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山海情》里的“凌教授”,种菌草助106个国家减贫


“赚钱归你,亏了我赔。”

这是《山海情》中,凌教授为打消菇民种植怕亏损的疑虑说出的一句承诺。而在现实中,凌教授的原型林占熺也说过这句话,他不仅如实地做到了,还助力了全球减贫。


在普通大众的眼中,草是平凡甚至渺小的,但是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发明的菌草技术,使得草不仅可以养菇致富,治理风沙,还可以用来发电造纸。

半个多世纪来,林占熺一直奋战在科研和扶贫第一线,他带领中国菌草技术走出国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在今年的除夕夜,作为热播脱贫攻坚剧《山海情》中凌一农的原型人物——林占熺亮相央视春晚,他的故事被观众所熟知。日前,中新社记者在福州专访了林占熺。

视频来源:中新视频

从零开始的菌草人生

坐在办公室内,78岁的林占熺依旧精神抖擞,认真地批阅着文件。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建农民大量消耗木材生产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在一线调研中,林占熺关注到了这难以化解的“菌林矛盾”。于是,他开始思考,应该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菌菇种植之路。


据林占熺讲述,他们的农户是贫困的,所以要等到种树,等到树长大以后来种菇,他觉得这条路不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应该走一条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路子。以草代木,栽培这个食用菌。

怀着这一想法,林占熺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开启了他的菌草人生。

1986年,林占熺终于成功发明了菌草技术。他迅速在福建省内开培训班,致力于推广该技术。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林占熺:
菌草扶贫它的特点,第一就是生态效益好,因为它有利于生态平衡,不是破坏生态。第二是千家万户参与,千家万户能发展。第三,我们已经把技术简化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地方都能用,这个效益比较高。它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都比较高。


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脱贫,这也是中国东西部省份扶贫协作的开端。林占熺带着菌草,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一员,开始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林占熺:
(当时)两块五钱的报名费为孩子读书都筹措不到,那我们现在这一个农户,当年收入几千块钱,整个他的生活状况就发生变化了。用我们菌草技术扶贫的地区的话,我们继续在技术方面协助他们巩固已有的扶贫效果。

如今,菌草技术已大面积推广应用,成千上万农民增加了收入,林占熺也先后获得“全国扶贫状元”“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将中国菌草遍植106个国家 助力全球减贫

借助闽宁模式的成功经验,林占熺带领团队走出国门,菌草技术在中外减贫合作中架起了一座座友谊之桥,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林占熺:
人类历史上首次这么多人脱贫,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那我们所做这些就为世界脱贫提供了示范,提供了样板,而且提供了技术,并且为他们提供了9400多个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为这个“一带一路”的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林占熺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地球仪,这是学生送给他的教师节礼物,记者看到,地球仪上,学生们将菌草技术推广到的国家都贴上了标识。

林占熺告诉记者,目前,菌草技术已推广至106个国家,有大批的国际学员通过培训掌握了这项中国技术,菌草成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民生工程、扶贫工程、生态工程。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林占熺:
2020年教师节的时候送给我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这边学好本领,回到他们自己国家,造福他们国家和世界菌草产业发展做贡献。这个是很珍贵的礼物,当老师的,特别是这个技术我是发明者,看到学生能理解,这当然非常高兴。

在福建农林大学的国家菌草技术中心,一块大理石上镌刻着“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的字样。


如今,菌草技术也从最早的“以草代木”养菌菇,拓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生物质能源与新材料开发等领域。而未来,它更重要的应用是在工业上。

今年的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林占熺获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综合自中新视频
编辑:梁静

高清火星影像发布,天问一号拍的!


为救落入冰窟儿童牺牲,这位全国人大代表缺席两会


中国两会重返“常态”,蕴含“不同寻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