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西问丨郑欣淼:文物交流为何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

鲍安琪 中国新闻社 2022-03-17
世界文明是多种多样的,正是因为互相融合而精彩。
口述: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郑欣淼
整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鲍安琪
全文字数:2339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1998年岁末,我离开青藏高原,走进老北大红楼,担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开始了文博生涯。2002年9月,我调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从“面”到“点”,但这不是一般的点。故宫兼有“宫”和“院”的身份,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国际闻名的博物馆。

2020年9月10日拍摄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我搞文物工作算是“半路出家”,但我在不断地调研和学习中开阔了眼界,对中华古老文明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承载着我们的文化记忆,是物化的历史、文明的见证,是现实的和长远的精神文化资源,也是沟通不同时空的人类文化与情感最具体可感的桥梁。

2006年5月,郑欣淼先生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做题为“故宫与青年学子”的专题演讲。中新社记者 张勤 摄

文物“破冰”:“为君难”珠联璧合

在国家文物局和故宫任职期间我参加过多次展览,但对两个展览印象最深。我很庆幸能抓住机会,时代大波,人生细浪,感慨很多。

2008年,台北故宫筹办雍正大展,有了向北京故宫借展品的计划,遂趁来北京参加一个文化活动的机会,试探借展的可能性。我听到汇报后当即一口答应,并提出希望两院未来进一步合作。

经商议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于2009年2月访问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被称为“破冰之旅”。双方达成了八项共识,建立起展览交流机制。

2009年10月,“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举办,北京故宫借出了37件文物。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为君难”,开题文物“为君难”印章就是北京故宫的藏品。北京故宫借出的《十二美人图》,画面上有一件汝窑椭圆花盆,正是台北故宫的藏品。两岸的珍贵文物在这次大展上重新聚首,珠联璧合,从而使展品具有非同寻常的完整性、代表性,使得这个展览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展。两岸故宫同仁也在分离了整整一甲子后重聚一堂。

2009年10月6日,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向台北故宫博物院致赠《清乾隆朝清文大藏经》,时任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回赠《清康熙朝藏文龙藏经》。“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7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中新社记者 黄少华 摄

文物外交:“盛世华章”再掀“中国热”

另一个我印象深刻的展览是“盛世华章·中国:1662-1795”展。

近百年来,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柏灵顿宫在中英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1935年柏灵顿宫举办了“中国艺术国际博览会”,中国选送了多家文博机构和个人的文物藏品1022件,其中故宫735件。这是中国文物第一次远赴重洋出国展览,也揭开了故宫博物院对外文化交流的第一页。1973年9月开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英国站,也是在柏灵顿宫举行的,反响强烈。

2005年,故宫博物馆成立80周年之际,又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合作,精选400余件文物,在柏灵顿宫举办了“盛世华章·中国:1662-1795”展览,在英国再次掀起了中国文化热。

这次展览,我感触最深的是双方十分注重沟通,充分协商。

英方原来提出了一个包括历代许多著名书画在内的展品目录,一级品太多,不大可能批准,同时有的文物因自身保管状况也不适合出国展出。为此故宫与英方进行了友好协商,提出以康、雍、乾三朝的业绩与文化艺术为主题。在反复协商后,认识统一了,最后的结果双方都很满意。

为了配合胡锦涛主席2005年11月初对英国的国事访问,中国驻英使馆对英国皇家学院做工作,故宫也同意出借珍贵展品并在费用上给予优惠,终于促使对方退掉了预定的其他展览,退出场地提前开展。

我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赴伦敦参加了开幕式。2005年11月9日,胡锦涛主席夫妇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夫妇共同出席了开幕式并为之剪彩。参观过程中,胡锦涛主席愉快地为女王介绍展品,其骄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他对“会昌九老图”玉山、藏传佛教文物等特色文物做了详尽的说明,感觉就像一个主人在接待女王参观。

这个展览堪称一次成功的“文物外交”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感受到对方对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尊重。

1935年那次赴英文物展览正处于“卢沟桥事变”前夕,故宫文物南迁,赴英国展的文物正是从南迁文物中挑出来的。当时国家积弱积贫,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有着辉煌文明史的中国在国际上却没有地位。故宫博物院去英国办展的一位先生很有感触地说:“夫艺展之在英伦,固曾轰动一时,若谓由是可以增睦邦交,提高国际地位,虽非缘木求鱼,亦等镜花水月。”

文化“软实力”:由实实在在的“物”说话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影响力日增,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国的“软实力”。

2013年10月30日,“‘水墨中国’中国画名家精品英国展”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开幕。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摄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览部主任诺曼·罗森塔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人们都怀着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商界。每个人都在说“中国即未来”,每个人都想与中国建立联系。它在过去20年的开放,的确令人刮目相看。他说,故宫拥有令人惊奇的大量珍藏,所有东西都装箱去了台湾纯属不实之词,清代大多数杰作还留在故宫。

罗森塔尔先生还说,这个展览想讲一个关于中国及其历史的故事。18世纪的中国是世界上两大最重要的帝国之一,在欧洲它对应的就是法国和凡尔赛的世界。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准备了展板、导引、讲解器等,但这一切都是辅助手段,最终取决于观众。他说:“你不能填鸭式地灌输,我也不想那样做。”

2014年10月21日, “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中新社发 龙剑武 摄

我觉得他讲得特别好。我们说“文物外交”,但办展只是外交的一种辅助手段。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文物是通过实实在在的“物”来说话,这不同于耳提面命去给人家讲课,而是无声胜有声,春风化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物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展览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文物展览成为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国家名片”,不仅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也成为国家年、文化年等国家双边活动中的亮点。

我觉得,文物交流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这是中国必须要有的一个胸怀。世界文明是多种多样的,正是因为互相融合而精彩。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2019年11月28日,首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与会代表围绕“建设一个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主题进行交流讨论。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受访者简介:



郑欣淼,1947年生,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曾任青海省副省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著有《故宫学概论》《鲁迅与宗教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新论》《政策学》及《郑欣淼诗词稿》等。

图片编辑:满会乔
编辑:张楷欣
责编:卢岩

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一:房宁:实事求是思想何以成为“两个结合”的范例?


东西问·解密|文物外交50年,中国如何与世界互相“展”与“览”?


东西问 | 王力之:绵延5000余年的中华文明如何证明与他人不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