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3年前签下“秘密契约”的他们为什么被称为“改革先锋”?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夏宾

2021年,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而在43年前,为了要解决吃饭问题,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个村民却按下红手印、秘密签订“生死契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这要从当时的生产方式说起。在那个年代,“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饭”,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严重受挫。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如果只能用一个字形容1978年的小岗村,那就是“穷”。

贫穷挨饿催生了改革自觉。

12月的一个冬夜,18户身着破衣衫的村民,挤在一间茅草房里,就着昏暗的油灯,签订实行“大包干”的“秘密契约”:分田到户;干成了就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完成国家上交、集体提成;干不成,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其他人保证把他的小孩儿抚养到18岁。

小岗村的1000多亩田就这样分到了每一户农民家里,直到次年春天,县委书记陈庭元才听说这个小村子的“出格”举动,他惊出一身冷汗。因为当时有声音认为,小岗村的做法没有文件支持,违背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是在挖社会主义墙脚,开历史倒车。

1979年6月,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与陈云就安徽一些农村搞包产到户的情况进行了交谈。在这次谈话中,陈云对包产到户作出了“双手赞成”的表态。

在他看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提高农产品产量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办法,而包产到户正是这样一种好办法。因此,对于包产到户,陈云非常认可。

偷偷起步的“小岗模式”在第一年就迎来了大丰收:农民实现了“一季翻身”“一年翻身”,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产量的总和,一举结束吃国家救济粮20多年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中央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变化。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发表重要谈话,对包产到户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他提到,“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整个安徽燃起的改革之火,在中央的支持之下越烧越旺。

转眼到1981年底,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90%以上的生产队中得以确立。1982年1月1日,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至此,包产到户得以合法化,农村改革的大势也随之确定。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未曾停下的改革脚步,让中国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其他领域的改革也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蹄疾步稳地展开。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改革先锋”称号。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中国共产党人誓言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标题:《【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43年前签下“秘密契约”的他们为什么被称为“改革先锋”?》
编辑:梁静

为什么他们“不要钱不要物,只想要个第一书记”?


为什么这句话,让一位抗疫医生成为“顶流”?


这些烈士赴死前为什么向党提出这8条意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