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阳台上的博物馆:能观赏 能体验 还能涨知识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2021-10-13

 

 “我的阳台不在于多大,不在于陈列的物件是真品、复制品或是模型,重要的是我们能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物件里看见什么,并将看见的美、奥秘以及看见的方法引向窗外,启发更多的人,尤其是让那些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更好地使用自己的眼睛,过一种会看且看得见的生活。”赵学东说道。


图为赵学东的阳台博物馆。


赵学东是内蒙古博物院的讲解员,从事了近40年的讲解工作。他最擅长讲解生物起源和恐龙化石,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恐龙叔叔”。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家休息的赵学东萌生了在自家阳台上建立“博物馆”的想法。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赵学东只有几个平方米的阳台,被他区分为6个单元,集观赏、教育、体验为一体,竟梳理展示出了从人类社会发展到蒙古族地域文化的脉络。


图为阳台博物馆上的“岩石与生命”。

 
赵学东将这些年来收集到的大大小小的石头摆在阳台最显著的位置上,形成了“岩石与生命”单元,是为了让它们证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曾经有火山爆发,火山的爆发与海洋的出现以及生命的起源息息相关。


赵学东将一个废弃的鸟巢修复了起来,再将一枚疑似鸟蛋化石放在里面,让博物馆除了教育、研究之外还有观赏的功能。

 
“这是沉积岩,这是变质岩……”赵学东一边拿着石头一边讲解道。


图为赵学东讲解岩石的知识。


他还将一些现生的鸡爪、羊蹄、马趾骨陈列出来,模拟出动物的脚印,让孩子们观察这些动物们为了生存下来做了怎样的选择。


图为模拟的动物脚印。
    
为了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地质知识,赵学东还制作了一个便携式地层剖面箱,上面是地层与化石形成的时代顺序,下面是恐龙化石的埋藏现场与考古工地的微型景观。这样一来,既能在阳台博物馆讲古生物化石的野外发掘和考古知识,也能带着箱子走进大自然,让更多的孩子们看见地层里藏着的美和奥秘。

图为赵学东收集和制作的各种石头工具。


“石器的制作与使用”单元,赵学东收集和亲手制作了很多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使用过的工具,如石斧、石锛、石镐、石刀、石镞等。

  
赵学东也将磨制的“耒耜”展示了出来,让参观者了解到原始的石锹是怎样制作和使用的。他也尝试亲自动手体验古老的钻木取火和打孔技术。


图为赵学东展示“耒耜”。


图为赵学东自己制作的石头工具。


赵学东表示:“我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感悟到,只有与创造者同行,才会真正拥有与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一样的真实感受。

  
在赵学东看来,让小朋友们体验用自己制作的石刀把皮具割开的瞬间,比观看任何玻璃窗里的展品和听最流畅的讲解词更有意义。

图为阳台博物馆上的陶器。


阳台上,赵学东将陶艺课上学生仿制的原始炊具陶鬲放在展架的最中间,以反映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参观者也由此走进了“陶的秘密”单元。

  
赵学东讲解道:“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我将泥巴放进水里,泥巴很快融化了,只有那经受过长时间烈火焚烧的红色泥圈坚定地站在那里。”


图为赵学东展示陶器的知识。


“鬲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之前以烧烤为主的饮食习惯,可以吃些熬制食物了。瞧,3个袋状空足可以将锅平稳地支起来,下面可以添柴拢火了。火大时,粥从锅里溢出来,人们会脱口而出‘鬻了’,这个‘鬻’字,不就是粥跑到锅上面了吗?”赵学东一手拿着陶器一手拿着打印出的汉字,一个知识点又完成了。
  
“我在鬲上添加了这个带窟窿眼儿的器物‘甑’,是为了告诉孩子们最初的蒸锅‘甗’就是从煮锅‘鬲’发展而来的。”


图为古老的陶范、石范、砂范技术。

     
在黄河边上捡来的距今约3000多年前的鋬耳;陶器上的绳纹;古老的陶范、石范、砂范技术……在狭小的阳台上,每一个小玩意儿都蕴含着人类悠久的历史和文明,赵学东讲解起来滔滔不绝。


图为阳台上的农作物。

     
在阳台的角落,北方传统的农作物麻、黍、稷、麦、菽等晒着太阳。一个圆形沙盘里,各种缩小版农耕工具仿佛讲述着“从种到收再到餐桌”的收获故事。


图为赵学东展示农作物。


赵学东说:“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我希望用实物告诉孩子们,我们吃的粮食,劳动人民经历了什么才把他们种植出来,再从阳台过渡到厨房,亲自让孩子们体验,粮食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尽管赵学东自己制作的工具并不是非常精美,但是他尽量还原,以此来展示,聪明的劳动人民是怎样由最初的石锹创造出了后来的曲辕犁,如何驾驭耙,又怎样脚踩着耱将土地扫平,耧车为什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如何将谷物从谷穗上提取出来,经历了磨盘碾压最终变成了面粉……



图为模拟农耕场景的小沙盘。


阳台上还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农耕工具,它们有些是赵学东的亲戚“赞助”的,有些是他去郊外的农村收集的。


图为农耕工具展示。


赵学东将部分狩猎民族和游牧民族日常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摆放在阳台的另一侧,是为了对比农耕文化,让孩子们看见,同样是为了衣食住行,狩猎和游牧又是怎样的风景。这便是阳台博物馆上的“从狩猎到游牧”单元。


图为游牧文化展示区域。


 “森林里的桦树多,他们就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器皿,这里看到的有桶、盆、盒、碗等。做成生活在大小兴安岭里的鄂伦春猎人形象的木偶,展示着他们的狩猎装束和狩猎工具。蒙古族在游牧时,蒙古包是如何搭建的,如何区分用不同牲畜皮毛制作的绳子……”赵学东耐心地讲解道。


图为体现游牧文化的小木偶。


突然,一首悠扬的马头琴声响起,原来是赵学东操控着一个拉着马头琴的男孩木偶,《苏和的白马》故事伴随着手机里传出的音乐声娓娓道来,这是草原上关于马头琴的传说。


图为阳台博物馆里展示的老物件。

       
阳台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单元“我的童年”里,装着赵学东自己的故事。
  
赵学东告诉记者,“我将我收集的老物件陈列在阳台西侧的展架上,是为了让孩子们看见,五六十年前,甚至更早,像我一样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什么样?他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玩什么?你能从这些老物件里看见什么?”


图为伴随赵学东长大的物品。

  
“父亲用过的剃头刀,曾叫醒我的闹钟,老式手电筒……我试图用这些老物件启发孩子们独立思考,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又是受哪些文化的影响?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与包容意味着什么?”赵学东说道。


图为赵学东指导小朋友体验传统织布。


小小的阳台却蕴含着无数的故事和知识,在赵学东看来,阳台博物馆里所有展示的物件和碎片,只是引发孩子们从阳台穿越到大自然,从博物馆穿越到实地。在阳台博物馆开馆的同时,赵学东也在假期和周末之余带领大小朋友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工厂等地,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探索人类发展的奥秘。



编辑:李玉素

看奥运冠军争全运冠军!全红婵张家齐上演“水花去哪了”


谢霆锋正在退掉加拿大国籍:我本来就是一个中国人


追星,我们建议……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