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庚款留学生到中科院院长,他为何首提科技兴国?

来源:中新视频者按:
在中共百年奋斗历程之中,有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中有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极具影响力的社会贤达、工商业者,有怀揣救国兴国之志的知识分子……中新社十集微纪录片《大道同行——百年风华谁与共》,摄制团队奔赴十多个省份,与近四十位名人之后、历史亲历者、党派高层、资深专家等面对面倾谈,以讲故事的方式为你呈现百年风华中,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与中共“同心奋斗”的精彩历程,敬请关注。

1937年8月17日,是淞沪会战爆发第五天。

在上海吴淞口码头,一艘即将驶往英国的游轮上,24名获得第五届中英庚款的留学生整装待发。看着战火纷飞的祖国大地,他们立下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的誓言。

这其中,就有时年22岁的卢嘉锡。


据卢嘉锡之子卢咸池回忆:“我父亲在船上,就听到外国人说,这批人是“赔款专员”,打仗输了的国家的,我们给你一点钱,让你来读书了。所以我父亲心里面非常非常愤怒。他说,我们就像盗火的神一样,就是从国外把火种给拿回来,在我们中国点起来。


1939年,卢嘉锡在伦敦大学获得物理化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跟随后来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鲍林教授从事结构化学研究。在那里,他结识了钱学森等一批中国留学生,与他们结下深厚情谊,相约学成文武艺,报效中华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据卢咸池回忆,父亲卢嘉锡非常兴奋,他说:“半年前当我开始计划我的回国之旅时,战争还没有结束,我的计划是必须从大西洋绕一圈,在地球上绕大半圈回国。现在日本已经垮台了,我可以从美国的西海岸越过太平洋到上海,从‘前门’回祖国去。”


农工党中央宣传部原部长李汉秋介绍:“有一批很杰出的、有成就的科学家回来了,包括钱学森、包括钱伟长,搞核原子弹的那几个专家,隐姓埋名。卢老更早一点,抗战一结束就赶着回来了。”

归国前,卢嘉锡刚刚获得由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成就奖,他拒绝了留美研究的优厚待遇,怀抱着在中国开辟出结构化学新纪元的一腔热忱,回到厦大和浙大成为了一名清贫教授。


然而,国民党又挑起内战,致使无处能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让卢嘉锡备感绝望。

“对于国民党,我父亲是非常地失望,从希望到失望到最后绝望。我父亲想尽各种办法,在朋友的帮助下搞到了一些不能算化学药品的工业用品,重新再加工提纯(做实验)。他说,我相信这句话:‘ 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唯一期望就是黎明早些到来’。”卢咸池说。

1949年10月17日,厦门全岛解放。


20号,当时的第一任厦门市委书记林一心跟卢嘉锡谈话时,讲到厦门大学什么时候能够复课的话题。卢咸池说:“我父亲非常感动,才刚刚解放几天,就这么关心教育,这么关心大学,(他)愿意跟着共产党走。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卢嘉锡意识到,国家要发展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也将到来。1953年初,卢嘉锡加入了以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中国农工民主党,也就是这一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李汉秋说,“解放后,他(卢嘉锡)特别高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才真正地能够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科教事业。加入农工党以后,一步步从教育、科技走到多党合作的政治舞台。”


作为国内少有的结构化学家,卢嘉锡受命筹建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他带领一批年轻人,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建成中国第一个以结构化学为主的综合研究机构。

1975年,卢嘉锡率团访美,受到高规格接待。回国后,他对前来祝贺的钱学森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终于在西方人面前挺直了腰杆。

“我们国家要真正完全改变面貌,必须靠科学技术。所以他讲了一句话,我们要尽力在世界的科技的竞技场上面多插上几面五星红旗。”卢咸池回忆道。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改革开放”东风将近。
 
邓小平讲话指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发展中国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据卢咸池回忆,对于我国的整个科学事业,中央有更多的考虑,邓小平提出,科学院院长由科学家自己来担任。


1981年,卢嘉锡出任中科院院长。1983年,他陪同邓小平同志会见了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就建立中国第一座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设立博士科研流动站等事宜进行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回顾道:“这次会见,我想是中央在确定了推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这个项目以后,小平同志和李政道之间很重要的一次讨论。科学院的卢嘉锡院长非常重视,使得这个工作很快就向前推进。”

“邓小平同志198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落成以后来视察,他提到,当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总所长问他说,高能物理都是发达国家才做的,你们中国现在还很穷,为什么要做高能物理?小平同志回答说,‘我们做高能物理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中国科技的发展,要让中国的高科技在世界占领一席之地。’对撞机1988年建成,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它一直处在国际这个领域研究的最前沿。”陈和生介绍。

1984年10月7日,邓小平亲自来到高能物理研究所,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奠基石铲土。


“应该说是邓小平同志支持,我父亲积极参与,在这个事情上面,我父亲就非常觉得邓小平同志有魄力。” 卢咸池说。

1988年,卢嘉锡当选农工党中央主席,并在此后的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科技兴国”。

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兴国”,科学和教育既是卢嘉锡生命中的两大支柱,也印证了农工党人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拳拳初心。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龚建明回忆:80年代是一个赶的过程,是一个释放的过程,因为被压抑得太久了。现在我们提出来的是:在一定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需要再上一层楼,把我们的科学技术搞上去,占领制高点。

“我们一直坚守着发展科技界、教育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我们有18万多党员,这一批人是满腔热情热爱祖国,在任何时候都是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围绕国家的发展战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龚建明说。

“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得非常快。我们能够做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才能够谈得上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陈和生说。

重温【大道同行·农工党篇】
从庚款留学生到中科院院长
他为何首提科技兴国?
↓↓↓

原标题:《从庚款留学生到中科院院长,他为何首提科技兴国?【大道同行·农工党篇】》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
总编导:宋哲
编导:刘轩廷
摄像:李硕行 王潮
解说:杨海波
包装:曹艳培 刘鹏
编辑:李玉素
责编:王凯

国旗、国徽、国歌、国庆日的诞生为何都与他有关?


他与毛泽东讨论“周期率”,为何成为佳话?


毛泽东为何三访特园见张澜?【大道同行·民盟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