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东西问
548个
壬寅虎年元宵佳节,海峡两岸各界人士通过线上线下贺新春、话亲情、赏花灯、吃汤圆、盼团圆,在网络上频频“刷屏”,将贯穿今年春节的“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推向高潮。在新冠疫情影响、民进党当局企图“冷冻”两岸交流的当下,两岸间的亲情互动却形成热潮,引人关注。
回顾历史,观照现实。两岸民众春节期间在线上更甚往常的热烈互动,与中华民族讲究过年合家团圆的传统,以及两岸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事实密不可分:这既源于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过年习俗,也发自两岸一家亲的朴素情感,并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2022年1月29日晚,江苏省南京市天妃宫与台湾新北市三重先啬宫共同举行2022两岸同贺新春“云点灯”活动。两岸同胞跨越海峡相聚“云端”,共同点亮花灯、畅叙亲情。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意涵。相较于西方人过圣诞节注重对神的敬奉、宗教色彩较浓,中华民族则更注重对祖先的尊奉,以及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职,在条件允许下人们通常都会与家人相聚团圆、与亲朋互致问候。两岸分隔多年来,无论是通过信件、电话还是网络互致新春祝福,不管是隔海相望、辗转第三地团聚或者通过直航共度春节,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一直没有改变,对于团圆的追求始终没有放弃。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民进党当局以防疫为由限制大陆民众赴台,并屡次恐吓、干扰台胞“登陆”交流。两岸民众直接往来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更多地选择线上交流。在此背景下,新春佳节之际,两岸民众通过视频互致祝福,期盼家人团聚,祈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近日成为微博热搜话题,阅读数约2亿次,显示了两岸一家亲的血脉亲情无法被人为割断。正如有网友所言,“海峡难隔鸿雁,岁月不改人心。”
2021年,济南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陈世伟决定不返台过年,他计划为家人和“落单”的台湾朋友做桌“道地”的台湾年夜饭,与远在台湾南投的母亲视频拜年。中新社记者 孙宏瑗 摄
众多新春祝福中,87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与在厦门的弟弟互贺新年的视频尤其令人泪目。高秉涵近20多年来陆续将100多位台湾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家乡安葬,了却他们叶落归根的愿望,但疫情之下自己在春节却难以和弟弟团聚。高秉涵近日受访时说:“我抱着那一坛又一坛的,不是老兵们的骨灰,而是满满的乡愁。就让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把海峡填满吧,让以后回家的人,路不再遥远。”
台湾老兵高秉涵在1991年抱着第一盒骨灰回大陆;接下来的十几年,他将50多位过世的同乡一一送返。时至今日,老人已送了近150位老兵这最后一程。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老兵们的乡愁,隐含着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伤感。当前两岸民众迫于形势,更多地通过线上交流,期盼面对面交流的心情也更加迫切。因此,一个个饱含情感的新春祝福视频在社交媒体传播后,更易引起共鸣。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年。两岸民众“云拜年”“云团聚”在元宵节达到一个高峰。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是两岸民众的共同记忆。尽管疫情之下人员往来不便,但两岸的元宵灯会交流并未中断。如厦门举办具有浓郁闽台文化韵味的两岸灯会,台北灯节设置上海灯区,南投灯会有杭州、温州等9个大陆城市花灯助阵……尽管时代变迁,过年习俗不断演变,但盼团圆的核心诉求一直为两岸民众所传承。无论两岸关系如何变化,中华传统文化和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深植两岸民众心中。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相信在各界共同努力下,两岸终将迎来春暖花开之日。当两岸民众恢复正常往来、面对面的新春祝福不再成为奢望,“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将少一些乡愁的感慨、多一份团聚的温馨。