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众观赏水平待提高?冯远征:先想想我们拿什么给观众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2021-06-03

记者:高凯


“剧场里观众很少,我们经历过,跟老艺术家交接班,排出《茶馆》以后一片骂声,也经历过”,冯远征用“最惨烈”来形容自己经历过的北京人艺“第一次演员断层”。

“那几年真的很不容易,印象太深刻了,所以对我而言,经历过质疑声,危机感可以说一直都在。”

在首都剧场的化妆间,作为北京人艺副院长的冯远征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从自身的危机感到剧院的未来,从名利场中的演员这个职业到经典作品的改编重现,这位著名戏剧人皆有所思所言。

视频来源:中新视频


“北京人艺的招牌是几代老艺术家给磨出来的”

从《茶馆》到《窝头会馆》,从《哗变》到《天下第一楼》,北京人艺凭借众多经典剧目成为中国话剧界翘楚,于是之、朱旭、濮存昕等话剧表演家也正是从这些经典作品中走出来。然而近年来,人们也开始发问,未来会是哪些人继续在舞台上维护这些名剧的经典样貌?

“我们培训班首批毕业的演员已经进组排练了,现在虽然是一些龙套角色,但在这个舞台上的每一次参与都将有它的价值”,身兼演员队队长的冯远征面露欣慰之色。

冯远征提及的“培训班”,是北京人艺2019组织的“表演学员培训班”,“从上千人报名者里选出15人,北京人艺建院68年来头一回。撞上2020这个特殊年份,整整一年的培训,我们倾注了很大心血。”冯远征说。

从老艺术家蓝天野、吕中,到活跃在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冯远征、濮存昕、杨立新等都为这个特别的班授过课。

“北京人艺的牌匾是几代老艺术家给磨出来的,所以它带有气场带有光芒,我希望你们在每一次登台前想起这话,在舞台上不能玷污这块牌匾。”对于这些一心想要登上这一方舞台的年轻演员,这是冯远征经常说的。

“当初招人时候,我们没有计划最后留几位,至于标准,其实很简单也很难,就是融入人艺,成为人艺的人,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可能一个也不留。”冯远征说,“我们最后留了10个人,这个结果真的可以说超出预期了。”

对于“融入人艺”这个听上去有点儿“虚”的概念,冯远征举了个例子,培训班排演毕业戏《北街南院》时,学员曾私下想办法找北京的大杂院体验生活,“这也是我后来听说的,班里人全去了,到了这个院以后,他们根据自己的角色去找体验的目标,他们清楚自己要什么,要从生活里找什么,我觉得很兴奋,就是说他们懂得了作为人艺演员的创作习惯。”

冯远征在话剧《杜甫》中饰演诗圣。北京人艺供图

“我经历过质疑声,危机感一直在”

北京人艺的新剧场就在首都剧场旁边,“4月底交工,6月份就能跟观众见面了,到时加上菊隐剧场,5个剧场的北京人艺,这样的院团在全世界也罕见了。”

在冯远征的规划中,未来剧院理想的演员数量要达到150至160人。

“明年年底要再开一个学员班,其实还是有点晚。因为我们在3到5年内会有一次垮塌式退休”,他强调,“对,‘垮塌式’的。”冯远征说,这期间,包括自己、吴刚在内的当年85培训班的“人艺五虎”等十几位资深的演员将从北京人艺退休。

冯远征坦言“特别有危机感”,“我其实随时有。因为我们这拨人经历过北京人艺第一次断层,那次是我觉得是在人艺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

“老先生们退了,加上话剧市场不景气。剧场里观众很少,我们经历过,跟老艺术家交接班,排出《茶馆》以后一片骂声,也经历过。”冯远征坦言。

如今,由梁冠华、杨立新、冯远征等挑大梁的《茶馆》早已是北京人艺的镇院大戏之一,也是中国观众心目中舞台上最正宗最经典的《茶馆》之一。“但是一提到我们几个离开,新的《茶馆》,很多观众可能就又觉得完全不能接受了。”冯远征说。

“因为经历过,所以危机意识就一直在”,冯远征笑称,其外化的表现就是不断的给年轻人加码,“不停的提要求,迫切想看到他们的成长。”

“但是对于新一代的最终成长我没有怀疑过,因为我们也被质疑过,经历过这种成长的过程,新的演员继承人艺老味道的戏,观众需要一个从不接受到慢慢接受,到最终真正接受的过程。”冯远征说。

冯远征。高尚 摄


“演员是个名利场中的职业,同时更是非常需要学习的职业”

因此前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谈及当下流量明星的演技问题,冯远征多少会被外界认为对所谓“红”持比较保守的看法,他对此的一番回应令人颇感意外,“存在即合理,流量也是,这说明人们需要,对演员来说‘红’是好事儿,但也要看清自己要什么。”“我很支持剧院的年轻演员出去拍戏(影视剧),我也出去拍戏,演员在外面有名气,能够吸引更多观众进剧院看戏,当然前提是完成剧院本身的演出任务。”

2002年,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让从未进过首都剧场的观众也都认识了冯远征,直到将近20年后的今天,他饰演的安嘉和仍是许多国人心中家暴者的具象载体。

不论大小屏幕还是戏剧舞台上,冯远征在几十年的演员生涯中塑造了数不清的人物形象,他是那种让观众看到角色“忘记扮演者”的演员,这位曾在德国系统学习以质朴著称的格洛托夫斯基学派的资深职业演员,谈及自己体会到的这一行业的“首要”,给出了“学习”二字。

“如果说因为一个角色得到了肯定,就以现有的经验去演接下来的所有戏,说实话很快我觉得就会被淘汰。”在冯远征看来,演员是一个非常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认真塑造角色,需要储备很多,你需要呈现的,需要有真实的鲜活的支撑。”

“演员这个职业确实是在名利场中的,这要求本人时刻弄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演员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冯远征说。

冯远征接受中新网专访。作者:郎佳慧



“希望更多的院团敢于‘碰触’经典剧本”

目睹《茶馆》每逢开票就引来的剧院门口购票长龙,也听过《雷雨》演出中观众席爆出的笑声,对于如何看待名著演出状况这一问题,冯远征直言,“经典作品的经典版本我们一定会保持,与此同时,我认为这些作品也特别应该并且值得得到更多角度和路径的诠释。”

“首先,经典版本其实也在变,《茶馆》也好《雷雨》也好,人艺的经典版本其实与最初的样子也有不同,时代在变,观众在变,我们的表演节奏随着观众的欣赏节奏也会加快。”

“近些年演《雷雨》,出现观众笑场,我真的曾经去坐在观众席中感受,说实话有的地方我也笑了,这个笑我能理解,因为现在的观众,很多不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思维方式。”即便如此,冯远征仍认为保留这些经典版本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一种记录,是一种最原汁原味的解读,内里蕴涵的名著本身的意思,没法替代。当然我们也要研究如何适应当前的审美观,同时培养观众的欣赏水平。”

从孟京辉的解构版,到李六乙为四川人艺执导的川版,话剧舞台上几乎一直是北京人艺“专有”的《茶馆》近年来开始出现更多新“面孔”,对此,冯远征表示,“以前人们似乎总觉得《茶馆》是北京人艺独有的,其实这些经典剧本,我真的希望看到更多的院团去敢于‘碰触’,敢于用新的方式去解读。那也证明了它的生命力,就像哈姆雷特,400多年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艺术家都会去用不同的形式去呈现给观众。”

冯远征透露,目前北京人艺的《雷雨》也迎来了新的尝试,“经典版本当然还在,不过我们计划启用全新的演员阵容,而另一个版本是新的演绎,濮存昕老师担任导演,会以另一个路径带领观众去接近这部名著,这部新戏,也将放在我们的新剧场跟大家见面。”

冯远征。受访者供图

“在谈观赏水平之前,该想想我们拿什么给观众”

近些年,中国内地的话剧市场可以用一片繁荣景象来形容,大小剧场的演出形形色色,对此冯远征表示,“可以用火爆来形容了,演出内容确实也有良莠不齐的问题,但我觉得总体对文化市场是有利的,让观众看到各种类型的舞台艺术,满足不同的口味。”

有观点认为,中国观众的观赏水平亟需提高,对此,冯远征并不认同,“在谈观赏水平之前,该想想我们拿什么给观众。我觉得对观众审美的培养就是你要保持你的艺术水准,在剧目的选择上,在排练上,包括呈现上要保持高水准。”

冯远征同意观众需要培养,“北京人艺这方面一直在做,常年都保证低价学生票,还有组织观众参与的对谈、讲座,事实证明这是有很好的效果的,我们有很多内行的观众。”

2020年,在特殊的大环境下,北京人艺组织了颇多线上的活动演出,对于“云演出”这种新形式,冯远征说,“这种新方式尽管当初开始得有些无奈,但经过尝试,我觉得很有积极意义。它让更多的观众接近了我们的舞台。”

冯远征介绍,去年人艺线上的68周年演出,当天晚点击率超500万,而现在已经超过1000多万,“这数字对于一个话剧来说可以说不可想象的对吧?全世界的华人,喜欢话剧的人都在看,这个传播力度本身就很有价值。”

至于“云演出”对于戏剧现场感本身不可忽视的折损,冯远征有另一个角度的观察,“你比方说在剧场,戏好了观众会笑,会跟着哭,演员能感受得到。但是在云上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就是说你演的好与不好,观众直接打字了,这种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互动,演员可能当时感受不到观众的情绪,但回头来看,甚至能通过文字看到观众非常具体和明确的感受。这感觉对我们创作者而言很新奇很刺激。”

至于未来戏剧在云上如何去做,冯远征觉得可探索的空间很大,“我觉得将来可能会打通很多可能性,比如异地的艺术家、演员,在云上排练,在云上通过画面的组合一起完成一部戏,我其实蛮期待,如果能实现的话,我也愿意参与进去。”

编辑:梁静


“拉面哥”一夜成名,到底是真红了还是被套路了?


火箭发射失利后,初中生给科研人员写了一封信……


这种“海鲜”突然泛滥成灾!不少养殖户损失惨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