南腔。

《厦门特区40年蝶变 敢为人先爱拼会赢》(李思源 钱晓芸 福建厦门报道)

陈应登至今保存着三十几年前的一份旧合同。1982年初,祖籍福清的印尼华侨陈应登与厦门市签订合同,在湖里开办印华地砖厂。

这是厦门经济特区第一份外商投资合同。外商投资厦门的大幕由此开启。

资料图为厦门东渡邮轮母港。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特区40年,厦门开放之姿
   

 “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邓小平


当年的老花砖,在今天的厦门“特区•1980”湖里创意产业园里,仍能找到踪迹。湖里区这个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依稀可见40年前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工业区的影子。
       
厦门“特区•1980”湖里创意产业园

1980年10月,国务院在厦门岛北郊的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设立经济特区。
  
特区设立之初,2.5平方公里上聚集了许多被经济特区政策吸引来的企业,包括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香港投资企业厦门联桥有限公司等,更孕育出一批像厦华、厦新、金龙、宏声等品牌企业,聚集形成工业厂区。
  
 40年来,厦门从“以侨引侨”到“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从中外合资到外商独资,从拼土地、拼优惠到国际化营商环境步步提升,从封闭的海防小城到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

资料图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制造业是厦门市利用外资的重点。日本电气硝子、丰田通商、美国戴尔、香港太古飞机维修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注入,厦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钨制品生产出口基地、中国主要电脑出口基地、液晶面板出口基地、中国最大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
    
今年1至7月,厦门市外贸进出口3700.8亿元人民币,占据福建省一半。

40年后,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成为厦门企业投资新常态。象屿集团在印尼东南苏拉威西省投建的不锈钢冶炼一体化项目已有部分产区投产,这是厦门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对外投资项目规模之最。


图为2017年厦门象屿集团参与投建镍铁不锈钢一体化冶炼项目,启动印尼德龙工业园二期建设。周渊 摄

 “丝路海运”“中欧班列”双翼齐飞,跑出厦门发展“加速度”。

去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112.22万标箱,成为全球第十四大港。

资料图为厦门港海沧集装箱码头。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海天分公司操作部的桥吊司机陈树林,生于1981年,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同龄人”,他见证了厦门港从百万标箱到千万标箱的飞跃。
    
“2005年,我们桥吊司机一天只操作3个多小时,工作就做完了。现在效率高了,时间反而拉长,场内每天都堆满了集装箱。”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海天分公司操作部的桥吊司机陈树林,见证了厦门港从百万标箱到千万标箱的飞跃。

2018年以来,以“丝路海运”命名的航线合作平台在福建厦门启动运营,助力厦门打造“海丝”枢纽城市。如今已连接厦门港与日本、韩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菲律宾的主要港口。
  
与“丝路海运”相呼应的是不断跑出“加速度”的国际班列业务。
     
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泰国、越南、日本、印尼、印度等周边国家货物通过“海运+铁路”运输方式,借道厦门完成过境运输,使得原本需要三四十天的运输时间压缩在20天内。


截至目前,厦门国际班列已开通中欧、中亚、中俄班列线路,可达欧洲波兰波兹南,匈牙利布达佩斯,德国汉堡、杜伊斯堡,俄罗斯莫斯科及中亚地区阿拉木图、塔什干等12个国家30多个城市。

被誉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的2020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路投资大会进入倒计时。

每年9月8日在厦门举行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万商云集,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中新社记者王东明 摄

特区40年,厦门青春之歌

“我从厦门认识大陆,我希望成为摆渡人,邀请更多台湾青年来厦门。”

——范姜锋

   
有山有海有都市感的厦门,是资本角逐的天堂,也是对年轻人十分友善的创业热土。
    
当年的经济特区发祥地湖里区,如今聚集了文创、影视、电竞等新兴产业集群。截至2020年7月,“特区•1980”7个已投入运营园区实现营收约14.8亿元人民币。

创意短视频的从业者闫驰表示,立足有山有海有都市感的厦门,面向全球市场,聚集在此的新兴行业正在蓬勃发展。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一家亲。在这里,大陆首个地方“惠台60条”出台,《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率先落实,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对台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
  
厦门不断完善吸引台湾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机制和服务台胞台商制度体系,创新设立台胞服务中心、台胞驿站、台商之家、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等涉台服务机构,在大陆率先形成涉台司法服务“一条龙”机制。
  
目前厦门已有30个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累计入驻台湾团队500多个,其中,厦门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等7个基地获批国台办“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示范点)”。

首位取得“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的台青创业家范姜锋在第七届共同家园论坛上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 张斌 摄
    
与此同时,两岸首家合资证券公司“金圆统一证券”、首家合资消费金融公司“金美信金融”、首家台资保险机构“富邦财险”等纷纷在此落户;厦门率先开展的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占了大陆业务总量八成五之多。

特区40年,厦门鼓浪之声

“它(鼓浪屿)对厦门来讲是历史的缩影和沉淀,是厦门的 ‘城市的乡愁’。”

——蔡松荣

    
《鼓浪屿琴声再起音乐岛重拾“非遗》 (李思源 钱晓芸 福建厦门报道)

“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 “筼筜渔火”是多少人的“印象厦门”。过去,筼筜港围海造堤,一度变黑发臭。
  
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创造性建立起“市长要亲自抓治湖”的综合治理机制,打响针对这一“老大难”的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
    
2015年筼筜湖推出“市民园长”管理模式,引导沿湖居民参与湖区志愿治理。从一所中学教师岗位退休的陈磐,参与首批“市民园长”竞聘,成为其中一员。他说,“市民园长”模式体现“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共评”的治理理念,这正是厦门的风格。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厦门市拥有各类公园150个,实现城市建成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图为航拍厦门市中心美丽的筼筜湖。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厦门“市民园长”履职记:争当啄木鸟又扮和平》(李思源 钱晓芸 福建厦门报道)
    
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蔡松荣每个工作日都要往返于厦门岛和鼓浪屿之间,搭乘轮渡上下班时,他常把它想象成“时光穿梭器”。

厦门国际邮轮码头。朱庆福 摄 


“这窄窄600米的鹭江海峡,其实就是历史和现实的界限。” 蔡松荣说,“每天把游客、市民从现实摆渡到历史,或从历史摆渡到现实。”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

厦门鼓浪屿。苏华琦 摄

在参与申遗工作中,蔡松荣用脚步一遍遍丈量着这座1.88平方千米的小岛。“它(鼓浪屿)对厦门来讲是历史的缩影和沉淀,是厦门的 ‘城市的乡愁’。”他说。

    
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钢琴之岛”,家庭音乐会是鼓浪屿居民最寻常的生活方式。鼓浪屿音乐节、鼓浪屿诗歌节、斯克里亚宾国际钢琴比赛等活动也接连登岛。

中华路97号“雷厝”是代表鼓浪屿家庭音乐文化的雷厝乐队,2012年正式成立,由8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鼓浪屿人组成。王东明 摄

特区40年,厦门敢当之勇

在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区优势趋于弱化之际,自2015年起,厦门在全国率先启动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营商环境水平从2014年相当于全球经济体第61位提升到2019年的25位。
  
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挂牌5年来,累计推出416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82项,27项厦门经验在全国推广,占全国1/4;在服务贸易方面,今年8月,厦门获批全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
 
对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厦门也一直在路上。

厦门市民在公园内休闲娱乐。王东明 摄
 
纵观特区40年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厦门一向都是中国各领域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这座美丽海滨之城,持续不懈进行探索实践,闯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  

资料图为航拍厦门环岛路与世茂海峡大厦。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小新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