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中美关系终会回到正常轨道上,“乒乓外交”是一个可以为今天带来希望的范例,值得纪念。
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很值得纪念和研究的外交大事。在那个时候,我作为一个乒乓球爱好者充满好奇之心,付之以极大关注。想不到十余年后,我作为体育杂志编辑,先后结识许多“乒乓外交”的亲历者,听他们叙述了不少闻所未闻的故事,进而写了《乒乓外交始末》一书。
我结识和访问的亲历者中,自然包括参加当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运动员,其中包括世界冠军,他们乐于讲述当年故事;还有毛泽东、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向我叙述了决策者判断事态,把握时机果断实现决心的过程;还有时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彤,他的回忆使中美间开展沟通的“巴基斯坦渠道”,再到“乒乓外交”全过程连贯起来,组成了完整画面。
这其中,对当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秘书长宋中先生的采访是关键性的。那是1985年初,已任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秘书长的宋中不幸患脑血栓住进医院。病情来得突然而猛烈,医生发现他的语言功能出现障碍。在医院醒来时,宋中平静而坚定地对医生说,回想平生,没什么可遗憾的,只觉得还有一件事没有做。他亲历了“乒乓外交”的过程,因此希望医生帮他再赢得一点时间,在失去语言功能之前,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
好友张蔚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乒乓球专业,她引荐我走进医院病房,来到宋中先生身边。那天,宋中先生语速较慢,以极大毅力就“乒乓外交”的过程谈了一个下午。他的历史责任感深深感动了我。
资料图: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与中方人员合照。中新社发回想1971年春天,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久违乒乓球消息的我天天走到邮局旁边的阅报栏前,一字不漏地阅读比赛消息。做梦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乒乓外交”这个题材会和我迎面相撞。“乒乓外交”由中方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实现访华,打破了中美之间隔绝22年的冰河封盖,为两国最高领导人直接会晤铺下基石。
我与逐渐康复的宋中先生成为忘年交。他的经历只是整个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许多事情仍未知,或是间接得知,还需证实。宋中先生鼓励我继续采访,且要抓紧时间。在宋中、张蔚帮助下,那年春天起,我采访了中国、日本、巴基斯坦、美国数十位当事人,把一个个回忆片段联缀起来,构成完整画面。在世界历史上,从没有一项体育运动能像乒乓球这样,撞开两个大国间关闭22年之久的大门——即周恩来总理曾说的“小球转动了大球——地球”。“乒乓外交”以独特的力量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健康发展,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从奥林匹克的意义来说,这样的传承是从“奥林匹克休战”的历史范本发展而来的,体育促进了人类的沟通和理解。体育就是有这样的力量。奥林匹克精神涵盖了人类世界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和国界的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将青年召唤到一起,彼此交流、相互了解,加深友谊,共创未来。
1985年9月4日,本文作者在北京采访来到对外经贸大学发表演说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作者 供图
自“乒乓外交”以来,乒乓球——中国的国球,在国际关系史上成为友谊和打破僵局的代名词。
要全面了解“乒乓外交”,采访美国当事人是必不可少的。我在国家体委找到美国乒乓球协会通信地址,意外发现当年作为美国乒乓球队来华成员之一的博根先生已是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我给博根先生写了一封信,并通过他与另一位重要当事人哈里森(时任国际乒联设备委员会主席)取得了联系。此后,我用信件提问,博根和哈里森先生有信必复,详细解答。他们还帮助我找到已徙居夏威夷的那位当年引人注目的“嬉皮士”格伦·科恩先生(已于2004年在美国病逝)。病中的科恩对那段经历记忆很深,长长的复信中包含着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浓厚感情。1987年5月,“乒乓外交”亲历者哈里森先生参加国际乒联会议途经北京,约我见面共忆当年。他下榻的建国饭店住满了各国来客,我说:“你身边的人们想不到,坐在身边的你就是这条来中国之路的先驱者。”哈里森说:“是啊,当年第一次来中国时,住在饭店里的外国人寥寥无几。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我为自己作为一个默默的先驱者感到高兴!”1971年首次访华时,哈里森41岁,幽默干练;我们80年代见面时,他的头发开始花白;待到进入21世纪再见,头发和胡子都被岁月染白的他不住地感慨,首访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乒乓外交”留给我们真正的遗产就是交流,有了交流,使中美两国人民越来越彼此了解。
资料图: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时与中国队员合影。中新社发在采写“乒乓外交”的日子里,我逐渐熟悉了当年著名的乒乓球选手、3次世界男单冠军获得者庄则栋,由此开始了20多年的交往,直到他2013年辞世。
回顾“乒乓外交”时,应该特别提及致力于日中友好事业的日本朋友。一是时任日本乒协会会长后藤钾二——他力主中国乒乓球队在缺席两届后参加第31届世锦赛,使日本成为中美“乒乓外交”的国际舞台;二是村冈久平先生。二位都是“乒乓外交”的功勋人物。上世纪50年代,村冈久平来中国见到周恩来总理,此后始终致力于推进日中友好。为促成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参加第31届比赛,他左右转圜,做了大量的沟通和解释,终于获得积极成果。他多次接受我的访问,除了细谈“乒乓外交”经历,还向我提供了宝贵照片。“乒乓外交”之前,中美关系处在冰河封冻期已整整22年,自然会产生相应的困难,积累起许多难题。但“乒乓外交”打破了冰河封冻,中美关系迅速转暖。从那之后的八九年时间里虽也出现过困难和障碍,但最终都被一个个排除或搁置,从而使中美两国在1979年元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也说明了迄今为止中美两个大国在世界上的相互依存关系。目前,中美关系正经历“乒乓外交”50年来最令人不安的风雨,但我们没有理由让失望的阴云遮挡视野。既然在“乒乓外交”进程中,中美两国领导人能够抛开或搁置分歧,寻求一致,从而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难题的途径,那么,这样的前景也将会在未来出现。因为中美两国人民总是需要相互认识,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加强经济往来,共同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这个历史大趋势不可阻挡。就世界发展大趋势来说,归根结底是由人民的意愿决定的。“乒乓外交”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打破坚冰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两国人民民心相通是基础条件。正是在人民友好的基础上,“乒乓外交”演进得有声有色,在世界外交史留下了精彩一页。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中美关系终会回到正常轨道上,“乒乓外交”是一个可以为今天带来希望的范例,值得纪念。秉承这一精神,秉持新时代的大勇气、宽视野、新办法,中美两国人民会排除障碍,克坚解难,翻开历史的新一页。
《“乒乓外交”50载 专访1971年访华美国乒乓球队队员》 来源:中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